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小小爸爸,請問小小來學校了嗎?”開學頭一個月,相同的“劇情”每周都在上演。我經常外出找小小:第一次在網吧,第二次在酒吧,第三次在游戲廳……這次會在哪里找到他呢?當我再一次找到小小時,看到的是小小手腕上深淺不一的傷痕和“別在我身上浪費時間”的紙條。
到底是什么樣的經歷讓一個15歲的孩子對生活如此絕望?我敲響了小小的家門。原來,小小7歲時媽媽去世,8歲爸爸再婚。爸爸考慮到家庭狀況,與繼母約定婚后不再生育子女。可就是這個約定,讓繼母把怨氣轉嫁到小小身上,爸爸因為對繼母愧疚而選擇委屈小小。恨意在小小的心里生根發芽,于是,抽煙、喝酒、玩游戲成了他生活的全部。面對小小這張已被揉成團的紙,我只有把它一點一點鋪平,方能畫出精彩的畫。我決心全力一試。
尋找契機,改變認知,打開這張紙
班會課上,我拿出一張畫了兩個黑點的白紙。“同學們,你們看到了什么?”“白紙!”“老師,我看到白紙上有兩個黑點。”隨后,大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黑點上來了。
“我們該如何處理白紙上的這兩個黑點呢?”有的說藏起來,有的說擦掉。在孩子們爭論不休的時候,我將那張白紙折疊起來,折成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小白兔,白紙上的黑點恰好是小白兔的兩只眼睛。
我趁機引導:“我們眼中的黑點在折疊的過程中發生了變化。每個人的人生就如同這張白紙,難免有黑點,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待人生中的黑點呢?”孩子們思考了一會兒,紛紛舉手發言。“中考考得很差,我一直無法釋懷,所以對高中的學習生活很抗拒。我不想讓這樣的情緒繼續傷害我,也許現在的學習環境更適合我。”“前些天,我的好朋友突然把我的微信拉黑了,我試圖解釋,但都無濟于事。這件事情讓我冷靜下來反思我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不足。”……
原本趴在桌子上的小小慢慢直起身子。我抓住契機,邀請小小分享。“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和薇薇比起來,這些好像又算不上什么。或許它是生活送給我的一份成長禮物吧。”在同學們的掌聲中,我仿佛看到小小這個紙團正在慢慢地展開。
家庭輔導,修復關系,鋪平這張紙
修復親子關系是幫助小小站起來的關鍵。經過三個多月的籌劃,我終于開始行動了。
寒假前,我們班舉行了一場親子活動,隨著“兩人三足”“我說你猜”“真心話大冒險”等活動推進,小小開始和爸爸有了交流。活動結束后,我邀請小小和爸爸來到沙盤室,在沙盤中,一場親子間的溝通正式開啟了……望著相互攙扶走出沙盤室的父子,我的心也落地了。隨后,我還舉辦了幾場類似的親子活動。最后一次活動,小小的爸爸和繼母都來了,一家三口有說有笑,我也暗暗高興。
優勢帶動,樹立自信,描繪這張紙
長時間自我否定與放棄導致小小自信心嚴重不足,我要用小小的優勢讓他感受到自我價值。
有體育特長的小小被推選為生活部長,負責策劃、組織周末文體活動。于是,拔河比賽、籃球比賽等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小小的眼中有了光亮……漸漸地,在班級雷鋒之星的名單上出現了小小的名字,期末表彰里有了小小,上課時能聽到小小積極回答問題的聲音……
學生是一張白紙,在成長的某個階段可能會被揉皺,班主任要做的是將這張揉皺的白紙一點一點鋪平,在上面畫出美麗的畫。(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三十六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