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數字經濟賦能碳減排的機理、效應與優化路徑研究

2024-12-03 00:00:00劉立峰朱風慧劉琴

[摘 要]在國家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的背景下,數字經濟成為推動低碳發展的關鍵力量。基于2011—2021年山東省1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運用固定效應模型、中介效應模型和空間計量模型系統探究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第一,數字經濟能夠直接促進城市碳排放量下降;第二,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碳減排的重要路徑;第三,數字經濟對山東省碳排放具有空間溢出效應,在促進本地碳減排的同時,能夠對周邊城市碳減排起到較好的推動效果;第四,各控制變量對碳排放的影響存在差異。為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效應,應挖掘區域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突出龍頭城市引領作用,加強配套措施聯動。

[關鍵詞]數字經濟;碳排放;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空間溢出效應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4)04-0066-08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effect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digital economy empower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LIU Li-feng1,ZHU Feng-hui2,LIU Qin3

(1.Institute of Investment Research,China Institute of Macroeconomics,Beijing 102488,China;2. Qi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Hotel Management,Qingdao 266100,China;3. Qingdao Institut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inance,Qingdao 266061,China)

Abstract: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1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1,this study employs fixed effect models,mediation effect models,and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s to systematically explore the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the digital economy on carbon emission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First,the digital economy can directly contribute to a reduction in urban carbon emissions. Second,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key pathways through which the digital economy empowers carbon reduction. Third,the digital economy has a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While promoting local carbon reduction,it also positively influences carbon reduction in neighboring cities. Fourth,the effects of control variables on carbon emissions vary. To fully leverage the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the digital economy,it is crucial to explore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advance the upgrad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key cities in driving carbon reduction,and strengthen the coordination of supportive measures.

Key words:the digital economy;carbon emiss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upgrad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在數字技術同各領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數字經濟驅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被視為實現中國“雙碳”愿景的重要途徑。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將數字經濟作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支柱之一”。2023年12月,《中共山東省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強調“深入開展能源數字化綠色轉型行動,實施‘雙碳’數字化驅動工程”。一系列文件的發布為數字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探討如何發揮數字經濟的新優勢,助力山東省碳減排和綠色轉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當前,山東省綠色低碳轉型任務依然艱巨,《2024年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4年發展預期目標之一是“全面完成節能減排降碳和環境質量改善約束性目標”。科學評估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的影響,探索數字經濟促進碳減排的路徑,更具迫切性和必要性。那么,數字經濟能否真正賦能碳減排?它的作用效果如何?不同地區應如何因地施策?圍繞這些問題,本研究立足山東省省級層面和三大經濟圈(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層面,深入探討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影響效應和作用機制,提出優化路徑,以期為山東省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借鑒,為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貢獻力量。

一、文獻綜述

(一)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影響效應研究

關于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影響效應,學術界共有三種觀點:抑制作用、促進作用和非線性影響。Zhou等認為數字經濟發展加劇了資源依賴,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碳密集型產品,會增加碳排放量[1]。楊剛強等基于2007—2017年我國縣(區)數據,通過構建內生增長模型進行檢驗,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應[2]。周小剛等利用直接效應模型、間接效應模型和PSM-DID模型對江西省11個地級市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減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對低碳城市的碳減排效應更強[3]。姜汝川等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對京津冀13個城市的研究表明,數字經濟發展顯著促進了城市碳排放量的降低[4]。徐維祥等基于我國286個地級市數據,從空間維度檢驗了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的效應,發現數字經濟能顯著降低本地區碳排放水平,且具有空間溢出效應[5]。繆陸軍等、曹建飛等、葛立宇等對我國地級市的實證研究均表明,數字經濟與碳排放量是倒U型的非線性關系[6-8]。

