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木荷是廣西珍貴鄉土樹種之一,可用于綠化和營造生態林、用材林、防火林,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柳州市積極響應廣西建設多功能國家儲備林的政策,利用宜林地發展木荷造林事業。為提升木荷造林技術水平,根據當地造林實踐,從育苗地整理、種子處理、播種、播后管理及出圃等方面總結木荷育苗技術,從林地選擇、林地整理、樹種配置、栽植及撫育管理等方面總結木荷造林技術。
關鍵詞 木荷;育苗;造林;廣西柳州市
中圖分類號:S792.99;S72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9.054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又名荷木、荷樹,為山茶科木荷屬常綠高大喬木,是廣西珍貴鄉土樹種之一,被列入《廣西國家儲備林主要樹種名錄》,在林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木荷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生長速度快,對土壤要求不高,是培育大徑材的優良樹種,可用于杉木等采伐跡地更新。木荷樹干通直、材質細致、木質堅硬致密且紋理均勻,是上等的用材樹種,可作為建筑、造船、雕刻等行業的優質材料。木荷葉片含水量高,木材含油脂量低,燃點較其他樹木高,可作為營造生物防火林帶和水源涵養林的優良樹種。此外,木荷樹形美觀,四季常綠,花朵狀似荷花,是園林綠化的優良樹種。柳州市在廣西建設國家儲備林政策指導下,充分利用沖溝、山頂及其他宜林山地營造木荷純林和混交林,培育木荷大徑級用材林。在此背景下,研究木荷育苗及用材林造林技術,對促進柳州市林業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 "生物學特性
木荷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干旱、耐瘠薄,廣泛分布于廣西海拔400~1 500 m區域,野生木荷多與馬尾松、油茶等混生[1]。木荷自然分布區域的年降水量在1 100 mm以上、年平均氣溫為15~22 ℃,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在石灰巖、黃崗巖、礫巖等發育而成酸性、微酸性土壤如紅壤、紅黃壤、黃壤等林地均可生長,但在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的山地紅砂壤土林地上生長較快[2]。木荷為喜光樹種,幼樹稍耐陰且生長迅速。木荷株高可達25 m,胸徑可達80 cm。木荷純林生長速度較慢,混交林的生長速度快且可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狀。
2 "育苗技術
對于木荷,可采取播種育苗、扦插育苗、容器育苗等育苗技術。然而,在大規模苗木生產中,主要采用播種育苗技術。基于此,筆者以播種育苗技術為例,分析木荷育苗技術。
2.1 "育苗地整理
木荷育苗地應以砂壤土地塊為宜,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要求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質疏松,地塊背風向陽、地勢高燥。育苗前1年冬季要完成整地,深翻30~40 cm,清除土壤中的石塊、枯枝等雜物。結合翻地,每667 m2施入腐熟有機肥2 000 kg、過磷酸鈣50 kg。翻地后,將土壤耙平、耙細。播種前10 d,將育苗地翻耕20 cm深,使熟化土壤位于下層。平整地面后,鋪厚5 cm的黃心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40%福爾馬林180倍液噴霧消毒,覆蓋薄膜。7 d后揭膜,做高20~30 cm、寬100 cm的苗床。
2.2 "種子處理
于11—12月,選擇25年生以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采集蒴果。將蒴果晾曬5~7 d后去皮,篩選飽滿、無病蟲害、無損傷的種子,置于陰涼通風處貯藏。播種前1~2 d,將種子浸泡在50 ℃水中,待水溫降至室溫后,把種子撈出浸入清水中24 h,每隔4 h攪動一次,使種子充分吸水。完成浸泡后即可播種。
2.3 "播種
育苗當年2—3月播種。在苗床上開深5 cm、間距20~25 cm的播種溝,將種子均勻撒入溝內。一般每667 m2播種量為4~5 kg。播種后覆蓋厚3~5 cm的黃心土,再用稻草覆蓋播種溝,用噴壺澆透水1次。
2.4 "播后管理
