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為探討云南地區(qū)羊肚菌主栽品種六妹羊肚菌高產栽培關鍵技術,設置6個單因子試驗,比對不同播種方式、種植設施、覆膜方式、覆土厚度、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及催菇前噴施不同濃度葡萄糖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采用撒播方式播種于大棚內,播種后覆土厚度2 cm,覆蓋銀黑膜銀色面朝上,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為5袋·m-2,擺放方式為“品”字型,羊肚菌產量最高,達700 g·m-2以上;澆催菇水前噴施葡萄糖能夠提高羊肚菌最終產量,噴施濃度2%的葡萄糖,羊肚菌產量最高達852 g·m-2。上述方法產量均達9 000 kg·hm-2以上,其中一級菇(70 g·朵-1)占85%。
關鍵詞 羊肚菌;人工栽培;種植設施;高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S646.9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9.006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一種珍稀藥食兩用大型真菌,屬子囊菌亞門(Asomycota)盤菌綱(Pezizomycetes)盤菌亞綱(Pezizomycetidae)盤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1]。羊肚菌富含蛋白質、多糖、脂質、礦質元素等,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26.47%~28.78%,味道鮮美,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腫瘤、抗衰老、抗氧化和抗疲勞等多種功效[2]。近年來,研究發(fā)現羊肚菌可對機體進行免疫調節(jié),具有消除疲勞的作用[3],其胞內多糖具有保護小鼠肝臟的作用[4],并具有預防心血管系統疾病及抗癌癥的藥理活性[5]。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研究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6],2000年后在云南形成了一種利用圓葉楊為基質栽培羊肚菌的栽培模式[7],同期四川省林科院首創(chuàng)羊肚菌大田栽培外援營養(yǎng)袋技術,使羊肚菌產量提升至4 500~7 500 kg·hm-2,我國羊肚菌的種植面積從2012年的66.67 hm2發(fā)展到2022年的2.27萬hm2[8]。羊肚菌經濟收益高,其種植產業(yè)已成為云南山區(qū)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助推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云南地區(qū)羊肚菌栽培面積約666.67 hm2,種植面積比較大,但缺乏規(guī)范化的栽培技術規(guī)程,栽培管理隨意,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產量不穩(wěn)定,嚴重制約了羊肚菌產業(yè)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羊肚菌栽培的主要品種為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其中六妹羊肚菌的栽培面積最大[2]。六妹羊肚菌在云南的產量并不穩(wěn)定,大多數產量都不高。本研究對云南地區(qū)六妹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進行探討,設置不同播種方式、栽培設施、覆蓋薄膜、覆土厚度、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及不同擺放方式、在澆催菇水前施入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及同一濃度不同營養(yǎng)元素進行試驗,研究羊肚菌所需的高產條件,以期為羊肚菌產業(yè)的推廣發(fā)展提供參考和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2年11月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林業(yè)大學樹木園進行。土壤為山地紅土,土質較黏,pH值5.5~6.5,土層厚度45 cm,海拔1 962 m。
1.2 供試材料
菌種: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購買;基質配方:麥粒 70%、木屑 15%、高粱5%,生石灰 2.5%、石膏2.5%,麩皮 5%,規(guī)格15 cm×30 cm;
外援營養(yǎng)袋:購買,配方為麥粒 75%、谷殼 15%、生石灰 2%、石膏3%、麩皮 5%,規(guī)格35 cm×15 cm。
1.3 試驗設計
1.3.1 不同播種方式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A1:園土溝播,畦面上開寬18 cm、深3 cm的溝,種子播于溝內,覆土約2 cm;