(二)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作用機制研究

在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作用機制方面,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框架,大多從產業升級、技術創新、資源配置角度闡述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機制。周小剛等認為數字經濟通過控增量和減存量直接促進碳減排,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來間接實現碳減排[3]。葛立宇等對我國地級市的分析也得出了類似的結果,認為產業結構升級能夠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與數字經濟形成的合力將推動碳排放倒U型拐點提前形成[8]。徐維祥等認為數字經濟能夠產生基礎設施效應、結構優化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從而減少碳排放[5]。秦炳濤等認為數字經濟通過賦能技術創新可產生能源升級效應、生活轉型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9],從而改善碳排放。徐妍等以技術進步與能源效率的交乘項為中介變量,利用中介效應檢驗得出的結果顯示,數字經濟空間關聯網絡能夠通過推動技術進步下的能源效率效應減少碳排放[10]。江元等運用中介效應模型的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數字經濟可以通過提高能源生產轉化效率及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抑制碳排放的增長[11]。孔令章等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減排”和“增效”效應均實施了中介機制檢驗,結果顯示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經濟作用于“減排”和“增效”過程中均發揮了中介效應,而人力資本僅在數字經濟作用于“增效”的過程中發揮了中介效應[12]。

綜上,現有文獻為本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但相關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拓展空間:第一,在研究對象上,缺乏對山東省的相關研究,且沒有實證探究數字經濟在山東省碳減排中的具體影響效應;第二,在作用機制方面,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機制尚未形成統一的研究框架;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多以傳統計量為主,空間計量模型的應用較少,忽略了地區間的交互影響和外溢效應。

鑒于以上不足,本研究擬運用山東省1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多維度論證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效應與作用機制,最終提出符合實際、有針對性的優化路徑。本研究的主要貢獻在于:第一,聚焦山東省和三大經濟圈,更加細化、有針對性,既能為山東省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對策建議,又能為各經濟圈分類施策提供具體路徑;第二,從一般估計、機制分析和空間關聯的多維視角實證檢驗數字經濟對山東省碳排放的作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山東省的相關實證分析;第三,從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三方面構建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的作用機制,完善關于數字經濟與碳排放關系的理論框架。

二、作用機制分析與研究假設

本研究從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空間溢出效應三個方面闡述數字經濟賦能山東省碳減排的理論機制,并提出研究假設。

(一)數字經濟發展對減少碳排放的直接影響

數字經濟發展對減少碳排放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宏觀生態治理、微觀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方式變革三個方面。在宏觀生態治理方面,數字技術能夠實時監測碳排放數據,為政府提高環境監管和生態治理效率、調整環境規制政策提供了技術支撐;政府能夠通過數字技術及時了解能源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動,控制能源供應總量,進而控制碳排放量[6]。在微觀企業生產方面,數字技術可以對生產制造的全過程進行監測,并幫助企業科學規劃能源利用結構,實現供應鏈綠色轉型升級,使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碳排放顯著減少。在居民生活方式變革方面,數字媒介具備高滲透性和廣覆蓋性,為公眾學習環保知識、增強環保意識提供新平臺,并激勵公眾踐行低碳出行和低碳消費模式,身體力行促進城市碳減排[12]。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1: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減排具有直接促進作用。

(二)數字經濟發展對減少碳排放的間接影響

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助力表現在產業結構高級化和產業結構合理化兩方面:一是云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滲入產業發展過程,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產業結構高級化;二是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了傳統行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技術創新水平和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進而,產業結構高級化提升了清潔型、高附加值、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降低了全社會資源能源消耗強度,減少了碳排放水平;產業結構合理化增強了要素在產業間的合理配置程度和集約利用水平,在要素由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的過程中,減少整體生產部門能源使用和碳排放量。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2:數字經濟發展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城市碳減排。

數字經濟促進技術創新主要體現在數字經濟的發展可以降低創新要素的流動成本,有利于創新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高效流動;數字經濟使得知識共享更加便捷,有助于聯結各創新主體,開展協同創新;數字經濟的發展倒逼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引進先進技術,提升創新水平;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伴隨創新投入的增加、科研環境的改善,將吸引更多高素質科研人員加入,進而帶動城市創新水平的提升,促進城市創新績效的改善。創新水平的提升可以促進企業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進而達到碳減排的目的。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3:數字經濟發展通過提升技術創新水平促進城市碳減排。

