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重慶!”
一句簡單的開場白,幾乎成為世界各地游客打卡重慶旅游的經典配文。
近年來,重慶旅游火熱“出圈”,收獲了“潑天的流量”。我們不禁好奇,重慶這座山水之城,究竟憑什么吸引了旅游市場的超級流量,進而產生留量和增量?
其中一個清晰的答案是:重慶的“火熱”,是勤勞樸實的重慶人,憑借自然稟賦,將生態環境保護好,再循著山水指引,用千百年生活積攢的智慧,巧妙適應社會發展的結果。
所以在互聯網上,還有一個高贊回答:“在重慶,讓你嘆一句人間值得。”
如何保持這份“值得”?重慶人心中自有答案。
2024年,是縱深推進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重要之年。4月22日至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把旅游等服務業打造成區域支柱產業”。這為重慶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重慶正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依托環山繞水、文化根深的旅游“家底”,大力奏響旅游發展“三部曲”。
火熱大都市引“流量”
重慶的“火熱”,與它的“顏值”密不可分。
對于這一點,渝中區戴家巷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向珍深有體會。
11月29日下午3點半,等位的游客圍滿了向珍的小店。從小票單上叫號的數字來看,排隊時間要在20分鐘以上。
店內服務員“腳不沾地”穿梭于餐桌與后臺間,難以及時抽身兼顧每一位新進店的顧客,向珍戲稱此為“幸福的煩惱”。
“幸福的煩惱”緣于都市顏值引來的超級流量。
20余條匝道的立交橋、穿樓而過的單軌、崖壁上的吊腳樓、屋頂上的公路……這其中任何一個元素,放在全國都是稀缺資源,而重慶卻將其全部收入囊中,成為游客追捧的“賽博朋克之城”。
戴家巷便是這其中一景。這段修建在城墻崖壁上的百年老街,因其獨特的吊腳樓風格和臨崖面江的地理位置,讓游客的打卡熱情,一路從現實蔓延到互聯網上,甚至引來全球網友圍觀。
當天下午4點,游客李欣坐在向珍的店里和朋友視頻通話,“重慶真是8D的,軌道穿樓,崖壁步行,江上通行除了輪船還有纜車”。
說話間,李欣將照片發送給朋友,還截圖自己的運動步數打趣道,“躺不平了,才打卡幾個地方,已占領微信運動的封面”。
很明顯,李欣向朋友說起重慶時,語氣滿含驕傲。“出圈”的顏值不僅“曬”出了游客的拍照技術,還“曬”出了與流量一起到來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升級。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僅2024年國慶假期期間,就有2268.35萬人次的國內游客到重慶游玩,超過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二。
面對這“潑天的流量”,重慶人總是在使勁兒,用一系列“寵客”的acd5e8501b6ae850fc7e2aec4d2b90137866a5db82ced23260b95786fa0a0106舉措,為游客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品質服務。
想見證“城市軌道穿樓”的奇幻一幕,重慶通過低影響、微改造的設計,增設李子壩觀景臺,并配置大巴落客區、觀景拍攝區、棧橋觀景區及配套服務區等,讓游客安全賞景打卡。
想拍攝形似夢幻城堡的洪崖洞,重慶又在假日期間讓出一座“世界上最大的人行天橋”,還將自助充電寶、“美食夜市”搬到橋上,讓游客盡情拍照的同時,還能邊逛邊吃。
夜游擔心難回酒店,重慶便將城市軌道交通和公交線路延時收班,還在國慶假期推出一日票、三日票,只為方便游客出行。
……
一波又一波的“寵粉”服務,讓“重慶——最寵游客的城市”品牌傳播活動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資源開發司公布的2023年全國國內旅游宣傳推廣十佳案例名單。
打開知名度,光靠政府努力是不夠的,市民的主人翁意識也推動了重慶“出圈”。
在號稱“地圖軟件都會閃退”的重慶街頭,總會有熱心的市民告訴你,磁器口古鎮往那邊坐車,觀音橋商圈往這邊步行,連交巡警也會友情提醒游客司機哪些路段可以短暫停車。
可謂是“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
壯美大三峽做“留量”
如果說,魔幻的都市顏值是重慶旅游的一張王牌,那么,大山大水的峽江氣質,或許是游客探索立體重慶、愿意再來的又一個理由。
11月13日,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峽江3號”游船船工馬振平雙手劃槳,用山歌將滿船游客帶進好山好水中。
“泛舟江峽,美!這美,直擊心間。”游客劉欣悅激動得連摁快門,要將這奇峰峻嶺、漫山紅葉都收錄進相冊里。
詩畫傳世,古跡流芳,高峽平湖,當驚世界殊——壯美長江三峽,是中國最早向世界推出的旅游名片之一,也是世界唯一可以乘坐大型游輪游覽的內河大峽谷。
在這里,山水雄奇、人文厚重、業態豐富、體驗多樣,難怪有游客直呼:“重慶有顏值,更有氣質。”
氣質如奉節瞿塘峽,兩岸如削、巖壁高聳;如云陽龍缸,奇峰怪石、石筍摩天;如巫山神女峰,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如萬州大瀑布,水擊山巖、飛花翠玉;如巫溪紅池壩,青松蔽日、百花爭艷;如城口亢谷,山巒幽語、鳥鳴深澗……
這些坐落在渝東北三峽區域的A級旅游景區,目前已有107家,2024年前三季度接待國內游客3332.14萬人次、同比增長8.6%。
數據的背后,是重慶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的同時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事實上,把“流量”變“留量”,對于“網紅”城市來說,不算一個新命題。
