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外灘的二十幾棟洋行建筑基本就位(就是我們今天看見的外灘面貌)。一九二八年,公和洋行(Palmer and Turner)設計的沙遜大廈(今和平飯店)竣工,它的裝飾藝術風格,使它從周圍建筑中脫穎而出。沙遜大廈和外灘的一半建筑,均為活躍于香港和上海的公和洋行設計。
同為一九二八年,在離開外灘兩個街區的江西中路(舊稱“上海銀行街”)上,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金城銀行大樓也告落成。銀行的對面,是早十幾年建成的工部局大樓。金城銀行的門面之闊,可以和外灘的匯豐銀行相比。建筑采用古典復興式的典型設計手法,正立面構圖,橫三段,縱五段。當中的入口,本來只是一開間,又用兩根多立克(Doric)柱撐起。樓高約六層,一層、二層由左右對稱大樓梯連接,重點在二樓(或英國式稱謂的“1F”)。建筑的二樓為營業大廳,由四根大柱擎起,空間通透,天花藻井鎏金裝飾,云石欄桿和護壁裝飾典雅。從大樓梯走上二樓,即使過了近百年,依然可以感到攝人的氣勢。
上海江西中路上的這座金城銀行(現為交通銀行)大樓,由中國建筑師莊?。?888-1990)先生設計。莊俊清光緒年間出生于上海,先上私塾,后入南洋模范中學。一九○九年,考入唐山路礦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的前身),學習一年后,以第七十七名的成績(一共取錄100多名)考取庚子賠款的留美獎學金,于一九一○年出國,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建筑工程系學習,一九一四年獲得建筑工程學士學位。莊俊讀的建筑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和建筑設計,是土建設計的通才教育。
建筑師莊俊
莊俊去美國的時候,是清末;回國時,已是民國?;貒螅迦A學堂正在大興土木,于是莊俊被聘為清華基建科建筑師和講師,協助美國紐約來的建筑師墨菲(Henry Murphy,1877-1954)設計了清華校園早期四大建筑—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和科學館,同時也負責教授建筑制圖等科目。工作十年后,一九二四年,清華大學派莊俊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同時帶一批學生去美國留學。進修完畢后,莊俊游歷歐洲諸國,并最終回到了故鄉上海。
莊俊于一九二五年在上海開設建筑師事務所,是國人中最早開辦的設計事務所之一。由于他的留美同學回國后不少從事銀行,他因此認識了許多銀行家,事務所的第一批設計任務就是設計銀行建筑。上海和漢口的金城銀行,以及哈爾濱、大連、徐州、濟南和青島的交通銀行,這些都是莊俊的設計作品。
漢口的金城銀行(現為武漢美術館),建成于一九三一年。正立面的主體裝飾,是十八根貫通三層的科林斯式巨柱,顧客從正門開間踏步二十一級而上,直入二樓的營業大廳。巨柱立面的兩端,是辦公樓部分,按功能開豎條長窗。一九三二年落成的青島交通銀行(現為建設銀行),采用了類似的手法,只是因為規模略小,中間的巨柱立面僅三開間。為了突出四根科林斯柱,設計者在立面邊框設計了壁柱,壁柱和柱子間,略微分開,兩端分別只有一開間。這種巨柱廊的處理,使得主立面上有突出和深凹,產生強烈的光影效果,以區別于非重點的實墻面。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正值經濟發展時期,華洋銀行幾十家,競爭激烈。銀行建筑采用古典復興風格,石材大柱,大理石地面和墻面,欄桿花飾,盡顯銀行的財富、穩健和可靠。一九二○年前,古典復興是歐美官方、宗教和商業建筑的主流。莊俊在歐美學到的設計手法,在國內派上了用場,生意源源不斷。再看這些銀行建筑的古典立柱,柱頭雕塑一絲不茍,有的柱上刻有棱線,上下微微收分。二十世紀初中國人開的營造廠,可以做出這樣精細的西式建筑,實為不易。莊俊作為設計師,和營造廠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正是有業主的理解和資金支持,設計師的天才技巧和營造廠的高超施工,共同鑄就了這些中國近代建筑的佳作。
