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公眾聚集場所火災隱患排查與防火監督機制的現狀,發現現行隱患排查制度在人員專業性、檢查頻率、覆蓋面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存在不足,影響了火災隱患的有效發現和處理。為了提高火災防控能力,給出了相應的改進建議。首先,引入智能化技術手段,如物聯網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以實現實時監控和預警。其次,完善法律法規,強化法律執行和責任追究,提高管理水平,加強社會公眾的參與。通過這些措施,能夠提升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有效減少火災風險,保障公共安全。
關鍵詞:火災隱患;防火監督;智能化技術
作者簡介:
程宇(1988— ),男,滿族,河北承德人,大專,初級專業技術職務,研究方向:防火監督。
引言
公眾聚集場所是突發嚴重火災事故的高發場所,一旦發生火災,極有可能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員聚集場所的數量和范圍不斷擴大,火災風險研究、火災預防和監控計劃成為消防安全管理的關鍵問題。雖然現有的法律法規對火災預防提出了明確要求,但仍存在監管不力、隱患排查不徹底等問題。因此,研究公眾聚集場所火災隱患的成因和類型,制定有效的火災預防和監控機制,不僅能有效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頻率,還能提高應急能力和救援效果。本文分析了現行火災隱患排查和防火監督機制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為提高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一、公眾聚集場所火災隱患類型與成因
(一)場所類型劃分
根據功能和用途,公眾聚集場所通常劃分為以下幾類。商業場所:商場、超市、購物中心等人員流動性大,物品密集,火災風險高;文化娛樂場所:電影院、劇院、KTV、網吧等由于燈光、音響等電器設備多,易引發電氣火災;交通樞紐場所:車站、機場、碼頭等場所人流密集,疏散難度大,火災事故發生時容易導致嚴重的后果;醫療衛生場所:醫院、診所內部設備復雜,部分人群行動不便,火災發生時救援難度較大;教育培訓場所:學校、培訓中心等場所人員較為集中,尤其是中小學生等特殊群體,疏散時須特別注意。不同類型的公眾聚集場所在消防設計和火災隱患上各有特點,需要制定針對性的防火措施和監督管理措施。
(二)火災隱患常見類型
1.建筑設計不規范。很多建筑的疏散通道布置不合理,安全出口數量不足或位置不明確,一旦發生火災,人們很難快速疏散。此外,一些建筑的防火分區不足,防火材料質量差,增加了火災蔓延風險。
2.電氣設備老化和違規使用。在人員聚集場所,會使用很多電器,如照明、空調和音響設備,這些電器一旦老化和電路超負荷,容易導致短路和火災。同時,使用大功率設備,沒有配備必要的消防設備,大大增加了火災發生的可能性。
3.疏散通道與安全出口不暢通。一些場所為了增加使用面積,在疏散通道堆滿雜物或在安全出口設置障礙物,嚴重影響逃生路線的暢通性。這種做法在緊急情況下會導致擁擠和踩踏事故,使火災救援工作更加困難,增加了火災危害的嚴重性。
(三)火災隱患成因
1.人為因素。管理不善和缺乏消防安全意識是主要原因之一。許多管理人員沒有嚴格遵守消防安全規定,未定期檢查設備和固定裝置,忽視了消防安全培訓和演習。此外,一些工作人員還存在超負荷使用電氣設備、私自拔掉火災預警設備電線插頭等違規行為,增加了火災風險。
2.技術因素。許多場所的消防設施老化或配置不足,無法及時檢測和撲滅初期火災。一些場所缺乏先進的火災報警系統和自動滅火設備,導致火勢蔓延,無法得到及時處理。此外,建筑設計中防火分區不合理,材料不具備阻燃性能,增加了火災的蔓延風險。
3.法規執行不到位。雖然相關法律對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有明確規定,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場所的監管力度不夠,檢查流于形式,甚至出現了“走過場”的現象。
二、火災隱患排查機制現狀與問題
(一)現行火災隱患排查制度概述
現行火災隱患排查制度是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和相關地方性法規制定的,規定了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責任主體和隱患排查流程。按照規定,場所負責人須定期進行自查,并根據場所規模和性質采取相應的消防措施,如安裝消防設備、設置疏散通道和標識等。通常由場所內部的消防安全責任人進行隱患排查工作,同時定期接受消防部門的監督檢查。排查內容包括電氣設備運行情況、疏散通道是否暢通、消防設施是否完好等。消防部門也會對重點場所進行專項檢查,確保其符合消防安全標準。排查制度強調“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總結”的原則,要求定期演練與培訓,以提升人員的應急能力。然而,雖然制度框架較為完善,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檢查覆蓋面不足、人員專業性不夠等問題,導致隱患排查未能充分發揮應有作用。
(二)排查機制存在的問題