為讓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來,讓“頭回客”變成“回頭客”,重慶不斷豐富旅游文化內涵,創新推動“大三峽”旅游一體化發展,把一顆顆坐落在長江三峽旅游帶上的明珠串珠成鏈,著力打造長江三峽國際黃金旅游帶經典深度游產品,讓游客“一站式”體驗壯美長江三峽的魅力。
劉欣悅就是奔著第十八屆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暨第六屆巫山神女杯藝術電影周而來的,不僅游覽了美景,還體驗了一把“跟著電影去旅行”。
從屏幕前的“觀影”,到取景地沉浸式“入戲”,近年來,作為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徑——“影視+旅游”,已成為重慶旅游的一種新潮方式。
數據顯示,巫山縣通過舉辦紅葉節,創造了秋冬旅游淡季的“第二曲線”,巫山紅葉節舉辦17年來,累計接待游客超97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億元。
峽江日出展新顏,綠水青山新征程。
壯美大三峽顏值與氣質并舉,游客可以乘坐長江游輪,感受“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快愉悅;可以徜徉紅池壩,感受“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猿啼月明中”的高山寂寥;可以攀登神女峰,感受“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委婉含蓄;可以眺望瞿塘峽,感受“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遼闊壯美……
經過千百年的沉淀,三峽詩詞中留下的諸多璀璨詩篇和千古名句,早已成為光照千秋的精神財富,也讓“行到三峽必有詩”成為重慶文旅的生動寫照。
風情大武陵辟“增量”
峽峰疊翠,山奔綠浪,村寨星羅,民俗多彩。
武陵山腹地、烏江下游藏著中國腹地的絕美畫廊,山為骨、水為魂,賦予了渝東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靈秀風光,更讓渝東南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11月27日,阿蓬江邊,流水潺潺,千年古鎮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及港臺的100余位境內外旅行商走進黔江區,領略濯水古鎮、蒲花暗河的秀麗風光,感受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與君遠相知,不道云海深。
11月26日,2024重慶國際旅行商大會開幕,吸引了約400名境內外旅游同行齊聚重慶。與會旅行商深入重慶各地實地考察,探索更多的旅游資源與合作機會。
毫無疑問,這次大會將助推重慶加快文旅對外開放步伐,讓世界看到重慶的無限風光,同時也將大力促進重慶文旅產業發展。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渝東南,210余萬土家族苗族民眾生息于此,將民族文化融入文旅發展,閃爍出熠熠光輝。
作為重慶唯一以苗族為主和全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將民族特色作為發展旅游的最大底氣和優勢,布局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苗族風格建筑群——蚩尤九黎城;苗繡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苗族民歌”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鞍子苗寨入列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選項目名錄”……
守住生態底色、彰顯地域特色,避暑康養、自駕露營、研學旅游……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正以更多樣的方式,彰顯重慶旅游產生的價值。
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1℃的黃水旅游度假區,每年都會引來一群“候鳥”游客,而這份“涼”機,還帶動當地培育和引進1200余家旅游服務企業和個體商戶,對當地就業貢獻率達80%以上。
留下來的人,成了講故事的人,特色文旅的“熱”力,也釋放出“新”的消費活力。
諸如“渝味360碗”等“文旅+美食”,《印象武隆》等“文旅+演藝”……“一業興”促“百業興”,不止在渝東南,巴渝大地不斷豐富“文旅+”場景,把旅游的“流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增量”。2023年重慶全市旅游業實現增加值1206.82億元、同比增長13.5%,占GDP比重達到4.0%。
文旅融合發展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
成渝地,巴蜀情,巴蜀大地同根同源,從“川渝一家親——景區惠民游”到川渝文旅證照跨省通辦,從聯合推出《安逸四川·大美重慶》宣傳片,到協同推進“川渝地區巴蜀文明進程研究”、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等項目,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大背景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煥發時代風采。
通江達海,巴渝之韻凸顯國際范。赴30余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你好!重慶”旅游推介會等700余項活動;中國白鶴梁攜手埃及尼羅尺聯合申遺取得積極進展……世界各地得以聆聽重慶故事。
錦繡山河入夢來,詩與遠方彰渝采。
大筆如椽,文旅融合繪出新重慶新風尚。探秘重慶旅游,有顏值、有氣質、有價值的魅力山城,將吸引更多目光,激活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