一九三二年,莊俊設計了上海交通大學的總辦公廳,總辦公廳緊連已經造好的體育館,一層在立面上為臺基,呼應了體育館的高度,用斬假石飾面。樓上兩層,為紅色面磚,上下兩層的窗用一個長圓拱套起。頂上是平緩的坡頂。莊俊的設計,中西合璧,偏向西化。由他設計的這些古典風建筑,都雍容、端莊、敦厚,和他本人的長相氣質很相似。
總辦公廳的建筑風格,已經對早先的銀行建筑古典手法進行了簡化,只是在門頭、入口開間圓窗,做了些重點處理;石頭的飾面也改成了磚飾面。而在孫克基醫生婦產科醫院的設計上,莊俊往現代建筑方面又跨出一步。孫克基是留學美國的著名婦產科醫生,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做主任醫生。他回國后,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近江蘇路)開設婦產科醫院,請莊俊設計。
這個設計平面上基本對稱,入口在中間,對著大西路。進門為大廳,有中央扶梯、電梯。底層東側為診室、檢查室、化驗及標本室、藥房,西側是廚房、鍋爐房、洗衣房、職員工作室、餐廳等內部房間。二層三層為病房,設有護士站、配餐室。四層西側為病房,東側包括消毒室、麻藥室、手術室、產房、嬰兒房、乳娘房等。五層六層設圖書館、水箱和機房。屋頂平臺可以上人。
在這座醫院建筑的設計上,莊俊完全摒棄了古典手法,底層用石塊砌成基座,樓上窗戶和深色窗間墻形成橫條水平線,病房需要大窗,產婦可以看見窗外。樓電梯間高聳,樓梯段的上下,也反映在開窗上。莊俊的設計手法轉變,部分源于他事務所加入的新成員黃耀偉,后者同樣是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建筑設計師。
從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八年的十三年里,莊俊設計了銀行、辦公樓、產科醫生診所等十余棟建筑,完成了從古典復興向現代建筑的邁進。一九二七年,莊俊發起成立了中國建筑師學會,希望團結華人建筑師,打破外國事務所的市場壟斷。莊俊在學會的刊物上發表了發刊詞,認為建筑設計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
莊俊的建筑設計活動,到一九三八年抗戰初停止,此時,他五十歲。以后的五十年里,他個人沒有新的建筑設計作品。上海淪陷期間,他在大同大學和之江大學的夜校部兼課。一九四九年十月,北京有關方面邀請他赴京參加建設,他關閉了自己的事務所,帶領五十幾位專業人士北上。六十一歲的莊俊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個國營建筑設計機構—交通部華北建筑工程公司的總工程師。一九五三年初,中央決定成立建筑工程部,該公司改組為中央建筑設計院(即后來的北京工業建筑設計院),莊俊任總工程師。一九五四年,莊俊因年老體弱回上海休養,調任華東工業建筑設計院,直到一九五八年七十歲時退休。退休后,他在家編撰《英漢建筑工程名詞》,并于一九六二年出版,填補了當時的學術空白。
拳拳愛國之心
一九八五年,我碩士畢業,去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報到,建筑學專業的領導是莊濤聲先生(1923-2004)。所有的人,都會自然地向新同事介紹,濤聲先生的顯赫父親莊俊,是中國第一位建筑學留學生,第一位開事務所的中國建筑師,第一位國營設計院總工程師。濤聲先生和藹可親,關心年輕同事,我和同事都尊其如父親。和濤聲先生漸漸熟悉后,我有機會去他家拜訪,知道了他過往的歷程。
莊濤聲一九二三年出生于北京,一九四四年畢業于之江大學建筑系,在其父親公司實習工作。一九四六年赴美,一年后獲得邁阿密大學建筑學士,之后在紐約的一家公司工作。一九四九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繼續在這家公司工作。此時,新中國已經成立,老板英門(Alvin Inman)邀請莊俊去美國合作,并說公司可以改名為“英門-莊”。莊老婉謝,自己從上海赴北京工作,并且要兒子盡快回來參加祖國建設。