1.人員專業性不足。許多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責任人缺乏足夠的消防知識和技能,導致排查工作流于形式,隱患未能被及時發現和處理。部分場所對消防培訓重視不足,相關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較弱,影響了火災隱患排查的有效性。
2.排查頻率和覆蓋面不足。雖然制度上要求定期排查,但在實際執行中,一些場所由于經營壓力或管理疏忽,未能按規定開展排查工作。消防部門的監督檢查多集中于特定時段或重點區域,未能實現對所有場所的全面覆蓋,使得一些隱患長期得不到治理。
3.排查技術和工具的局限性。現有排查工作主要依賴人工檢查,難以應對復雜的場所結構或隱蔽的火災隱患。一些場所缺乏現代化的火災監測設備,如智能火災報警系統和遠程監控系統,無法實時監測火災風險,進一步降低了隱患排查的效率和精準度。
三、防火監督機制的構建以及改進
(一)防火監督機制的基本框架
防火監督機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責任主體和監督程序構成。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責任首先由經營者或管理者承擔,他們需要確保消防設備齊全、疏散通道暢通,并定期組織消防培訓與演練。消防部門作為監督主體,負責對場所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消防檢查,檢查內容包括消防設備是否符合標準、火災隱患是否及時整改等。此外,公安、住建等部門也須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配合消防部門,形成多部門聯合監督的工作機制。在監督程序方面,防火監督工作一般采用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機制。日常檢查主要通過例行巡查、突擊檢查等方式確保隱患排查和整改的持續進行,而專項檢查多在重大節假日或公眾活動密集期進行,以確保高風險時段的消防安全。監督機制還包括消防部門對發現隱患的處罰和整改跟蹤,確保隱患排查和防火措施落實到位。
(二)防火監督機制的改進建議
1.引入先進的技術手段。應用物聯網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等智能化消防監測系統,可以實時監控火災風險并提供早期預警。這些技術手段能夠提升隱患排查的精度和效率,并實現對公共場所的動態管理。在此基礎上,建立信息共享平臺,能夠實現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互通,提高火災防控的整體協同性。
2.加強監督人員的培訓和責任追究。通過培訓,可提升消防監督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實操能力,確保其能夠準確識別隱患并制定有效整改措施。同時,推行責任追究制度,對未能履行職責或存在失職行為的人員進行追責,確保監督工作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三)物業管理與日常維護
防火監督與排查機制的協同作用體現在動態監控和信息共享上。防火監督機制與隱患排查機制的有效配合,能夠實時掌握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狀況。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可將排查過程中發現的隱患信息迅速傳遞給消防部門,確保隱患得到及時整改。同時,防火監督部門的檢查結果和建議也能夠反饋給排查人員,促進其改進隱患排查工作。這種協同作用不僅提升了隱患發現的準確性和處理的時效性,還能進行多方配合,形成全面、立體的火災防控體系,從而更有效地預防和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
四、防火監督機制優化與創新
(一)完善火災預警與防控機制
消防部門應強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構建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實現對火災隱患的早期發現和預防。例如,通過安裝智能煙霧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設備,實時監控環境變化,并與消防系統聯動,快速響應火災初期信號。在此基礎上,建立全面的火災預警信息共享平臺,整合各部門、單位和消防機構的數據,實現信息互通,確保消防人員對火災風險的全面掌控。同時,消防部門應優化應急響應機制,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并定期組織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構建多元化的監督機制
首先,引入社會化監督模式,激發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火災隱患的監督與管理。可通過建立舉報平臺和獎勵機制,鼓勵公眾發現并報告火災隱患問題,同時推動企業落實消防主體責任,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防控格局。此外,加強公眾的消防安全培訓,提高全民消防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使監督機制更加全面、有效。其次,推進第三方專業機構的介入,強化獨立的監督和評估。引入消防安全審計機構或保險公司等外部力量,對公眾聚集場所進行獨立的防火安全評估和隱患排查,彌補現有監管力量的不足,有效提高監督的專業性和獨立性,確保火災隱患排查和整改更加嚴謹、高效。
