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榜底層出身、靠著努力而非人脈一路走來的斯塔默,首相位子還沒坐熱,人氣就先“涼下來”。
戴著眼鏡,說話永遠語氣溫和的英國新首相斯塔默,沒想到是個“霉粉”(美國女歌星泰勒·斯威夫特的粉絲)。今年6月,英國大選如火如荼,他和妻子在溫布頓大球場“霉霉”演唱會現場合影。
時隔三個多月,這張照片在英國引起了千夫所指般的討伐。
9月以來,英國媒體挖出“勁爆秘聞”:斯塔默夫婦和兩名親友的四張門票及招待券,總價值4000英鎊,都不是他自己掏錢的,而是贊助者免費提供的。
這還沒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位阿森納的鐵桿球迷,在過去一年收受了11張足球賽門票,阿森納的重要比賽,他似乎是一場不曾落下。不僅如此,斯塔默本人佩戴的眼鏡,和妻子身上的不少名牌衣服,都是贊助者提供的贈品,且價值超過法定數額,沒有報備。其中也包括一套價值1800萬英鎊的頂層公寓的暫住權。據他辯護,是為了讓兒子安靜地備考GCSE。
斯塔默所領導的工黨,一直標榜自身的道德感,在野多年,致力于將保守黨描繪成腐敗、邪惡的化身。但如今,工黨各大臣和議員們被媒體查了個底朝天,發現他們對各種昂貴禮物來者不拒,與他們所討伐的政治敵手并無不同。
就這樣,上臺不到100天,剛在7月贏得大選的工黨政府,深深陷入了“贈品門”丑聞。
標榜底層出身、靠著努力而非人脈一路走來的斯塔默,首相位子還沒坐熱,人氣就先“涼下來”。根據英國民調機構Opinium Poll的數據,斯塔默的個人支持率下滑到24%,已經比兩個月前被他擊敗的對手—前首相蘇納克還要低。
要知道,選前斯塔默大部分時間段,民調支持率比蘇納克要高一倍,呈現碾壓之勢。可是,如今兩人都變成了民意低迷的“跛腳鴨”。
在英國陷入200年來生產力最低迷的10年,斯塔默和議員們享受免費提供的贈品生活,讓英國民間輿論嘩然。
“首相……”斯塔默還沒把話說完,議會大廳就爆發出笑聲。
作為新任首相,他竟然忘了自己跟對手的角色已經逆轉過來了,還是遵循老習慣,把面前那個大權旁落的老對手—保守黨臨時黨魁蘇納克,稱作“首相”。
倆人互相稱呼對方為“體面的男人”,出席各種場合保持相敬如賓的姿態,跟美國大選那種你死我活的火藥味,有如天壤之別。英國自從16世紀“光榮革命”以來,執政黨和反對黨斗而不破的傳統,是一如既往重復的劇本。
塵封多世紀的議會看似亙古不變。然而,如同門前的泰晤士河那樣,英國政局正暗流洶涌。對于坐上相位的斯塔默而言,眼前發生的一切非常詭異:僅僅百日,自己的支持率,就近乎腰斬,與狼狽下臺的蘇納克相差無幾。如今的朝野局勢,變得雞飛狗跳起來
事情的直接誘因,是“贈品門”的爆發。
9月下旬,中間偏右的《泰晤士報》和支持保守黨的天空電視臺,先后爆料斯塔默一直隱瞞了自己接受的贈品數額。據報道,斯塔默沒有報備自己妻子收到了價值約為5000英鎊的服飾。斯塔默本人也接受了一件價值1.2萬英鎊的工作服、價值2萬英鎊的不明住宿費,以及多副名貴眼鏡等,還有一連串足球賽事,以及流行巨星演唱會的門票—除了霉霉,還有酷玩在曼切斯特的演唱會。
林林總總,加起來有10多萬英鎊,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他在大選期間接受的。由此,斯塔默一躍成為近十年英國下議院接受贈品贈票最多的政黨領袖。


斯塔默一躍成為近十年英國下議院接受贈品贈票最多的政黨領袖。