濤聲先生于是放棄美國工作,于一九五○年毅然回國。莊俊先生不希望兒子在北京、上海利用父蔭,要他去外地工作。濤聲先生先去唐山的北方交通大學教書;一九五二年,入天津大學,主持工業建筑教研室;一九五九年,帶全家奔赴鄭州,創辦鄭州工學院建筑系,使得中原的人口大省,有了正規的土木建筑教育機構?!拔母铩睍r期,濤聲先生被懷疑為美國特務,遭到了批斗,全家下放河南農村勞動。一九七九年,因照顧年老父母,調回上海工作,領導新創辦的城市建設學院,并建立了建筑學專業、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和建筑管理專業。濤聲先生也許是全校英文最好的一位老師,每有外國來賓,都由他接待。外國專家講課,別人聽得云里霧里,他已經準確易明地翻譯出來了。濤聲先生曾示我手稿,他在寫一本關于“綠色建筑”的書,說出版很難。最后,這本《綠色建筑》于一九九五年由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中國較早的關于“綠色建筑”的書籍。
人生百年
因著濤聲先生的關系,我在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間,幾次拜訪莊府。莊府在復興中路的一條弄堂底,弄堂不深,大約二十來米。莊先生家是一至三樓的整套加旁邊的一套,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購入,并自己做了改造。我們入大門,到樓下的客堂間,感覺大得驚人,那些大沙發疏落地脫空圍放(而不是靠墻),人坐下后,覺得彼此對話的距離太遠。如果把沙發再拖近,則家具的擺放很不像樣。他家還有一個種綠植的天井。在石庫門里長大的我,到了這里,心里暗驚—這是上海的“上只角”了。
每次去莊家,滿口京片子的師母和女兒都來熱情招呼,莊老太爺此時近百歲,住在樓上,不會理睬客人。但老太爺幾十年來有個習慣,每天上午,要乘三輪車到外灘南京路兜一圈,他不看報紙,說這樣走一圈,世上的事就知道了。他下樓,在弄堂口緩緩上車,家人給他腿上遮塊小被擋風,在這間隙,老太爺向客人微點頭,算是打過招呼。我端詳這位世紀老人,見他國字臉、皮膚幽細、嘴唇緊抿,和他年輕時的照片幾乎一樣。聰明、長壽在相貌上是有反映的。
莊家客廳的壁爐上,是一幅清華禮堂的大照片,莊老一九一四年從伊利諾伊大學學成返國后,在清華大學基建處工作,圓頂禮堂雖為墨菲設計,但駐校建筑師卻管理著施工的每一天。禮堂照片旁邊,有幅莊老的水墨肖像,是蔣兆和先生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畫的寫生,樣貌神情畫得十分傳神,筆墨清秀而簡麗。濤聲先生說,畫這幅畫時,他就在旁邊看,看蔣大師先畫兩只眼睛,然后一點點往下。那時,濤聲先生在上之江大學。
一九八七年,可能是因為同濟大學鄭時齡老師在美國提起了上海的這位畢業生,伊利諾伊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富瑞斯特(Alan Forrester)專程到上海來給莊老頒發榮譽獎狀。儀式在同濟大學文遠樓二樓會議室舉行,莊老已臨百歲,未能到會。美國院長致辭,祝莊老在人生的第二個百年邁步,由濤聲先生接狀并致答詞,那天下午,伊利諾伊大學的老校友汪定曾總師(1938年碩士畢業)也到會發言。
莊老百歲,歷經清朝、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受過戰亂、蕭條和各種風浪,親見改革開放的上海面貌。他設計的建筑,在上海和其他城市,都成了文物遺產,長久保留。他青年和中年時努力開拓,寫下中國人在自己土地上設計建筑的歷史一頁,中國現代建筑長成大樹森林,后繼有人,更多的人在這塊土地上,墾殖培育,生機盎然。
本文關于莊俊先生的事跡,部分來源于和莊濤聲先生的交往和聊天。二○一八年,作者有幸再次拜訪濤聲先生公子莊樸先生;并在華霞虹教授的協助下,進入同濟大學檔案館,讓本人重溫莊俊先生的工作。在此感謝莊樸先生、華老師和提供信息的周君言教授,感謝林峰、趙冬梅、高亦卓老師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