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陰荏苒,又到歲序更新時刻。在動蕩、調整、變革中,世界即將走過2024年。回望這一年,不難發現,國際局勢至少呈現出三大特點。
多邊機制不斷發展 全球南方地位增強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2024年的國際秩序繼續向著更均衡的方向演進。全球南方在世界事務中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美西方霸權面臨更多挑戰,世界從單極向多極過渡的速度正在加快。
全球南方國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亞洲及太平洋島嶼,主要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由全球南方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隊伍不斷壯大,已成為全球南方國家宣示立場的重要發聲平臺。10月22日至2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六次會晤在俄羅斯喀山舉行,這是金磚國家實現歷史性擴員后的首次峰會。參加本次峰會的成員國增加到10個,包括原有的5國,即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以及2024年1月1日新加入的5國,即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新成員國擁有不同的發展道路、經濟增長模式、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這些國家的加入增強了金磚國家在全球南方中的代表性,也進一步提高了全球南方的國際地位。本次峰會期間還舉行了“金磚+”領導人對話會。面對約30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國家的愿望,本次峰會決定邀請新一批國家成為金磚伙伴。這表明,金磚合作機制已成為構建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的戰略性力量。
二十國集團是當下最重要的全球治理機制之一。隨著非洲聯盟的加入以及印度尼西亞、印度、巴西、南非近4屆分別擔任輪值主席國,全球治理迎來“南方時刻”,全球南方作用不斷提升。
11月18日至19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九次峰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此次峰會以“構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續的星球”為主題,以“消除饑餓貧困”為首要議題,反映了全球南方對于實現發展繁榮、逐夢現代化的渴望。作為全球南方一員,東道主巴西推動與會領導人討論了減少貧困、支持發展中國家和改革全球治理機構的提議。在峰會上,同為全球南方重要一員的中國宣布支持全球發展的八項行動,包括決定加入“抗擊饑餓與貧困全球聯盟”,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等。這些重要行動回應了全球南方求平等、促變革的強烈意愿。
從金磚合作機制到二十國集團,全球南方在全球治理中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正不斷改變西方國家主導國際事務的局面,為建設更加平等公正、民主平衡的多極世界秩序鋪平道路。
右翼勢力日益崛起 西方內部分裂加劇
2024年,右翼勢力在一些歐美國家日益壯大,對這些國家的內政外交帶來重大影響,甚至引起一些國家政局的動蕩。
歐美右翼勢力的主要特點包括推崇極端民族主義,反對外來移民;推崇貿易保護主義,反對全球化;推崇極端保守主義,反對墮胎和性別選擇;懷疑氣候變化,反對綠色減排;具有孤立主義傾向,排斥地區和國際組織等。
6月9日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凸顯了右翼勢力在歐洲的不斷發展。包括歐洲保守與改革黨團、“身份與民主”黨團等右翼或極右翼勢力獲得的議席數顯著增加,特別是極右翼政黨在法國、意大利和奧地利得票率位居第一、在德國和荷蘭得票率名列第二。據報道,歐盟27個成員國中16個國家的極右翼政黨民意支持率超過20%,7個國家的政府由極右翼政黨主導或參與。
從整體情況看,歐洲右翼勢力雖然呈明顯上升勢頭,但還沒有成為歐洲政治主流。不過,右翼勢力已對一些國家的內政和外交產生重要影響。譬如,在法國,由于右翼勢力的崛起,法國新政府2025年預算案面臨“難產”,新政府穩定性也受到威脅。
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更是折射出美國右翼保守勢力的強勢“回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代表右翼民粹主義的特朗普不但比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哈里斯多贏了數百萬張全國普選票,而且在7個至關重要的“搖擺州”都取得了勝利。此外,共和黨還同時贏得了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控制權。特朗普勝選后提名的下一屆政府主要成員中,有不少是立場極端的右翼分子。