A2:園土撒播,畦面上均勻撒播種子,覆土約2 cm;
A3:有營養(yǎng)土溝播,畦面上開寬18 cm、深5 cm的溝,溝內撒2 cm 厚營養(yǎng)土,撒播種子后覆土3 cm;
A4:有營養(yǎng)土溝播,畦面上開寬18 cm、深5 cm的溝,溝內撒3 cm 厚營養(yǎng)土,撒播種子后覆土2 cm。
統一覆銀黑膜,以A1為對照組,設3個重復。
1.3.2 不同種植設施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B1:球花石楠林下種植;B2:塑料大棚內種植。
1.3.3 不同覆膜方式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C1:覆銀黑膜;C2:覆黑膜;C3:覆白色膜。比較產量和畦面雜草生長情況,分析不同覆膜方式對增產和抑制畦面雜草的效果。以白色膜為對照組,設3個重復。
1.3.4 不同覆土厚度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D1:未覆蓋土壤;D2:覆蓋1 cm厚土;D3:覆蓋2 cm厚土;D4:覆蓋3 cm厚土;D5:覆蓋4 cm厚土。以D1為對照組,設3個重復。
1.3.5 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E1:1 m2放置外援營養(yǎng)袋3袋;E2:1 m2放置外援營養(yǎng)袋5袋;E3:1 m2放置外援營養(yǎng)袋7袋。
1.3.6 催菇前噴施不同濃度葡萄糖對羊肚菌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F1:葡萄糖濃度為1%;F2:葡萄糖濃度為2%;F3:葡萄糖濃度為3%;F4:葡萄糖濃度為4%;F5:葡萄糖濃度為5%。以未施葡萄糖地塊為對照組,設3個重復。
1.4 田間管理
試驗用地人工深翻,按900 kg·hm-2撒生石灰,人工開溝做畦,畦面寬度0.8~1.2 m,溝寬0.4~0.5 m,溝深0.1~0.2 m。菌種捏碎,按照菌種2 250 kg·hm-2的施用量以1%磷酸二氫鉀溶液拌種。菌種播撒后覆2 cm土,澆透水,除覆膜試驗外俱覆黑色地膜。播種13~20 d后,把地膜暫時掀開,加入營養(yǎng)袋,注意刺孔面須與地面接觸,噴水至土壤含水量達50%。菌絲生長后期即出菇前約20 d,是羊肚菌栽培的重要時期,每天微噴澆水3次,每次10 min,保持土壤濕度在25%~35%,畦面菌霜消退,土壤顯紅褐色時進入催菇階段,此時澆灌不同濃度的葡萄糖。
1.5 觀測指標及方法
播種后定期觀察菌絲長勢、原基密度,觀察記錄子實體采摘期、產量及農藝性狀。測量產量的方法:每個處理隨機取5個點,每個點取1 m2統計羊肚菌朵數,計算每1 m2的平均朵數。每個點隨機取10朵羊肚菌測量鮮重,計算出每個處理的羊肚菌產量。
1.6 數據處理
利用DPS 6.5軟件的多重比較LSD法分析相關數據。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播種方式對羊肚菌產量及產品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A1菌絲長滿營養(yǎng)袋用時最長,單個鮮重和產量最高,品質最好。A4菌霜滿地時間和菌絲長滿營養(yǎng)袋用時最少,其單個重量、產量、品質最低。建議采用A3播種方式,操作相對簡便,省力且產量高。
2.2 不同種植設施對羊肚菌的產量及品質的影響
由表2可以看出,林下和大棚菌霜滿地用時基本一致,大棚種植菌絲長滿營養(yǎng)袋到出現原基用時明顯少于林下種植,但單個重量、產量、品質優(yōu)于林下種植。
2.3 "不同覆膜方式對羊肚菌產量和抑制雜草、雜菌的影響
由表3可以看出,C3污染率高且抑制雜草效果一般,C1、C2抑制雜草及污染效果優(yōu)于白膜,推測為白膜較黑膜透光性好、保溫保濕,易于促進雜草和霉菌生長。C1產量最高,其次為C2,C1比C3增產54.2%,C2比C3增產10.4%。
2.4 "不同覆土厚度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
覆土厚度對出菇時間有一定的影響,由表4可知,D3現蕾時間最早、產量最高,單個子實體均重達76.5 g、產量達765 g·m-2。D1污染率最高為9%,說明羊肚菌菌種播種后暴露在空氣中容易被雜菌污染,D5菌霜長勢好、污染率低、菌絲長滿袋用時短,但現蕾時間最長,且單個子實體重量和產量最低。試驗結果表明羊肚菌種植適宜覆蓋土壤厚度為2 cm。
2.5 "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
外援營養(yǎng)袋給菌絲生長提供營養(yǎng),用量過少降低羊肚菌產量,用量過多會造成浪費、增加成本。營養(yǎng)袋擺放方式也是決定菌絲能否均勻進入營養(yǎng)袋吸收營養(yǎng)的關鍵因子。本試驗設計3種不同營養(yǎng)袋用量,試驗結果表明,E1吃料完全,但菌絲生長情況一般,終產量最低;E3菌絲生長好,最終產量高,但吃料不完全,造成外援營養(yǎng)袋浪費;E2吃料完全、菌絲生長旺盛,終產量高,出菇時間比其他早,效果最佳(見表5)。
2.6 "催菇前噴施不同濃度的葡萄糖對羊肚菌產量的影響
表6表明,F4單個子實體鮮重最高約為其他組的2倍,但出菇數量最少,產量低。F1、F2、F3、F4、F5產量均明顯高于CK,F2產量最高,比CK增產52.2%。結果顯示葡萄糖能夠提高羊肚菌產量,2%濃度葡萄糖的出菇數量最多、產量最高。
