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無疑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環節。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它還是學生了解世界、認知自我的重要途徑。然而,農村學生由于受到課外閱讀資源匱乏、家庭環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往往缺乏豐富的閱讀體驗與動機。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采取靈活多變、引人入勝的策略,幫助學生走出書本,走進閱讀的廣闊天地。本文將探索幾種適合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以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激發興趣,培養閱讀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年紀尚小的農村學生來說,閱讀興趣的培養是第一步。與其一開始就用枯燥的講解“逼迫”他們去讀,不如巧妙設計課堂環節,用有趣的方式打開學生的閱讀心扉。可以將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例如,在講解童話故事時,可以把課堂變成一個“故事王國”,通過講述生動的開場,引導學生進入奇幻的情境世界。想象一下,當一個個魔法生物在學生眼前“活”過來,誰還會對閱讀提不起興趣呢?更為重要的是,教師應善于把閱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當學生發現書中的故事或人物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時,他們自然會產生一種親近感和好奇心。比如,讀到《狼來了》這樣的故事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通過這些小小的情感紐帶,學生很容易進入閱讀狀態。
精選文本,適應學生特點。在農村小學,學生的閱讀能力千差萬別。為了幫助每一位學生都能從閱讀中獲益,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應特別注重其趣味性、適應性與多樣性。盡管教材提供了不少經典文章,但僅僅依賴課本是不夠的。教師可以適當拓展課外閱讀范圍,為學生推薦符合他們年齡、興趣和生活背景的作品。例如,農村題材的小說或故事可以成為學生的“最佳入門書”,因為這些文本與他們的生活經歷貼近。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能夠體會到熟悉的鄉村風貌,還能與故事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情感共振。通過閱讀這些貼近他們生活的故事,學生會逐漸意識到閱讀并不是一件遙遠或難以理解的事情,而是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引導思考,提升閱讀理解力。僅僅讓學生閱讀是不夠的,還應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和活動,幫助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從而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力。簡單的文字解讀無法幫助學生真正掌握閱讀的精髓,只有通過引導他們進行深度思考,才能真正讓學生學會“讀出味道”。比如,在閱讀時可以設置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這個故事里的主人公做得對嗎?如果換作是你,你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還可以促進他們對文本的批判性思考。
合作學習,共享閱讀樂趣。閱讀并不是一項孤獨的活動,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合作學習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閱讀熱情。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閱讀的樂趣。將學生分成小組,分配不同的角色,如故事中的主人公、反派或旁觀者,讓他們通過演繹故事來加深對情節的理解。
注重反饋,鼓勵自主閱讀。閱讀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教師的適時反饋和鼓勵可以幫助學生不斷進步,逐漸形成自主閱讀的習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為學生的閱讀表現提供反饋,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記錄下他們的閱讀歷程,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閱讀帶來的成就感,使他們從“要我讀”轉變為“我要讀”。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不僅僅是一項學習任務,它更是學生感知世界、發現自我的橋梁。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樣化的閱讀策略,從激發興趣入手,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理解能力。閱讀不僅是知識的源泉,更是心靈的沃土,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找到樂趣、獲得智慧。
(作者單位: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鎮十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