國際輿論普遍認為,特朗普領導的右翼民粹主義政府上臺后,美國在經貿、移民、氣候變化、地區沖突、與國際組織的關系等方面的政策都將發生重大轉向,從而對美國內政和國際局勢帶來沖擊。
歐美國家右翼勢力的崛起,反映出這些國家社會和政治分裂正不斷加劇。其背后的原因是,面對國家經濟增長乏力、非法移民問題久拖不決、執政黨對外政策失誤等問題,民眾不滿情緒不斷累積,于是他們用手中的選票推動變革。
地區沖突“高燒不退” 幕后黑手難辭其咎
2024年,國際安全局勢復雜嚴峻,地區沖突延宕不息,大國對抗顯著加劇,核威脅明顯上升,軍備競賽重新抬頭,特別是地區沖突讓多國備受困擾,也讓全世界不得安寧。
俄烏沖突自2022年2月24日爆發以來,已持續超過1000天。2024年,這場沖突趨于白熱化,但目前總體上仍處于膠著狀態。在烏東戰場,俄軍占有明顯優勢,不斷攻占烏方軍事重鎮,把戰線持續向西推進。另一處戰場,烏軍出人意料地攻占了俄方庫爾斯克州部分領土,俄方調兵進行反攻,但迄今仍未完全收復失地。烏軍近來得到美國、英國和法國的授權,用其援助的遠程導彈對俄境內的縱深目標進行打擊,而俄方則批準了更新后的《俄羅斯聯邦核威懾國家基本政策》,擴大了俄羅斯可以實施核威懾的國家和軍事聯盟范圍。此外,俄軍還向烏境內發射了幾乎無法攔截、威力巨大的新式導彈“榛樹”。據稱,該導彈可以對歐洲境內的任何目標進行打擊。
俄烏沖突迄今難以終結,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為爭奪歐洲地緣安全優勢不斷“拱火澆油”。
為停止美國對俄烏沖突的巨額軍事投入,特朗普在競選美國總統期間曾承諾,自己能在上任后24小時內就結束這場沖突,并且他在勝選后任命了俄烏沖突問題特使。在此背景下,談判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可能性似乎有所增加。然而,俄烏雙方對實現停火和展開和談提出了不同前提條件。雙方在兩個關鍵問題上的立場尖銳對立:一是烏克蘭與北約的未來關系;二是如何對待沖突帶來的新領土現實。作為調停方的美國將如何協調俄烏雙方立場還有待觀察。
新一輪巴以沖突已延宕超過一年,但迄今仍未迎來全面停火。這場沖突已致約440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沖突中,以色列摧毀了加沙地帶大量民宅和包括學校、醫院在內的許多基礎設施,數萬巴勒斯坦人因此流離失所、忍饑挨餓、缺醫少藥。加沙地帶遭遇前所未有的人道主義災難,引起國際社會的震驚和擔憂。盡管埃及、卡塔爾等國進行了艱難的斡旋和調解,但由于以方堅持要將哈馬斯趕盡殺絕,拒絕為救回人質而同意徹底停火和撤軍,因此沖突雙方遲遲無法達成徹底停火協議。以色列不顧國際社會強烈的停火呼吁,堅持要單方面“完勝”,這與美國對其源源不斷地提供軍事援助和毫無底線的外交袒護密切相關。
作為巴以沖突的外溢效應,以色列同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伊朗都直接發生了武裝沖突。為向哈馬斯提供支持,也門胡塞武裝不但多次襲擾位于紅海的西方船只,還頻頻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導彈,而以軍和美國在中東的駐軍也多次轟炸胡塞武裝使用的也門港口、發電站和軍事設施。黎巴嫩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大量火箭彈,而以軍不但多次轟炸真主黨基地,殺害真主黨最高領導人納斯魯拉和幾乎所有真主黨高層官員,還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黎巴嫩通信設備爆炸事件。直到11月底,以方才與包括真主黨在內的黎方達成停火協議。此外,為報復以色列對伊朗利益的損害,伊朗10月1日用導彈攻擊以色列,而以色列又于10月26日對伊朗軍事目標實施打擊,這是伊以雙方歷史上首次直接攻擊對方。
11月底,中東局勢再添變數,敘利亞極端組織及反對派武裝對政府軍發起進攻,敘利亞局勢在十余天內急轉直下,最終“變天”。12月8日,敘利亞反對派武裝閃電般地奪取了首都大馬士革的控制權。俄羅斯外交部說,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已辭去總統職務,離開敘利亞抵達俄羅斯尋求政治庇護。有報道稱,敘反政府武裝發動突襲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敘利亞戰略位置重要,內部民族和宗教情況復雜,敘政府的瓦解不僅會造成本國動蕩,也將給整個中東地區帶來更多不穩定性,導致地區局勢進一步緊張。
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來說,2024年是催生進步與希望的一年,也是充滿困難與挑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