距離全校紅歌詩會比賽不足3個星期,但日益緊張的學習讓朗誦排練陷入了瓶頸。又一次動員無果后,我有些懊惱地望著全班同學。這時,角落傳來一個聲音:“張老師,要不你代表全班參加比賽吧,我們在臺下給你加油。”我循聲望去,是小宇。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同學開始小聲附和。我本想批評小宇這種“唱反調”的行為,但轉念一想,這或許是一個轉機。于是,我說:“老師是班級的一員,理應與大家共進退,我將作為領誦加入隊伍。”我的提議得到了全班同學的熱烈響應,小宇卻沒了剛剛的神氣。
初約定——將心比心換真言
果不其然,第二天,小宇就找借口不去排練。小宇是排球特長生,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人緣和球技都不錯。他這一“逃”,讓好幾個男生都想效仿。我必須找小宇好好聊一聊。
課外活動時,我將小宇叫到運動場的樹蔭下,笑著問:“小宇,你之前那句話可是讓張老師豁然開朗。既然我們都認同師生應共同參與集體活動,那為什么我聽取了你的建議,你卻在今天的排練中當了逃兵呢?”
小宇將頭偏向一旁,沉默不語。
我小心試探:“是因為對朗誦不感興趣嗎?”
他搖了搖頭。
“還是說怕自己朗誦得不好,在同學面前丟臉?有困難就說出來,看看老師能不能幫到你。”
小宇緊鎖的眉頭透露出內心的糾結。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小聲開口:“張老師,我不是有意逃避朗誦。初中時,在一次班委競選演講中,我太緊張了,在關鍵幾句話上結巴了,惹得全班同學大笑,我也因此落選了。”
回憶讓小宇漸漸激動起來:“我不明白,明明我有為班級服務的熱情,也有出色的體育成績,為什么因為一次演講而失敗?當時我就決定,以后再也不參加公開場合的表演。”
我靜靜聽著,不禁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參加應聘試講的自己,說:“小宇,你想聽聽張老師的故事嗎?”
小宇有些驚訝,點了點頭。
“那年我參加教師招聘考試,好不容易通過筆試進入試講環節。我精心設計教案,背熟了每一句話,但當我真正站上講臺,面對學生和評委時,聲音卻不由自主地顫抖,接連失誤,最終沒能通過試講。出于職業的選擇,我不能逃避,只能一遍遍練習,直到克服內心的恐懼。”
聽完我的故事,小宇緩緩抬起了頭。我真誠地說:“很高興我們能分享彼此的小秘密。其實每個人都會遭遇不同的困境,正如你打排球時也無法保證每次扣球都能精準入界。但那些出界的球帶來的不應該只是失落,也在提醒我們還有調整和得分的空間。所以,張老師想和你做個約定,未來一周,我們一起每天按時參加朗誦排練,好嗎?”
看著小宇若有所思的表情,我相信這份約定能讓他感受到我的鼓勵與信任。
再約定——集體班會點燃熱情
接下來的幾天,我都能在排練隊伍中看到小宇,但他的狀態并沒有我想象中那么好。尤其是在男生齊誦時,我幾乎聽不見他的聲音。看來,要想幫助小宇越過心中那道坎兒,僅憑一個故事、一個約定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集體力量。
于是,我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點燃我的超能力”,班會以分組游戲的形式展開。其中,“蒙眼尋寶”游戲需要“盲人”提前記下所有障礙物的位置,在黑暗中將手中的文具傳到每個組員手中。小宇挑戰了“盲人”角色,他小心翼翼地摸索,每一次準確的遞送都引來同學們的歡呼。
在“穿越A4紙”游戲中,小宇表現得更加積極。雖然他和組員嘗試多次都失敗了,但彼此的安慰和打氣卻讓他們越挫越勇。當剪刀再次回到小宇手中,他的額頭直冒汗,專注地剪裁著。一張普通的A4紙被剪成了波浪形的大圓環,小宇和他的組員成功穿越了A4紙。當圓環落地,他們向我比了一個大大的“V”字手勢,我也豎起了大拇指。
小宇和他的團隊贏得了全班同學的熱烈掌聲與歡呼,這種認可和支持激發了小宇為了集體榮譽而努力的動力。看著小宇堅定的眼神,我知道第二次約定的機會成熟了。
我又一次將小宇叫到運動場的樹蔭下,說:“小宇,與團隊成員共同取得勝利后的感覺怎么樣?這就是集體的力量。張老師想再和你做一個約定,在接下來的排練中,為了班級榮譽,我們一起加油,全身心投入朗誦排練,好嗎?”
