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到過會比較快,但沒想到竟會這么快……”
2024年11月21日下午,重慶市九龍坡區石坪橋立交合流處,吳女士駕駛的小汽車與其他車輛發生擦掛事故。讓吳女士意想不到的是,交巡警主動聯系她,通過遠程處理,不到5分鐘就完成定責,將《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簡易程序)》電子版發到了她的手機上。
近年來,重慶市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總隊以打造數字警務為核心,強化專業建設、創新實戰機制、深化大數據建設應用,持續提升公安交通管理新質戰斗力。
事故“減量控大”全國排名第一,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成效居全國前列,道路交通暢通指數位居全國10個超大型城市前三……通過推動交通管理數字化、智慧化轉型,讓群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
出行安全更有保障
發生交通事故后,按照傳統事故處理模式,駕駛人需自行報警并在路面長時間等待處理,多方對接、耗時費力,且極易引發交通擁堵和二次事故。交通異常事件視頻監測系統搭建后,這種情形有了明顯改觀。
2024年9月11日上午8時許,家住重慶市南岸區南坪鎮的陳女士駕駛汽車前往兩江新區汽博中心上班,當行至內環快速路南岸區四公里江南立交處時,與從巴南區方向駛來的一輛小汽車發生擦掛事故。
陳女士立即下車查看事故情況,并掏出手機,準備打電話向丈夫尋求幫助。
然而,電話尚未撥出,陳女士便接到交巡警打來的電話,交巡警通過視頻連線遠程指導她固定上傳證據,不到5分鐘便完成定責,兩名駕駛員分別收到電子版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
在中心城區道路干線和主要交通樞紐,市交巡警總隊布設了450處監測點位,通過“路側邊緣計算+平臺算法監測”模式,對車輛運行狀態進行實時在線監測。
事故發生后,監測系統將立即生成包含事故場景、車輛信息、駕駛人信息在內的預警信息,協助民警精準聯系事故當事人,指導當事人快速處理交通事故,并通過創新搭建的“三快一平臺”(交通事故快處、快撤、快賠指揮調度平臺)和警保聯動新機制,協同應急、消防、醫療、市政、園林、急救、保險、維修廠等多方力量,利用跨網信息共享實現社會資源多跨聯動,用數據流打通決策流、業務流、執行流,實現自動報警、視頻面診、遠程定責、在線理賠全環節“云上辦”。
其中,車損和輕微人傷事故辦結時間縮短至“小時級”甚至“分鐘級”。據統計,自2023年6月交通異常事件視頻監測系統啟用以來,警方已累計在線處理交通事故超15萬起。
為有效確保群眾出行安全,市交巡警總隊從“人、車、路”和“企業管理、行業監管、公安交管”等方面入手,對亡人事故及重點人傷事故逐一全環節復盤剖析,深查每起事故背后關聯的致禍根源、管理漏洞。
近年來,市交巡警總隊共深挖事故隱患8500余處,對事故暴露出的隱患“堵、消、治”綜合施策、靶向治理,隱患整改率達100%。
交通治理更加精細
走進市交巡警總隊交通監控指揮中心大廳,大屏幕上,中心城區各條道路的交通運行情況一目了然。屏幕兩側的一個個專題欄內,交通擁堵指數、在網車數量、通勤高峰平均速度等數據實時顯現。
2024年以來,市交巡警總隊以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管理調度綜合場景建設為契機,綜合應用雷達、微波、地磁、視頻等多種技術手段,升級完善路面交通運行監測體系,借助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按照“運行態勢、管控態勢、安全態勢”三大板塊,形成道路交通“數字畫像”,實現對全市交通運行情況的可視化管控。
同時,通過集成警力、裝備、設施、警情、事故、違法、隱患、預案等各類交通管理要素,并匯集視頻監控、執法記錄儀、高空鷹眼等視頻資源,市交巡警總隊打造出“警力資源一張圖”,實現警情及周邊可視資源一鍵調度。
