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你一起看月亮
作者- 宋楊
把思念放進酒里
把思緒織成網
我放飛一片楓葉
約你七夕看月亮
岸邊的風很涼爽
江里的水在流淌
一陣蟬鳴傳來
為誰在歌唱
烏云遮住了霓虹
船笛淹沒了蟬鳴
抓住一縷風
輕輕的貼在臉上
天上的月亮睡了
水里的月亮醉了
我的月亮
在心上
湖邊即景(外二首)
作者- 宋楊
我看見了清澈的湖水
還有湖水里的古塔、柳枝
唯獨
不見你的影子
折一片竹葉捧起
宛若你隨風起舞的身姿
好想牽著你的手
聞對岸的花香欲滴
層層倒映在湖面的晚霞
曼妙如你舒展的霓裳
遠處傳來的陣陣蟲鳴
深情如你流淌地吟唱
一只受驚的野鴨倉惶游過
劃碎這寧靜的畫面
留下我在湖的這邊
你在湖的對岸
等待紅梅花開
或許是前世的緣分
那年的冬天
我飄落在江南的小城
在小城的古塔下
我用生命
擁抱了你的綻放
你枝椏上那朵風干的雪花
是我心靈的歌唱
行的腳步
點亮巷子深處的燈光
孑孓的身影
把月亮拽的又瘦又長
一曲《梅花三弄》飄來
才知道思念早已成霜
我一直在等待
等待那個冬日
和你一起在雪中徜徉
江邊姑娘
作者- 宋楊
在遙遠的異鄉
在黃土高原的山坡上
我裸露的肌膚
背對著太陽
一陣風吹來
吹來紫槐花幽幽的芳香
隨著那條蜿蜒山路
我的目光蜿蜒到遠方
蜿蜒到江邊的那把傘
和傘下那個美麗的姑娘
我偷了李白的酒
作者- 宋楊
昨晚
我偷了李白的酒
借著鄰家的燈火
就著柜角里
翻出的那一瓣大蒜
先醉它三百春與秋
夢吟囈語詩千首
翻個身
口吐蓮花邀星舞
腳撥琴弦撩諸侯
攬山抱月臥東海
懶得看
小娥那有氣無力甩出的長袖
被貪吃的蚊子咬了一口
睜開眼
才知道身上的被子
掉在了床頭
2023年4月24凌晨于深圳
不醒的夢
作者- 宋楊
藏在寂寞角落里的心事,已塵封了很多年。不能忘卻的思念,落滿了歲月的滄桑。無眠的夜里, 天上沒有星星和月亮,眼前只有你的影子清新如昨,還是那道如瀑布的秀發,還是那可愛的嫣然一笑。
我醉了,一醉就是這么多年!
固執的靈魂就這么默默的封凍著,不曾被溶化過,哪怕是烈日炎炎。
小心的守護著那片凈土,不讓雜草叢生,不讓鳳蝶留戀,因為那弘碧水里,有你的影子。
把你藏在夢的深處,你的音容如花、你的笑靨如赪、你的明眸如月、你的殷唇如胭。
我獨自的欣賞著,品味著,留戀著,夢從未醒來!
我不愿醒來!來!
日子如煙
作者- 宋楊
前幾天,下了班,準備去吃飯,習慣性的掏出一棵煙,點著,身旁的朋友問我:“宋老師, 你一天抽幾根煙?”
我看了他一眼,說:“你小學的語文老師一定是個女的”。
他笑了,點頭,看來我說對了。
他又問:“你咋知道?”
我沒回答他。
關于煙,最喜歡許月卿這首詩:飯了庵中坐,高情等寂喧。井泉春戶口,篆火午香煙。句好堪呈佛,心空不問禪。一聲天外雁,秋意滿徽弦。
“一道香煙隨蝶去,五更風雨入詩來。”下了班,抽口煙,張開嘴,慢慢的吐出來,緊張地情緒變成一縷煙,被風一吹,一會就隨風飄散到九霄云外了。
“煙草人西州。暮雨千山獨倚樓。”夜深人靜時,坐在陽臺上,遠處的燈光猶如天邊的星星, “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此時,點上一顆煙,深深地吸一口,再慢慢地吐出來, 認真的注視著它,看著它由一個煙圈慢慢變成一縷縷,然后慢慢地飄散,飄向遠方。
“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心情不好時,坐下來,點上一顆煙,抽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咀嚼、品味,再把嘴長大,猛地一吹,任它散去。
“ 靜處閉眉合眼, 人前說道談禪。些兒觸著早生煙。錯了從來知見。” 陶醉在一顆香煙里,在縷縷飄散的煙縷里沉默, 不管窗外刮風還是下雨, 任自己的心隨飄散的煙縷寂寥。
煙應該論棵, 不應該論根, 一口煙吐出來, 一縷一縷又一縷、變成很多縷, 就像一棵樹, 發出很多枝椏,而“根”呢?一根木棍,沒有一點畫意,也沒一點情趣,不抽煙的人是體會不到這種感覺的,所以,我說那位朋友的小學語文是女老師教的!
猛地發現手中的煙已經燃盡,而我只想把所有的情緒化作一縷煙,在我手唇之間徜徉。
歲月如茶
作者- 宋楊
我很喜歡喝茶,但我是不會喝茶的。出生在農村,那時農村條件很差,渴了,一碗井水或者一碗白開水,“咕嘟咕嘟”一飲子就下去了。
前兩年有朋友送我一套紫砂茶具,我很珍惜,不單是因為是紫砂,更因為是友誼,是朋友的一片情。
也因為朋友送的這套茶具,偶爾泡上一壺,漸漸地,也喜歡喝茶了。
開始,也不知道喝茶還有講究,有茶道。只知道把水燒開,把茶葉放進茶壺,泡一會倒在茶杯里,喝幾口,也不分紅茶、綠茶、白茶什么的,是茶就可以,但大多都是因為渴了才喝的。
后來讀到一篇文章,作者記不清了,寫到明海法師有文;茶有六度。遇水舍己,而成茶飲, 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 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
喝茶即修行,修行即喝茶,禪茶一味,何其妙哉!原來茶是有生命的!是有精神的!
漸漸地, 就由喝茶變為了品茶, 由茶想到了針, 每天給患者扎針, 是我最快樂的事, 用自己手中的針, 治好患者的病, 在以患者為師的過程中, 也提高了自己, 豈不也是在“六度” 里嗎?
蘇軾:“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茶如是, 針也如是,記得師父真海先生告訴我們說:“病人是最好的老師”,這不就是“活水還須活水烹” 嗎?
下了班,沏上一壺茶,一泡、二泡、三泡、四泡-------------,慢慢的一口一口的品,清香、濃香、淡香、每一泡有每一泡的味道, 就像扎針, 扎了一萬根針有一萬根針的感受, 扎了五萬根針, 有五萬根針的體會,而其中的“味道”只有自己知道。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走了,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