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長豐學校(私立)爆發的“臭豬肉事件”沖上熱搜。
有家長突擊檢查該校食堂后,發出“整盆肉都是臭的,我看你們怎么炒給小孩子吃”的質問;還有家長表示,秋季學期開始后,孩子多次提到食堂飯菜難吃,甚至出現腹瀉的情況。
10月19日,由昆明市官渡區市場監管、教體等部門成立的聯合調查組通報稱,涉事的臭豬肉系運輸及存儲不當導致變質變臭。該校2024年8月委托云南潤升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承包經營食堂,但未按規定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報備,該公司也沒有從事餐飲服務的資質。
通報還指出,長豐學校對食堂承包經營企業的經營資質審查及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校長未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責任,未按要求配備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對從業人員培訓不到位。
調查組作出處理:涉事校長被免職;對涉事企業未按照規定申請變更的行為,責令停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46萬元,并處以568萬元處罰;對其經營不合格食品的行為,責令改正,并處以10萬元處罰;區教育體育局局長和分管副局長、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分管副局長均被停職檢查。

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一個沒有從事餐飲服務的資質的企業,卻堂而皇之地承包了校園食堂業務,而校方也未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備。這種違規行為的最大受害者無疑是學生。
長期以來,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都很受輿論關注。今年8月,貴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曝光多個案例,涉事學校有的售賣超過保質期的食品,有的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從事餐飲服務,有的采購的食品未按規定建立進貨查驗記錄等。
發生類似事件時采取事后懲戒的措施,盡管可以起到一定震懾作用,也會讓涉事的單位和個人付出一定代價,但是此時早已給學生身心造成傷害。所以,要治理校園食品安全頑疾,關鍵還是要重視事前的查漏補缺和加強監管。
有業內人士爆料稱,私立學校餐飲不走招標采購程序。也就是說,一旦校方監管缺位,校園食品的安全性就可能出問題。因此,學校無論公立、私立,其食品問題都應受到嚴格監管,相關部門應對承包企業的資質嚴格把關,如果發現“以包代管”“一包了之”等問題,務必進行嚴懲。
近年來,有專家不斷呼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將與食品安全事故有關聯的人員納入失信黑名單;修改刑法,加大對食品安全事故責任人的刑事責任追究力度,在民事賠償責任方面,懲罰性賠償不能缺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訴訟懲罰性賠償制度等。這些觀點都值得多方探討。
此次“臭豬肉事件”后,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嚴格標準,加大學校從食材采購、儲存管理、加工制作到成品分發等各個環節的把關力度。后續方面,還應該回應家長的關切,對他們提出的該校要公開食堂的食材采購來源和加工過程,入駐的食堂承包商需接受家委會定期或者不定期監督等訴求,做出積極回應,滿足家長們的知情權,同時也可以發揮家長對學校食堂的監督作用,倒逼校方自覺做好食品安全,盡最大可能避免問題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