這次約定后,小宇的排練狀態明顯好轉。我利用休息時間對他進行一對一輔導,從吐字發音到節奏把握再到情感表達,引導他結合排球訓練的經歷理解《青春中國》這首詩歌傳達的奮斗精神。同時,我動員班上朗誦好的學生配合他一起加練,讓同伴給予他堅持的動力。
終約定——借力傳球巧“破冰”
比賽時間日益臨近,但男領誦的人選遲遲不能確定。通過這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小宇的外形和音色條件都很好,非常適合做領誦。我向小宇提出這個建議,沒想到被他拒絕了。
帶著疑問,我來到小宇訓練的運動場。看到他正熱火朝天地打排球,躍起、迎球、扣球,矯健的動作讓人贊嘆不已:小宇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是如此自信與耀眼!看來,要讓他在陌生的朗誦舞臺上擔任領誦,我還需要創造一個機會。
我決定從小宇對排球的熱愛入手,為他傳上關鍵的一“球”。“小宇!”我遠遠喚他。他看到是我,瞬間紅了臉。我笑著走向他,舉起手里的排球說:“小宇,老師對排球也很感興趣,你打得這么好,能不能當我的教練?”
“這……”小宇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試探地問,“老師,你會墊球嗎?”
“會啊,來,你幫我數。”說著,我便將手中的球拋起。
“1、2……一共墊了15個,老師。”小宇認真地數著。
“那你可要好好教我了。這樣吧,3天內,如果我能達到你們訓練的最低標準50個,你就來當領誦,如何?”
在我的軟磨硬泡之下,小宇最后勉強答應下來了。
3天里,我們利用課余時間到球場練習。在小宇的認真指導下,我學會了如何保持穩定的站姿以維持身體平衡,以及如何集中注意力判斷球下落的位置。發紅的手腕讓我體會到了小宇平時訓練的不易,我也更加篤定他身上蘊藏著巨大潛能。信念的力量是可以傳遞的!我驚喜地發現,小宇在悄悄練習朗誦技巧。
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班里的學生紛紛跑來給我加油。“1、2……45、46!”同學們此起彼伏的數數聲讓我每一次墊球都帶著一股勁兒。當第50個球落地,我望向小宇,他的眼中充滿了驚訝與喜悅。我也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看來,這關鍵的一“球”是傳出去了。
“按照約定,我答應當領誦。”他的聲音有些低沉。我說:“老師選你當領誦是真心覺得你有能力,我相信,當你站上舞臺,你會像在排球場上一樣耀眼。”
“張老師,謝謝您的鼓勵,我答應當領誦也不全是因為約定,是您這幾天在球場的拼勁深深打動了我。”說著,他趕忙拿出朗誦稿,深吸一口氣讀了起來。當他讀完最后一句,我宣布小宇成為男領誦,周圍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一刻,我知道小宇已經不再是那個害怕站在臺前的男孩了,他穩穩接住了我傳給他的自信之球,準備到新的舞臺上奮力叩擊。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回顧這三次約定,從最初的真情喚醒,到班會的集體激勵,再到球場的因材施教,我努力走進小宇的內心世界,讓教育變成一場詩意的雙向奔赴。(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壩中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