(三)提高防火監督隊伍的專業化與信息化水平
消防部門應針對消防監督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定期組織消防法規、技術標準、應急處理等方面的學習與考核,提升隊伍的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引入先進的監督管理工具,如無人機、紅外成像設備等技術手段,提升現場隱患排查的精準度和效率。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消防部門須加快建立統一的消防監督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監督數據的數字化與實時共享。消防人員通過運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全面分析火災風險、預測潛在隱患,并優化監督資源的配置,形成科學、智能的防火監督模式,從而進一步提高監督工作的效能與準確性。
五、公眾聚集場所火災隱患防范與治理對策
(一)加強法規建設與落實
加強法規建設與落實的首要任務是完善消防法律法規。應對現有法規進行系統評估,彌補法律中的不足,并出臺針對公眾聚集場所的具體實施細則,明確消防安全管理的標準、責任主體及其義務,確保法律條款具有可操作性和針對性。此外,應推動制定和實施針對新型火災風險的法規,如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和智能建筑的防火要求,以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同時,加大對法規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確保法律法規在各類公眾場所的全面實施。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對違反消防規定的行為進行嚴厲處罰,推動法律的嚴格執行,并定期開展消防法律法規宣傳活動,提升公眾和企業的法律意識,確保消防安全法規得到有效遵守。
(二)提升技術手段與管理水平
智能化火災監測系統如物聯網傳感器和大數據分析平臺的采用,可以實現對消防設施的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及時發現潛在隱患并發出預警。此外,部署自動滅火系統和現代化火災報警裝置,可以大幅提升火災的自動響應能力,減少初期火災損失。在管理層面,應優化消防安全管理流程,建立系統化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確職責分工,確保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同時,應定期對管理人員和員工進行專業培訓,提升其消防安全知識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的雙輪驅動,能夠有效預防和控制火災風險,確保公共場所的消防安全。
(三)強化社會公眾參與
強化社會公眾參與是提高火災安全的關鍵舉措。應通過多種渠道,如社區宣傳、消防演練和公眾教育,增強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同時,應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消防志愿活動和火災隱患舉報,建立便捷的投訴和反饋機制,使公眾能夠及時反映火災隱患并參與火災防控工作。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公眾聚集場所的火災隱患、現行排查制度及監督機制的不足發現,火災隱患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要求我們在排查和防控中采取更加全面、系統的措施。現行的火災隱患排查制度雖然具備基本框架,但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人員專業性不夠、檢查頻率、覆蓋面不足以及排查技術和工具的局限性等問題,限制了隱患排查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為了提高火災防控能力,建議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進。引入智能化技術手段,實現實時監控和數據分析,提升隱患排查和火災預警的精準度;加強法規建設和落實,確保消防法律法規的全面執行,并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提升管理水平,優化消防安全管理流程,同時強化社會公眾參與,提高全社會的消防安全意識和自救能力。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減少火災風險,提高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安全水平。
參考文獻
劉愛英.推行聚集場所火災公眾責任強制險的必要性及對策分析.應急管理研究,中國應急救援.2020(03):40-42.
范永祥.公眾聚集場所消防監督管理研究.今日消防,2023,8(01):67-69.
張超,蔡其旋,李超鵬.淺析公眾聚集場所的消防監督管理.低碳世界,2017(24):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