1)播種后,每隔3~5 d澆1次水。如果遭遇連續干旱,應每隔1~2 d澆1次水。播種15~20 d后,幼苗出土,撤去稻草。2)幼苗長出3片真葉時進行間苗,拔去小苗、弱苗、病苗及過密苗。幼苗長出6片真葉時,再次間苗,使苗間距保持在7~8 cm。3)如果苗床長出雜草,應人工拔除,避免松動和損傷幼苗根系。4)當苗高8~10 cm時,可結合澆水每667 m2施用尿素1.5 kg和磷酸二氫鉀1.0 kg。此后每隔20 d施1次肥。當苗高達到20 cm時,每667 m2施用復合肥[m(N)∶m(P2O5)∶m(K2O)=15∶15∶15]4.0~5.0 kg,施肥間隔時間為30 d。9月上中旬,增施一次鉀肥,促進苗木木質化,每667 m2施用磷酸二氫鉀5.0~6.0 kg。5)木荷苗期的病蟲害較少,主要防治地老虎、螻蛄等地下害蟲,可在蟲害發生期用2.5%敵百蟲粉劑與切碎的鮮草攪拌均勻,放置在苗木行間誘殺。
2.5 "出圃
苗木培育1年后,選擇苗高45 cm以上、地徑0.7 cm以上、根系長度25 cm以上的苗木出圃造林。要求苗木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發達、苗干筆直。起苗前1 d澆1次透水,起苗后用泥漿蘸根,要做到隨起隨栽。
3 "用材林造林技術
3.1 "林地選擇
木荷適應性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嚴。柳州市木荷造林主要利用低山、丘陵的山頂、沖溝等區域。但為了促進木荷健壯生長,應優先選擇立地條件較好的林地造林。木荷用材林宜在海拔800 m以下區域,選擇土壤肥沃、土層厚度50 cm以上、土質疏松、土壤pH值在5.5~7.0的林地。山地造林應優先選擇向陽、半向陽的山腳和中坡,上坡和山頂次之[3-4]。
3.2 "林地整理
造林前1年11月前完成林地整理。1)砍除雜草、灌木,撿出石塊等雜物,在石山或石質山脊造林時進行客土。2)沿山體縱向等高線設置栽植帶,木荷株行距為2 m×2 m,其他混交樹種的株行距為3 m×3 m。挖規格為40 cm×40 cm×35 cm或50 cm×50 cm×40 cm的栽植穴,且栽植穴呈“品”字形排列。3)每個栽植穴施腐熟有機肥10 kg作為基肥,然后回填部分表土并與肥料攪拌均勻。在石山或石質山頂造林的,應在施基肥時配合施入復合肥200 g,以確保幼樹生長過程中養分供應充足。
3.3 "樹種配置
木荷用材林應營造混交林,以促進林地土壤培肥、增強樹木長勢。在石山等區域造林的,可營造純林。木荷是常綠樹種,應與杉木、馬尾松、楓香樹、檫木等落葉樹種混交造林,以充分利用混交樹種凋落物中的養分,增肥林地土壤。木荷與杉木、馬尾松混交造林,樹種配置為5∶5;木荷與楓香樹、檫木等混交造林,樹種配置為6∶4,宜采用行間混交方式[5]。
3.4 "栽植
木荷造林一般在2—3月苗木萌動前進行。選擇雨后或陰天,栽植前修剪過長主根,摘除苗木上部1/2的葉片,以減少蒸騰作用。在石山或石質山頂造林的,應在栽植前用濃度為25 mg·L-1的ABT3號生根粉溶液浸泡苗木根系30 min,以促進苗木根系生長。栽植時,將苗木直立放入栽植穴中央,先回填表土至穴的1/2深度,輕提苗木后繼續填土,分層踏實。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土痕2~3 cm,修成饅頭形。在石山造林,栽植后立即澆透定根水,并在穴面覆蓋一層松土。
3.5 "撫育管理
3.5.1 "扶苗補苗
栽植后30 d進行查苗、補苗。發現歪斜、倒伏苗木應扶正并培土。
3.5.2 "松土除草
造林完成后,需要連續松土除草3年。每年5月、7—8月各松土除草1次,松土前將幼樹周圍1 m范圍內的雜草、灌木砍掉,鋪放在栽植行間的地面上。栽植當年松土時,淺鋤幼樹周圍土壤,深度以10 cm左右為宜,并向幼樹基部培土。栽植第2~3年,松土深度可增至20 cm,并適當擴穴至樹冠垂直投影邊緣。松土除草時,要避免損傷幼樹根系和基部。
3.5.3 "澆水
降水充足的區域一般不需要澆水。然而,造林3年內,如果遇連續干旱天氣,可適當澆水。在石山等立地條件差的區域造林,應在栽植后3~5 d、10~15 d分別澆1次水,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3.5.4 "施肥
造林當年可不施肥。造林第2~3年,于5—6月每株施復合肥200 g。在石山等區域造林的,應在9—10月增施1次腐熟有機肥,施肥量為每株2~3 kg。施肥時,在樹冠垂直投影上下緣開15 cm深的施肥溝,施肥后覆土。
3.5.5 "修枝除萌
木荷萌蘗能力強,為減少分枝對養分的競爭,促進主干健壯生長,以培育無節良材,應對木荷行除萌和修枝。栽植第1~2年,抹除幼樹基部的萌蘗,并在新梢半木質化時修剪主干下部的徒長枝[6]。栽植第3~4年,修剪主干4 m以下的枝條,以提高養分利用率和增加光照強度,促進頂端優勢[7]。除萌、修枝時要做到剪口平滑,避免撕裂樹皮。
3.5.6 "間伐撫育
當林分郁閉度高于0.8時,可進行間伐撫育,以增加樹木生長空間,充分利用光照。間伐以下層疏伐為主,伐除弱、小、病木,強度為20%~30%。培育大徑材的林分,應將首次間伐的時間推遲至造林后第10~12年,強度為25%~40%;造林后第15~17年,進行第2次間伐,每667 m2保留40~50株。
3.5.7 "病蟲害防治
3.5.7.1 " "病害防治