這些禮物,大部分來自工黨的最大贊助者之一—印度裔富豪瓦希德·阿里。他還把自己一棟豪宅的暫住權,送給斯塔默的兒子,讓他安心學習。斯塔默說,大選期間,家門口的記者和抗議民眾絡繹不絕,干擾到了兒子的專心備考。
英媒報道稱,瓦希德·阿里在當下的工黨有著巨大的話語權,是為數不多能夠自由進出首相府的捐贈者,唐寧街10號給他的門禁安全權限,比普通初級大臣還要高。顯然,這份權限,便是這些禮物換來的。
能夠自由進出權力中心的阿里,在工黨贏得權力不到兩個月,就在唐寧街10號舉辦了一場招待其他捐贈者的酒會。
進入10月,“贈品門”事件持續發酵,收到阿里贈品和贈票的工黨要員,遠不止首相本人。據報道,內閣多名大臣,包括二號人物財政大臣里夫斯和衛生大臣斯特里庭,也相繼接受過各種服飾和贈票。
英國輿論質疑,阿里一系列行為,試圖利用手里擁有的這種直接跟首相府接觸的“特權”,在其他捐贈者圈子中套現獲利。
10月8日,政治記者蒂姆·羅斯更是爆料稱,阿里在工黨政府扮演著重要的幕后角色,包括為斯塔默特別顧問團隊的人事任命提供建議,甚至出席與公務員舉行的會議等。他與斯塔默有著更深的利益關系。
諷刺的是,選舉前,工黨攻擊保守黨的策略之一,就是控訴其與有錢人勾肩搭背,而工黨一直將自身塑造成道德標桿,并有著濃厚的道德優越感。
斯塔默把競選活動稱作“一場反對貧困、不平等和不公正的道德斗爭”,呼應著1962年哈羅德·威爾遜在工黨年會上的豪言:“這個黨是一支道德十字軍,否則什么都不是。”
競選期間,斯塔默不斷談論自己的工人階級出身,跟富豪首相蘇納克辯論時,他就深情地表示:“我們有時會無力支付賬單……所以我能理解那種感受。”



到了2030年,英國的人均GDP將會被波蘭超越,社會富裕程度將不及東歐國家。
在英國民眾心中,“腐敗”這個詞,長期與保守黨深度綁定,反映出他們對政客與權貴富商勾兌的厭倦情緒,這也是斯塔默競選時攻擊對手的策略,但如今回旋鏢來得太快了一點。保守黨自然不放過這個報仇的機會,該黨發言人諷刺道:“基爾爵士只有背對墻的時候才會透明。”
民調公司YouGov在10月7日發布的調查中顯示,有79%的受訪英國民眾認為,工黨是“腐敗”(sleazy)的。上臺不到100天的工黨,因斯塔默而背上了“腐敗”的包袱,這是個不祥的信號。
誠然,如此金額數量的贈品和贈票,算不上什么巨貪。親工黨的時政雜志《NewStatesman》在一篇評論中認為,這種沒有涉及重大貪腐項目或者觸犯重要議會紀律的行為,甚至算不上“丑聞”。
在過去,英國的首相、大臣和議員們收受各種演出和賽事贈票,早已是常態。高級公務員也時常受邀參加賽馬比賽和皇家歌劇院慶典。在歌舞升平的日子,人們還能對政治精英們的各種“小確幸”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今非昔比的是,如今的英國國勢和經濟實力,在過去十多年可以說是“掉了一層皮”。往日的闊綽日子一去不復返,民眾自然對國會議員和內閣要員們的“滋潤”生活感到不滿。
2008年西方爆發的金融危機,是新千年以來英國國運的轉折點。在此之前,英國的GDP年增幅幾乎每年跑贏除了美國外的所有G7成員國,也高于歐盟平均值。但危機之后,英國恢復的步伐卻異常艱難。英國財務研究院(IFS)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英國維持金融危機前的經濟增速,那么英國的人均GDP將會比如今高出1.1萬英鎊。
更加觸目驚心的是:2010年至2024年,英國普通民眾的收入增長,是200年來前所未有的低。同一時期英國的生產效率,也是200年來的最低。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甚至聲稱,到了2030年,英國的人均GDP將會被波蘭超越,社會富裕程度將不及東歐國家。
