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條例》于2024年9月27日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出臺對于總結固化提升我省綠色低碳發展領域改革創新成果、破除高碳發展路徑依賴,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國家部署 調整雙控制度
國家明確“十五五”時期即實施碳排放雙控、不再實施能耗雙控。為構建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條例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對雙控制度轉變相關內容作出規定。
在總體方向上,條例強調我省按照國家規定推進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在具體內容中,條例強化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建設,規定加強區域碳排放預算管理、碳排放統計核算、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管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評價、產品碳足跡管理、省域碳普惠減排交易機制等制度機制建設,為我省實施碳排放雙控制度打好扎實基礎。此外,條例還對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低碳單元建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綠色低碳數智系統建設等碳排放雙控相關制度予以明確。
把牢轉型關鍵 發展清潔能源
能源相關活動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條例貫通能源供給、能源消費、能源技術、能源體制,推進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能源保供穩價、清潔低碳、安全高效。
在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方面,條例規定有序推進清潔高效煤電機組建設和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發揮清潔高效煤電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作用。
在推進非化石能源發展方面,條例規定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推進深遠海風電母港建設,支持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應用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條例還要求統籌推進氫能制取、儲存、運輸、應用全鏈條發展,推動氫能在交通運輸、儲能、工業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在推動可再生能源消費方面,條例明確探索建立新上項目可再生能源承諾消費和高耗能企業可再生能源強制消費機制,支持綠色電力、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推動能源消費革命。
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方面,條例規定按照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要求,推動微電網、虛擬電廠、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條例還要求電網企業為分布式智能電網、微電網接網以及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簡化程序、優化服務。
統籌發展和減排 推進綠色生產
條例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重點行業碳達峰為突破,推動各生產領域綠色低碳轉型。
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必然要求,應著力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不斷提升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為此,條例規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鼓勵綠色低碳導向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推進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同時,條例強化能源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明確完善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管理,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加快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構建,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產品碳足跡。此外,為促進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條例規定推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電力系統、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筑建設運行、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應用。
條例還對推進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等作出規定。
平衡消費和節約 倡導低碳生活
綠色消費是各類消費主體在消費活動全過程貫徹綠色低碳理念的消費行為。為倡導綠色消費,反對鋪張浪費,條例圍繞衣食住行用激勵引導全民踐行低碳生活,推動全社會加快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
條例鼓勵將綠色理念和節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守則、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同時,條例規定推進廢舊紡織品定向回收、梯級利用和規范化處理,鼓勵通過捐贈、兌換積分等方式處理閑置衣物;要求制定綠色餐飲相關地方標準,并推進實施非居民餐廚垃圾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切實反對食品浪費。此外,條例還對支持綠色家裝、綠色出行、綠色產品采購,公共機構節能、限制過度包裝等作出規定。
提升經驗做法 強化支撐保障
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全方位全要素的支撐保障。條例深化我省在綠色技術、綠色金融等方面的先行做法,完善各方面要素保障。
科技創新是引領各領域持續深化綠色低碳轉型的不竭動力,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對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為此,條例強化科技要素支撐,要求主管部門編制綠色低碳領域重大科技項目需求清單,鼓勵創新主體與金融資本等合作推進關鍵共性綠色技術攻關。
我省在綠色金融標準制定、轉型金融服務、碳賬戶金融、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有很多創新做法,走在全國前列。條例固化我省改革經驗,規定鼓勵金融機構綜合運用金融資源,加大對綠色低碳轉型支持力度,建立符合轉型需求的金融服務模式,提升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績效,推進長三角綠色金融數字化平臺一體建設,形成跨區域一體化綠色金融體系。
此外,條例還對培養綠色技術創新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加大綠色低碳發展用地用海需求保障力度,健全綠色低碳轉型財稅政策、價格政策以及市場化機制,落實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引進和培育第三方服務機構等作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