1)褐斑病。該病害是柳州市木荷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屬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主要侵染木荷嫩葉,也會侵染木荷的部分老葉。發病初期,受害樹木葉片尖端和葉緣出現紅褐色病斑,并逐漸擴展。隨病情發展,病斑變成黑褐色并擴展到整個葉片,導致葉片萎縮、干枯。該病害全年均可發生,8—9月為病害發生高峰期。為防治褐斑病,林業人員可在發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交替噴霧,每隔10 d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50%多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25%咪鮮胺乳油500倍液交替噴霧,每隔7 d噴1次,連噴2~3次。
2)立枯病。該病害是木荷苗期和幼樹期的病害之一,主要為害苗木和幼樹的根部。病原菌侵染根系后,木荷根系腐爛,地上部分萎蔫、失水。隨病情發展,植株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但仍然保持直立。輕度發病的植株雖然未枯死,但是長勢衰弱,嚴重影響苗木培育質量。為防治立枯病,林業人員要做好苗床土壤消毒工作,避免病原菌侵染;及時排除苗床和林地積水,降低發病概率;在發病初期,用30%甲霜·惡霉靈水劑1 000倍液灌根,每隔7~10 d施藥1次,施藥2次后視植株恢復情況決定是否再次施藥。
3.5.7.2 " "蟲害防治
1)茶長卷蛾。該害蟲主要為害茶樹的嫩葉,但也會為害木荷。造林地附近有茶園的木荷林分,可能會發生該蟲害。茶長卷蛾幼蟲共6齡,以幼蟲取食木荷嫩葉,具有遷移性。茶長卷蛾大量暴發時,可在短時間內將大片林分的葉片吃光,對木荷生長造成嚴重影響。為防治該害蟲,林業人員可在老熟幼蟲在老葉上結繭化蛹后人工摘除;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齡幼蟲孵化期,用40%氧化樂果乳油1 2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 500倍液+5.7%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 000倍液混合劑交替噴霧,每隔7~10 d噴1次,連噴1~2次。
2)蚜蟲。該害蟲主要為害木荷葉片、嫩芽、嫩枝,多聚集在葉片和嫩芽等部位刺吸植株汁液,造成葉片卷曲、嫩芽皺縮。蚜蟲發生嚴重時,可導致植株枯黃、長勢衰弱甚至枯萎死亡。蚜蟲發生時,往往還會引發煤煙病,對木荷危害較大。為防治蚜蟲,林業人員要抓住危害初期和8—10月危害盛期2個關鍵時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40%氧化樂果乳油1 500倍液對植株噴霧,尤其要噴全葉片兩面、嫩芽等處,每隔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
4 "結語
木荷是優良的用材林、防火林、生態林樹種,也是柳州市常用的綠化樹種,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木荷用材林造林工作中,林業人員要加強撫育管理工作,尤其是在石山等立地條件差的區域造林,要做好客土、施基肥、苗木蘸根、澆水及增施有機肥等撫育管理工作,以確保樹木健壯生長,充分發揮木荷在生態建設和林業經濟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曾思齊,肖化順,劉發林,等.木荷與苦櫧次生林技術研究[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
[2] 姜新.我國木荷研究現狀與展望[J].河北農業科學,2013,17(1):42-45.
[3] 肖世棟.閩楠、木荷與香樟造林效果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118-119.
[4] 楊天平,韋書遠,戴勤,等.桂北木荷生長性狀及其相關性分析[J].四川林業科技,2015,36(5):79-83.
[5] 陳黑虎.馬尾松、木荷混交林生長效果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17):105-107.
[6] 黃秋良,范輝華,羅佳佳,等.修剪對木荷生長的影響及通徑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9(12):1-4.
[7] 嚴兆賢.不同修枝高度對木荷生長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22):80-81.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