(三)數字經濟發展對減少碳排放的空間溢出效應

伴隨數字技術的發展,以現代信息網絡為載體的數據和知識的獲取性大大提高,有效打破了時空限制和行政壁壘,促進了不同地區間的人員交流和信息傳輸。以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為平臺,不同城市間能夠共享節能環保技術,推廣清潔生產理念,加強綠色技術研發合作,從而提高綠色生產效率,帶動整個區域的低碳轉型,減少碳排放;借助數字技術,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能夠實現在城市間的高效流動和精準匹配,從而優化鄰近城市的資源配置,促進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13];此外,數字經濟發展推動了能源結構的改善和清潔能源的發展,通過能源市場的互聯互通和能源政策的協調促進鄰近地區能源結構優化和碳減排。據此,提出以下假設:

H4:數字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本地區減少碳排放,并能通過空間溢出效應促進鄰近地區減少碳排放。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1.基準回歸模型。為檢驗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減排的直接影響,構建雙重固定效應模型。

(1)

式(1)中,i、t分別表示城市和年份,Yit 表示i市在t年的人均碳排放量,DEIit 表示i市在t年的數字經濟發展水平,Xit 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λi、ηt 分別表示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εit 為隨機擾動項。

2.中介效應模型。為驗證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間接影響,構建中介效應模型。

(2)

(3)

式(2)中,Mit 表示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兩個中介變量。

后續將按照三步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首先,對式(1)進行基準回歸,若α1顯著為負,說明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減少碳排放;其次,對式(2)進行回歸,若β1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最后,加入中介變量,若式(3)中γ2通過顯著性檢驗,γ1的絕對值相對于α1變小或顯著性降低,說明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是數字經濟賦能碳減排的傳導機制。

3.空間計量模型。為檢驗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空間溢出效應,納入空間關聯性,構建空間計量模型。

(4)

公式(4)中,ρ為空間自回歸系數,衡量因變量Yit 對周邊城市因變量的溢出程度;Wij 為空間權重矩陣,擬構建地理距離權重矩陣;β為待估參數;θ表示自變量Xit 對周邊城市因變量的溢出程度;αi、μi、εit 分別表示個體固定效應、時間固定效應與隨機擾動項;δ為誤差項空間滯后項的估計系數;" it 為擾動項。常見的空間計量模型有空間杜賓模型(SDM)、空間滯后模型(SLM)和空間誤差模型(SEM)。若δ= 0,則為SDM;若δ= 0且β= 0,則為SLM;若ρ= 0且β= 0,則為SEM。

(二)變量選擇

1.被解釋變量(Y)為碳排放量。借鑒叢建輝等的做法[14],取城市轄區內的直接排放(包括交通和建筑、工業生產過程、農林業等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轄區外的與能源相關的間接排放(如為城市消費而外購電力和供熱制冷產生的排放),以及由城市內部活動引發的未納入上一個范圍的間接排放。

2.核心解釋變量(DEI)為數字經濟指數。借鑒黃群慧等、趙濤等的做法[15-16],從互聯網發展和數字普惠金融兩方面對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具體做法為:首先,選取電信業務收入、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從業人數、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移動電話用戶數以及普惠金融指數5個指標構建數字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然后,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將數據進行標準化后降維處理,所得結果即各地級市數字經濟綜合發展指數。

3.中介變量(M)包括產業結構升級(UIS)和技術創新(lnTI)。其中產業結構升級參考孔令章等的做法[11],用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表示;技術創新參照王川杰等、任曉松等的做法[17-18],以申請發明專利數量作為衡量指標,能夠直接反映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技術進步的成果和企業的創新能力。

4.控制變量(X)。影響城市碳排放的因素較多,參考現有文獻選取以下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lnPGDP),經濟發展能夠為碳減排提供堅實的基礎和保障,用人均GDP取對數表示。政府干預(GOV),政府干預是影響碳減排的政策變量,政府支出比重越大,越能夠投入資金進行碳減排工作,用一般預算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人力資本(HC),高質量的人力資本能夠為碳減排提供智力支撐,用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人口規模(lnPS),人口規模關系到城市交通出行、電力消耗、商品消費等的強度,能夠對城市碳排放量產生直接影響,用年末總人口數取對數表示。城鎮化率(UR),城鎮化率的提高通常會導致城市能源需求上升,推動碳排放增加,但城鎮化過程也往往伴隨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助推碳排放減少,用城鎮常住人口與年末總人口數的比重來衡量。地區開放程度(FDI),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往往伴隨先進技術的引進,從而產生技術溢出效應,促進本地產業結構升級、企業生產工藝改進、環保標準提升等,進而減少碳排放,但開放程度的提高也可能增加對資源能源的需求和消耗,進而增加碳排放,用實際使用外商投資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衡量,其中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按照歷年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

