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江蘇省家庭教育名師,被評為“南京市首屆德育工作帶頭人”“南京市第六屆十佳家長”,獲得“南京市行知教學獎”。出版家庭教育專著3部,發表文章一百余篇,開展家庭教育、班級管理講座二百余場,百余集“家庭教育義診”微視頻被譽為“云宣講的一面旗幟”。現為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
張老師電話求助:班上有個男孩叫小紀,四年級,脾氣比較暴躁,總愛和老師對著干,讓老師頭疼不已。
“您能舉一些具體的事例嗎?”我很想知道在這個孩子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小紀剛讀一年級時就不合群,也不懂規矩。別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立馬拳腳相向;中午同學睡午覺,小紀不想睡,讓他看會兒書吧,他故意把書翻得嘩啦嘩啦響,或一直晃動桌子,吵得大家無法安睡;一下課,小紀開始橫沖直撞,經常惹事,有一次課間拉住一名女生的手臂不放直到脫臼。我也想心平氣和地教育他,可一看到他一副蠻不講理的樣子,腦海里想好的方法也在那一刻化為烏有。”
聽到電話那頭長長的嘆息,我知道張老師碰到了一個“熊孩子”。
“張老師,您要不厭其煩地與家長溝通呀!”
“溝通可不止一次呀。我找管事的奶奶,奶奶丟下一句話:‘老師,你就不能對我的孫子寬容一點嗎?’找小紀的媽媽,她雖然批評了孩子,但說出來的話讓我至今難忘:‘兒子,你要是不好好學習,長大就跟老師一個樣兒了!’找孩子的爸爸,爸爸說孩子是奶奶從小帶大的,有點嬌縱,自己也沒有辦法。”
“難道一家人始終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嗎?”
“真沒有。不過,最近小紀一家人開始急了。原因是小紀嚴重干擾班級教學秩序,一些家長聯名要求小紀轉學。我不知道怎么做。”
“張老師,您把小紀一家人約上,再約幾名要求小紀轉學的家長。我們一起診斷一下,看看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第二天下午,小紀的父母和奶奶來了,5位經常被小紀欺負的孩子家長也如約而至。大家面無表情,現場氣氛凝重。我說了一段話開場:“今天小紀一家人愿意對話,說明是真心想解決問題的。我們面對的是孩子,他們正在學習區分對錯,了解哪些行為是社會可以接受的,慢慢學會在集體生活中約束自己。面對孩子,我們需要慢慢來;面對孩子的問題,需要找到問題背后的真實需求。我希望這一次是真誠對話,而不是問責。讓我們多一些傾聽,嘗試著用智慧去預見和解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問題。”一番話讓緊張的氣氛一下子緩和了許多。經過溝通,我發現了小紀成為“熊孩子”的原因。
原因1:父母忽略了親子間的情感鏈接。
小紀的父母忙于做生意,常常早出晚歸,小紀交由祖父母帶。奶奶只能管管生活,這也導致小紀迷上了電視,又沉迷于手機游戲。而夫妻倆回到家,問的最多的是學習,問一次,孩子就煩一次。直到小紀把一名女生的手臂拉傷,父母才意識到要好好管教一下兒子。
小紀的媽媽說:“我當時自信滿滿地認為,只要揍一頓,孩子一定能變好。沒想到,我剛開口說幾句,小紀就指著我嚷:‘我長這么大,你管過我什么?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兒子的這句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打拼都是為了孩子,可為什么親子關系變得如此糟糕呢?”
親子關系不佳,根源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愛的鏈接。本應父母承擔的教育責任和義務讓給了祖父母,親子缺乏互動,親子關系的培養中斷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就弱。這時再想教育孩子,自然無法觸動孩子的心靈。
原因2:家人的教養方式不一致。
小紀的家人在他的教育問題上的態度、行為經常不一致,家庭教育產生了隱形對抗,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而且誘發了一些不良行為。
拿小紀玩手機來說。孩子最聽奶奶的話,但奶奶控制不了小紀玩手機;媽媽想嚴格要求,卻害怕兒子發脾氣,于是越退讓,孩子越得寸進尺。問題還在于,小紀的媽媽不舍得管孩子,也不舍得讓爸爸管,更不舍得讓老師管。爸爸想讓小紀讀會兒書,態度很堅定,可媽媽馬上看不下去了:“孩子不就看會兒電視嘛,急什么!”在只有愛而沒有規則的環境里,小紀的行為很容易出現偏差。
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有計可施了。我們給小紀一家提出如下幾條建議:
確定生活規則,大家共同遵守。
孩子任性,沒有規則意識,說明孩子不懂什么是規則,更不懂得怎么遵守規則。家長應給孩子立規,并以身作則。
確定規則并不是要告訴孩子不能做什么,而是讓孩子清楚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如吃飯時應該一心一意吃飯,吃完了再干別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要好好說話,發脾氣就什么也得不到。定好規矩,一家人簽字確認后,就不要輕易改變,特別是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做不到就別抱怨孩子。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相同,大家一起堅持改變,孩子才能真正改變。
守護各自邊界,嘗試“反向育兒”。
父母可以狠下心來當一回“后爹后媽”,跟孩子“反著來”“對著干”,在沒有辦法的地方找辦法。如,別給孩子那么高的地位,別給孩子那么多的關心,讓孩子自立,讓孩子拿父母“沒辦法”。如讓孩子自己盛飯端菜、自己疊被子、自己背書包上學,別什么都依賴家長。祖父母也不允許隨意給孩子好吃好喝好玩的,別一邊看不慣,一邊動手幫忙。孩子是會察言觀色的,一旦發現沒人理睬自己了,會馬上跟著變,很多問題就能得到緩解。孩子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才能體諒父母的辛苦,才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不做雙標父母,暢通親子關系。
“寶貝,不能再看電視了,該寫作業啦!”“別一回家就玩手機,對眼睛不好!”“整天就知道玩,不能讀一讀書嗎?”父母嘮叨完之后,自己倒躺在沙發上刷起了短視頻。這樣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識?
好習慣,其實是各種細節的累積。日常教育做得越細致,孩子的習慣養成得越好。如今,孩子到了沒法管的程度,不代表他們不想優秀,只是孩子遇到的打擊多了,逐漸喪失信心,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所以“破罐子破摔”。家長除了指責、打罵外,啥也不想做,啥也沒有做,自然拿孩子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孩子的情緒如果能被父母理解,父母的行為如果能被孩子理解,親子才會共情和互動,親子陪伴的質量才會提高。
父母要先跟孩子建立信任,不做“雙標”的家長,陪孩子跳繩、讀書、練字,讓教育給孩子帶來樂趣,讓孩子心甘情愿聽自己的。這樣,父母壓根兒就不用管,也就不存在管不住的問題了。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說“管不住”之前總要努力一下,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當家長與孩子之間沒有隔閡了,教育就會自然而然順利進行。
原本以為是家長的問責,結果變成了一場愛與責任的相遇,一次敞開心扉的交流,讓我有了滿滿的成就感。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