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重慶市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在剛開通不久的特鋼渡口步道,游客三五成群。天氣雖冷,卻擋不住游客的熱情。
很難想象,這個重慶旅游熱門地幾乎每年都遭受著洪水襲擊。“今年汛期,好在有‘知天·沙坪壩防汛決策指揮系統’,磁器口才安全度汛。”磁器口街道應急管理部門負責人胡海軍回憶起2024年夏季的幾次洪峰過境。
2024年7月12日上午10時許,胡海軍在古鎮碼頭一邊指揮應急人員,一邊給同事打電話,“剛到181米,我們幫商戶提前搬離了……”
忙,是胡海軍和一眾戰斗在防汛一線人員的日常狀態。但今年不同的是,他們有了防汛決策指揮系統這顆“定心丸”。
7月初,該系統精準預警:洪峰將過境磁器口古鎮。
“叮咚”,7月8日上午7點43分,胡海軍手機收到一條消息:“7月10日上午10時許出現最高水位177.6米,請沿江各單位密切監視水位變化,加強值班值守……”
這條消息讓胡海軍等人的神經緊繃,磁器口街道也隨即啟動應急預案。
“我們將177.6米水位數據輸入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可圖像模擬出被淹區域。卡點口位置、涉及商戶住戶、轉移路線等信息一目了然。”胡海軍解釋,預警信息還會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分發到各相關部門,入戶宣傳、應急處置等工作都能立刻落實到人頭。
7月9日晚上11時左右,胡海軍突然接到通知,因之后幾天可能出現連續暴雨,為保障居民和游客的安全,設置卡口需采用安全性更高的鐵圍欄。
“男的都跟我一起上。”胡海軍和綜合執法崗負責人趙家平安排工作人員冒著大雨忙了3個小時,終于將6個卡點口設置完畢。拍照、上傳系統,確保值班人員安排妥當后,已晨光微啟。江水沿著磁器口古鎮碼頭的石梯漸漸往上爬,到上午10時許,水位到達177米,與系統預測一致。
“181米是古鎮的水位警戒線,這個位置水淹到哪里我非常清楚,但低于181米的洪峰會淹沒哪些區域、在哪里設置卡點和物資轉移區,都是之前工作的難點。”胡海軍說,防汛決策指揮系統完美解決了這一問題。
該系統的功能為何如此強大?
數字重慶建設以來,沙坪壩區用一年時間成功建成并運行重慶首個綜合數字化防汛決策指揮系統。該系統覆蓋沙坪壩區22個鎮街和161個村社,接入41萬臺物聯感知設備和3萬余個視頻監控,不僅完成了嘉陵江沿線地形地貌、建筑設施的3D建模,還接入了嘉陵江全流域14個水庫、32個水文站、2800多個自動化雨量站實時數據,形成預警信息“一鍵智達”、轉移避險“一圖通覽”、救援處置“一線調度”的高效管理模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為我們進一步做好數字化防汛決策指揮指明了方向。”胡海軍說,“我們將更好地運用數智手段,不斷提升實戰能力,全力維護磁器口古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