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父母嘮叨,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
愛子心切又焦慮著急的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常常以“你”字開頭。比如,“你不應該……”“你怎么能……”等帶有價值判斷和責備意味的話語,孩子當然不愿意溝通了。如果父母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將對話以“我”字開頭,情況會如何呢?
“我信息”溝通方式將“你”字開頭轉換成“我”字開頭,沒有了責備與批評,表達的只是自己的感受,是對事不對人、就事論事的交流方式。“我信息”溝通方式包含3個關鍵要素:具體事件、個人感受以及期望,與之對應的3個步驟是描述行為、表達感受、提出期望。
舉個例子,假設你給孩子買了一輛新自行車,方便他上學,可他和幾名同學打完籃球后,發現自行車不見了。當他垂頭喪氣地回到家,痛苦地向你訴說這件事時,你的回應方式很重要。
首先,描述行為。家長盡量聚焦于具體的行為或狀況,避免“翻舊賬”或者使用“一直”“永遠”“都是”等絕對化的字眼。
兒子:媽媽,我不小心把自行車丟了。
媽媽:慢慢說,告訴媽媽是怎么回事。
兒子:我把自行車停在體校門口,忘了上鎖。
媽媽:在附近找過沒有?
兒子:找了,沒找到。
媽媽:看來你的自行車確實丟了。(只是客觀描述事情)
其次,說出感受。在描述具體的情況或行為后,家長緊接著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
媽媽:剛買的自行車丟了,媽媽和你一樣,心里都很難過。(這樣既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又展現了同理心)
最后,表達期望。在坦誠交流感受之后,家長可以提出希望或建議。
媽媽:以后我們可得吸取教訓,細心點。
兒子:我會的,我以后就步行上學吧,好在家離新校區不算太遠,我還能鍛煉身體。
教育其實是心育,以心換心。壓制、打罵不是教育,理解和共情才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當我們對孩子真誠相待,用心和他們交流,彼此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
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我是好孩子”的愿景。那些令父母皺眉的言行舉止,其實只是因為他們面臨無法解決的挑戰。當遭遇失敗或困境時,他們最渴望的是父母的援手與指引。在上述案例中,丟了新自行車,媽媽肯定不悅,但問題已經出現了,怎么辦?用“我信息”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媽媽對兒子沒有批評、教訓,而是平等地與兒子對話,引導他關注錯誤,表達因自己的過失給大人和自己造成損失的愧疚,并反思未來如何改進。當孩子勇敢地承認錯誤,并決定自我懲罰“步行上學”時,他已然解決了問題。
現在,請你想象一下這個動作:緊握拳頭,伸出食指指向你的孩子。注意到了嗎?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的其他3根手指其實是指向自己的。三比一的意義太深刻了:你在責罵孩子的同時,其實更多地是在不尊重自己。因此,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孩子,學會識別、接納和表達情緒,多用“我信息”溝通方式,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我信息”溝通方式有分享、無批判,有底線、講原則,有溫度、含柔情,讓父母的善意與孩子的需求在恰當的時機交匯,如冬日的暖陽、徐徐的南風、綿綿的春雨,呵護著孩子純潔的心靈。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奚仲中學)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