(三)數據來源

選取2011—2021年山東省1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除普惠金融數據來自《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1年)》,其他數據來自《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2—2022》《山東統計年鑒2012—2022》以及各地級市統計年報;部分缺失數據以插值法補齊;對以絕對量形式存在的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以解決異方差帶來的模型估計偏誤問題。各變量的統計特征如表1所示。

四、實證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基于模型(1),從山東省整體層面和三大經濟圈層面檢驗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總體影響和區域異質性效應(見表2)。

表2列(1)是全樣本未加入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列(3)是加入控制變量的雙重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從列(1)和列(3)的結果來看,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數字經濟的回歸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數字經濟發展能夠直接抑制碳排放量的增長,假設H1得以證實。列(2)為加入控制變量但未加入時間固定效應和個體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此時數字經濟系數也顯著為負,說明數字經濟促進碳減排的效應明顯。從控制變量來看,列(3)顯示經濟發展水平的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提升經濟綜合實力是碳減排的重要基礎;政府干預的系數在5%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政府干預能夠有效推動碳減排;人力資本的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人力資本的壯大能夠帶來知識和技術溢出效應,助力碳排放量降低;人口規模的系數顯著為正,說明人口規模的增加將導致出行和消費增加,進而加劇資源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城鎮化率和地區開放程度的系數不顯著。

由于山東省各經濟圈在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碳減排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本文對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和魯南經濟圈分別進行檢驗,回歸結果如表2列(4)、列(5)和 列(6)所示。從中可以看出,省會經濟圈和膠東經濟圈數字經濟系數均顯著為負,魯南經濟圈數字經濟系數不顯著。究其原因,省會經濟圈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具有相對高的起點和較快的推進速度,包括5G網絡、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關鍵基礎設施的部署和應用較為廣泛,且濟南作為山東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領跑全省,龍頭企業帶頭優勢明顯,因此數字經濟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碳減排效應。膠東經濟圈以其沿海的地理優勢和較強的經濟實力,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方面表現突出,擁有較多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示范項目,提升了企業的綠色生產效率,且青島市作為龍頭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輻射帶動了膠東經濟圈數字經濟發展,并較好地促進了碳減排。相比之下,魯南經濟圈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后;圈內企業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產業數字化轉型動力不足,整體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且圈內龍頭企業較少,數字經濟未能產生明顯的碳減排效果,需通過引進外部資源、加強區域合作等方式,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二)中介效應結果分析

為厘清數字經濟對碳減排的作用機制,基于模型(2)和模型(3),進行中介效應檢驗(見表3)。表3列(2)呈現了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在時間個體雙固定效應下,數字經濟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數字經濟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列(3)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且其系數的絕對值相比列(2)有所下降,說明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在數字經濟推動碳減排過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假設H2得以證實。2023年以來山東省實施數字產業化“十大工程”和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通過鞏固延伸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謀劃前沿產業等措施,催生了許多低碳新業態和低碳產品,為碳減排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推動工業數字化提效、農業數字化提質、服務業數字化提速等措施,加強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各產業進行綠色轉型升級,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了碳排放。

同樣,列(4)、列(5)的結果表明,技術創新確實是數字經濟促進城市碳減排的重要路徑,假設H3得以證實。山東省設立了100億元專項基金,重點支持“十大工程”領域重大項目建設、重大科技創新,通過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數字創新成果轉化、數字創新人才引育等措施,以數字經濟賦能技術創新,催生新的技術模式和解決方案,例如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能源使用效率、通過區塊鏈技術確保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碳排放管理和減排措施實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三)數字經濟對碳排放的空間效應