3 "討論與結論
3.1 "討論
羊肚菌屬于低溫型菌類,云南立體氣候顯著,全年平均氣溫在12~22 ℃之間,能夠滿足羊肚菌從播種、原基分化、幼菇形成、成菇收割的全部氣溫條件[8]。云南羊肚菌種植面積逐年提升,四季高效種植,基本形成規(guī)模化、產業(yè)化發(fā)展模式。然而,羊肚菌種植依然存在菌種種源、環(huán)境把控、種植管理等風險,導致產量和產品品質不穩(wěn)定,生產效益波動大,并出現20%盈利、80%保本或虧損局面[9]。
外援營養(yǎng)袋給菌絲生長提供營養(yǎng),占總投入比重大,其用量過少會降低羊肚菌產量,用量過多則會造成浪費、增加成本,營養(yǎng)袋擺放方式也是決定菌絲能否均勻進入營養(yǎng)袋里吸收營養(yǎng)的關鍵。本研究探討了適宜的外援營養(yǎng)袋使用量及合理的營養(yǎng)袋擺放方式。本研究中,林下種植條件下菌絲長滿營養(yǎng)袋、出現原基時間相對大棚種植要晚,羊肚菌幼菇畸形,大量幼菇干死,推測與羊肚菌出菇恰逢春季、天氣干燥且風大,林下條件空氣土壤濕度難以控制有關。覆膜主要作用是給菌絲穩(wěn)定的生長環(huán)境,銀黑膜銀面朝上可以反射陽光降低膜溫,黑面朝下,可抑制雜草生長,同時保持濕度的作用;黑膜具有較強的遮光效果,而且還能起到保持土壤濕度、保水保肥、減小地溫溫差等作用;白膜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透光的效果,同時也有保水保肥、保溫、保濕等作用。在加入外援營養(yǎng)袋后覆蓋銀黑膜、黑膜、白膜3種地膜,結果顯示覆蓋銀黑膜和黑膜有利于羊肚菌產量提高,主要因為大多數食用菌的菌絲適合在無光的環(huán)境中生長,覆蓋銀黑膜和黑膜正好能提供適合菌絲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此外,出菇時控制土壤含水量和空氣濕度尤為重要,當土壤含水量和空氣濕度過高時,尖頂羊肚菌菌柄易腐爛,濕度過低時,羊肚菌頂部易畸形或停止生長, 進而影響尖頂羊肚菌的產量和質量[10]。
3.2 "結論
本研究表明,羊肚菌大棚種植鮮重產量738 g·m-2高于林下撒播產量680.4 g·m-2;覆銀黑膜產量最高為842.4 g·m-2,比白膜增產54.2%;覆土厚度2 cm,最終產量為765 g·m-2。羊肚菌適宜的栽培條件為:采用撒播方式播種于大棚內,播種后覆土厚度在2 cm,覆蓋銀黑膜銀色面朝上,外援營養(yǎng)袋用量為5袋·m-2,羊肚菌產量最高,能達到700 g·m-2以上,澆催菇水前噴施2%濃度葡萄糖,羊肚菌產量最高為852 g·m-2。采用上述栽培技術羊肚菌產量均達到9 000 kg·hm-2以上,產量穩(wěn)定,一級菇(70 g·朵-1)占全部產量的85%。
參考文獻:
[1] 黃年來, 林志彬, 陳國良, 等. 中國食藥用菌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0.
[2] 熊川, 李小林, 李強, 等. 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進展[J]. 中國食用菌, 2015, 34(1): 7-12.
[3] FU L H. Evaluation of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he extrapoly-saccharides from Morehella esculenta[J]. Food & Function, 2013, 10(4): 1-28.
[4] KALYONCU F, OSKAY M, SA?LAM H, et al. Antimicrobial and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mycelia of 10 wild mushroom species[J].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10, 13(2): 415-419.
[5] 田金鳳,尚遠宏,肖宗妮.羊肚菌的營養(yǎng)成分、功能和加工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yè)科技,2024,45(9):419-428.
[6] 朱斗錫. 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進展[J]. 中國食用菌, 2008, 27 (4) : 3-5.
[7] 王震, 王春弘 蔡英麗, 等.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J]. 中國食用菌, 2016, 35(4): 87-91.
[8] 劉紹雄,王明月,李建英,等.羊肚菌栽培中常見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食用菌, 2021, 40(6): 23-29,33.
[9] 趙琪.我國羊肚菌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前景及建議[J].食藥用菌,2018,26(3):148-151,156.
[10] 趙永昌, 柴紅梅, 陳衛(wèi)民, 等.羊肚菌子實體發(fā)育生物學(上)——生物學和非生物學因子對菌絲培養(yǎng)和子實體形成的影響[J]. 食藥用菌, 2018, 26(4):201-206.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