根據道路類型打造不同主題應用場景,市交巡警總隊實現“路網運行一圖呈現、風險隱患一網監測、信號配時一鍵調控”。中心城區設置綠波道路275條,涉及路口930個,2024年10月,主干路高峰平均車速同比上升4.7%,擁堵區段同比下降7.1%。
市交巡警總隊主動融入“數字重慶”建設大潮,織密道路交通感知、調控、交互“神經網”,打造了一批現代智慧城市數字管控示范路,升級打造330個“耳聰目明”的智能調控路口,對于重要的交通節點樞紐和主要通道,探索應用可變車道、多車道匯入、定向車道、左轉借道等精細化調控措施,盡最大可能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數字能力更顯強勁
“老婆,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喝那么多酒了。”在民警的見證下,家住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的李先生向妻子誠懇道歉。
事情發生在2024年8月18日晚上11時25分。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接警中心響起,李先生向警方緊急求助稱,因其喝酒誤事發生家庭矛盾,妻子郭女士駕車離家出走,家人多次電話聯系均未果。
接警后,市交巡警總隊民警立即將郭女士駕駛的車輛信息上傳到警務系統。
通過調取全市26萬套卡口視頻,同步比對分析,僅2分鐘,警方便發現郭女士在江北區北濱路,并一鍵將報警情況、定位信息、處置指引等相關信息發送至“智能警務終端”。臨近渝警驍騎隊員接到指令后,一鍵導航快速抵達現場,將不安全因素化解于無形。
這是市交巡警總隊科技賦能交通管理業務數字化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在市交巡警總隊監控指揮中心大廳,全市每條道路的交通運行暢通情況用紅、黃、綠三種顏色醒目展示,執勤民警位置和狀態信息在地圖上被逐一標定,突發交通事件由數字算法模型實時監測并自動預警,一條條調度指令從這里發向全市路面執勤民警,讓交通事故得到及時救援和處置、交通擁堵得到及時疏導、交通秩序得到持續維護。
依托中心城區智能交通系統升級改造工程,市交巡警總隊建成道路交通管理“智慧大腦”,通過接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市城市管理局、市氣象局等職能部門以及RFID(射頻識別)、互聯網導航等社會單位67類、超過150億條數據,建立起事件監測、勤務優化、擁堵分析等37類算法模型,牽引基礎管控、隱患治理、警情快反、勤務調度等一線交管工作高效協同運轉。
通過交通管理“智慧大腦”建設,全市交巡警一線實戰實現由“零散型單一型”向“集成型協同型”轉變,交通隱患排查整改由“事后被動處理”向“主動預警防范”轉變,重大事故處置由“后臺單向盲調”向“雙向可視指揮”轉變,日常勤務管理由“隨機抽查監督”向“實時動態監管”轉變。
2023年,重慶交通事故指標同比全面下降,群眾出行安全感與滿意度、路面守法率、隱患整改率持續提升。
便民服務更為貼心
“現在換證太方便了,省時又省力。”在位于九龍坡區石橋鋪街道的某物流公司工作的唐師傅發出由衷感嘆,“以前換證,要在醫院、車輛管理所來回跑,沒有幾天時間根本辦不下來。現在好了,就在附近體檢機構做個體檢,不到1個小時換證就辦好了,新證還能寄到家里,安逸得很。”
隨著市交巡警總隊推出的“一件事一次辦”便民服務措施落地,唐師傅只需要在“交管12123”App平臺一鍵導航到就近的駕駛人體檢服務網點完成體檢,所有換證信息在網上自動流轉辦理,真正實現補換證業務“只跑一次”。
同時,市交巡警總隊推動車駕管業務向派出所延伸,在派出所綜合服務窗口提供34項交管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下放機動車駕駛人變更聯系方式、機動車駕駛人提交身體條件證明2項業務,便于企業、群眾“就近辦”,構建起“城區5分鐘、農村10分鐘”交管服務圈。
為進一步暢通警民互動渠道,市交巡警總隊建立“交管12123語音服務平臺”,主動聽取群眾訴求,以一個訴求推動化解一類問題,最大程度提升群眾滿意度,讓公安交管工作更有溫度、更具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