在英國輿論界和學術圈,不少人把英國當下停滯不前的經濟局面,歸咎于保守黨14年的嚴酷公共緊縮政策。從卡梅倫開始,英國政府的財政緊縮政策打破了二戰以來的紀錄,在深層破壞了整個英國的社會脈絡,讓本土人才培養和產業升級產生了斷層,政局的不穩以及人才斷層嚇怕了海外投資者,狹小的島國規模難以制造自給自足的格局,最終導致了英國生活水平被西歐其他國家趕超。
不少評論人士認為,英國的經濟產業,除了金融業一枝獨秀,其他領域特別是制造業已經很凋零,“整個英國就像是一個龐大的倫敦郊區”。
保守黨推行了多年的公共財政緊縮政策而遭人恨,到了2024年大選年夏天,選民們已經開始期待工黨能夠推出更加“人性化”的財政政策。
然而,剛入主唐寧街10號的斯塔默,就讓民眾頻頻大跌眼鏡。
要讓英國公共財政平衡,斯塔默要么繼續推行緊縮政策,要么對企業和個人增稅。在英國這個極其注重自由貿易的國度,“增稅”一詞,可謂有足夠的政治殺傷力。
總以“溫和老好人”面孔展示給世人的斯塔默,面對左右夾擊總是含糊其詞,大選期間一方面避免發布任何重大的加稅宣言,另一方面,又許諾幫助普通民眾走出保守黨多年執政制造的低收入泥潭。
就在斯塔默贏得選舉后,這副模棱兩可的面具開始被撕碎。他在首相府門外發表演講,預言“這個秋天的財政預算將會非常痛苦”,被外界一度揣測是要繼續財政緊縮政策的鋪墊。
通常在英國的政治傳統里,首相要做出不受歡迎的財政政策,政府二號人物—財政大臣總是要找出來當擋箭牌。英國各界輿論也開始關注的表態。
新任財政大臣里夫斯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工黨政府將兌現承諾不再推行財政緊縮政策,但也不會有太多能夠馬上改善民生的慷慨措施。英國甚至要面對天然氣危機的壓力,政府不得不砍掉今年冬天給退休人士的供暖補貼。

斯塔默作為首相的政治資本,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蒸發。
無論是首相還是財政大臣,倆人口中總是掛在嘴邊的“艱難選擇”似乎沒有明確解釋。面對工黨基本盤,工黨陣營擔心“艱難選擇”被理解為變相的財政緊縮政策,而面對保守黨和右翼媒體的日常攻擊,走中間路線的斯塔默又擔心過度的增稅計劃也許又會嚇跑投資者,從而進一步打擊他的“產業復興戰略”。
如此困境,跟上一任溫和派工黨首相布萊爾的待遇相比,簡直是天淵之別。在當年,布萊爾跟澳大利亞媒體大鱷默多克的惺惺相惜,跟金融精英們觥籌交錯,當時依然健在的撒切爾夫人甚至說:“很放心把英國交給布萊爾。”畢竟,彼時英國經濟高歌猛進,GDP增速多年跑贏法國德國,布萊爾跟權貴們的熱絡,也算不得什么大事。
然而,當下的英國在經濟賽道上經歷了連續14年的挫敗,民眾對首相私生活的容忍度,跟布萊爾時期已經今非昔比。
誠然,共黨是如今在下議院坐擁412個席位的絕對多數,英國不太可能一下子變天。但是政治家的政治資本是有限的,而斯塔默作為首相的政治資本,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蒸發,黨內的挑戰者也許開始磨刀霍霍。
在歷史上,當一群神情凝重的后座議員走進唐寧街10號大門時,那個英國首相就知道自己的權力壽命已經結束了。如何不被同黨議員掃地出門,如何自己體面地干到自己認為要退出的日子,一直是英國首相們的難題。
在漫長的凋零時代,英國首相府上演的逼宮戲碼,也許會更加頻繁。
特約編輯 阿樹 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