為檢驗城市間的數字經濟發展和碳排放的空間關聯性,利用全局莫蘭指數對數字經濟和碳排放進行空間自相關檢驗,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除2020和2021年數字經濟指數的Moran’s I值不顯著,其余年份的數字經濟指數和碳排放量的Moran’s I值至少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城市間數字經濟和碳排放具有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即地理位置越鄰近,城市間數字經濟和碳排放水平越相近。

通過空間計量模型進一步探究空間溢出效應。借鑒Elhorst的方法[19],進行似然比檢驗(LR)和沃爾德檢驗(Wald),以選擇合適的空間計量模型。檢驗結果顯示,SDM模型無法簡化為SLM模型和SEM模型,因此基于模型(4),采用SDM模型進行計量分析,探究數字經濟是否在減少本地區碳排放的同時,通過空間溢出效應減少了鄰近地區的碳排放。通過Hausman檢驗對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進行選擇,結果顯示P值小于0.05,SDM模型拒絕隨機效應原假設,故采用固定效應進行分析。表5顯示了時間固定效應、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個體雙固定效應的模型估計結果。根據擬合優度的大小,選用個體固定效應。從表5可以看出,空間自回歸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碳排放因其流動性和擴散性,具有明顯的正向空間溢出效應。核心解釋變量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空間滯后項的回歸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數字經濟發展既顯著抑制了本地碳排放量的增長,還通過空間溢出效應推動了周邊城市碳排放的減少,假設H4得以驗證。

表5空間效應的分解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假設H4。數字經濟指數的直接效應系數為-0.025,間接效應系數為-0.036,總效應系數為-0.061,三者均通過了10%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且間接效應絕對值大于直接效應絕對值,這表明山東省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即數字經濟在促進本城市碳減排的同時,有力促進了周邊城市的碳減排。從總體效應來看,數字經濟水平每提升1%,將促進碳排放量下降6.1%。山東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會帶動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對周邊城市帶來溢出效應,促進周邊城市綠色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碳排放的減少;山東省通過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區、創新平臺等載體,吸引了大量數字經濟企業和人才集聚,通過產業集群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應,促進了各城市產業的協同發展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此外,借助山東省發達的信息網絡和交通網絡,數字經濟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快速向周邊地區傳播,這種傳播不僅限于硬件設施的普及,更包括軟件應用、數據處理、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帶動了整個區域的創新水平提升。若能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和聯防聯控,與周邊城市形成污染治理的合力,將能充分釋放數字經濟的空間溢出效應,形成更好的碳減排效果。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山東省16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多角度探究了數字經濟賦能碳減排的機理與效應。研究結論如下:第一,從山東省整體層面來看,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直接促進碳減排,但在不同區域間具有異質性效應,其中對省會經濟圈和膠東經濟圈的碳減排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對魯南經濟圈的碳減排沒有明顯影響。第二,數字經濟發展可以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創新,促進城市碳減排。第三,數字經濟發展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在推動本地碳減排的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周邊城市的碳減排。第四,控制變量對碳排放的影響存在差異,其中經濟發展水平、政府干預和人力資本能夠顯著促進碳排放的減少,人口規模的增加將促進碳排放的上升,城鎮化率和地區開放程度對碳排放未產生明顯作用。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如下政策建議,以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動能,更好地服務于山東省“雙碳”目標的實現。

一是挖掘區域比較優勢,推進數字經濟差異化發展。當前各經濟圈之間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應基于各區域的資源稟賦、政府政策等比較優勢,培育地方特色的數字化產業,發揮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減排效應。其中省會經濟圈應借助數字經濟先發優勢和政策紅利,建立數字產業集群;膠東經濟圈應利用臨海優勢和經濟實力,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數字經濟和碳排放領域的項目合作;魯南經濟圈應加快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通過引進外部資源、加強與其他經濟圈的合作等方式,推動自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發展。

二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技術創新水平提升。根據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山東省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有待持續提升,以更好地發揮兩者在數字經濟促進碳減排過程中的助推作用。持續推動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建立循環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研發投入,釋放創新活力,拓展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促進要素在區域間的暢通流動。

三是突出龍頭城市引領作用,凝聚區域碳減排合力。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各經濟圈都涌現出了龍頭城市,應夯實這些城市的數字龍頭作用,進行重點培育,形成區域增長極,引導數字紅利擴散至鄰近地區。進一步加強碳排放數字化協作,健全城市間聯防聯控一體化工作機制;擴大地區間網絡連接維度,激勵數據資源跨地區交易配置;推動產業分工合作,拓展數字產業上下游產業鏈,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統籌規劃數據要素流通交易管理,建立全省一體化的數據要素交易平臺。

四是加強配套措施聯動,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根據控制變量影響效果的實證檢驗結果,進一步強化碳減排的配套措施。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城市化進程,以經濟實力為技術創新和碳減排奠定堅實的基礎,以科學的城市規劃和公眾環保意識為碳減排提供助力;充分發揮政府支出的先導性和調控性作用,通過稅收優惠和補貼鼓勵企業開展綠色技術研發,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或綠色債券,為低碳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外資引入質量,利用其技術溢出效應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勞動者數字素養與技能,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ZHOU X,ZHOU D,WANG Q,et al. Ho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rives carbon emissions:a sector-level analysis for China [J]. Energy Economics,2019,81:380-392.

楊剛強,王海森,范恒山,等.數字經濟的碳減排效應: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3(5):80-98.

周小剛,郭玉環,金柳君,等.江西省數字經濟發展促進碳減排的機理與對策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529-537.

姜汝川,景辛辛.京津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效應:來自2011-2019年1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經驗證據[J].北京社會科學,2023(4):40-50.

徐維祥,周建平,劉程軍.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碳排放影響的空間效應[J].地理研究,2022(1):111-129.

繆陸軍,陳靜,范天正,等.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基于278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分析[J].南方金融,2022(2):45-57.

曹建飛,韓延玲,劉慧龍.數字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城市碳排放:來自中國283個地級市的經驗數據[J].生態經濟,2024(2):39-51.

葛立宇,莫龍炯,黃念兵.數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與城市碳排放[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22(10):20-37.

秦炳濤,俞勇偉,葛力銘,等.智慧降碳:數字經濟發展對城市碳排放影響的效應與機制[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3(3):4-23.

徐妍,何祿瑤.數字經濟空間關聯網絡的碳排放效應:動態演化與作用機制[J].環境科學,2024(9):5069-5085.

江元,徐林.數字經濟、能源效率和碳排放: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J].統計與決策,2023(21):58-63.

孔令章,李金葉.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的“減排”與“增效”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7):168-179.

鈔小靜,沈路.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對黃河流域城市生態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基于2013—2020年沿線97個城市數據的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46-60.

叢建輝,劉學敏,趙雪如.城市碳排放核算的邊界界定及其測度方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4):19-26.

黃群慧,余泳澤,張松林.互聯網發展與制造業生產率提升:內在機制與中國經驗[J].中國工業經濟,2019(8):5-23.

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0(10):65-76.

王川杰,李詩涵,曾帥.“河長制”政策能否激勵綠色創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3(4):161-171.

任曉松,孫莎.數字經濟對中國城市工業碳生產率的賦能效應[J].資源科學,2022(12):2399-2414.

ELHORST J P. Applied spatial econometrics:raising the bar[J]. 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0,5(1):9-28.

[責任編輯 王艷芳]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科聯2024年度人文社會科學課題(24BJJ055)

[收稿日期]2024-07-22

[作者簡介]劉立峰(1965-),男,北京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朱風慧(1989-),女,山東泰安人,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通信聯系人;

劉琴(1986-),女,山東淄博人,青島協同創新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香蕉在线| 国产网站在线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成人在线综合|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热九九精品|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婷婷伊人五月|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91精品国产91久无码网站| 欧洲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成人| 精品1区2区3区|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亚洲三级色|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三级a|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播五月综合|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97在线碰|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91亚洲精品第一|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在线不卡|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站| 欧美天天干|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特级毛片|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 欧美一级色视频| 亚洲精品少妇熟女|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欧美一级夜夜爽| 精品国产www|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