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析江蘇農墾產業融合發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梳理江蘇農墾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通過“壯大資源支撐、打造產品體系、謀劃精品項目、完善營銷機制”四大方向,構建江蘇農墾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農業生產始終是江蘇農墾的立身之本、發展之基。文化和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文旅融合發展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江蘇農墾如何以產業融合思維整合資源、拓展思路,不斷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創新江蘇農墾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國有農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升江蘇農墾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江蘇農墾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現狀
江蘇農墾系統擁有國有農場18家,遍布全省13個地市,農業資源和農場資源豐富,目前已形成以現代農業為核心,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現代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省屬大型國有企業為載體,正逐步建設成為江蘇規模最大、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隨著人們旅游需求的不斷增加,旅游市場規模和接待人次也逐年升高,江蘇農墾依托雄厚的資源優勢、濃郁的文化優勢,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中已逐漸形成以現代農業為核心,軍墾文化、農墾文化、鄉土文化突出的文旅產業為支撐的“1+X”產業發展格局,依托各農場現代農業的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江蘇農墾文化旅游產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文化和旅游功能,并以此作為優化墾區土地資源配置,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突破口,構建了農墾文化旅游高地,催生了“以農促旅、以文強旅、以旅興農”的墾區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江蘇農墾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江蘇農墾在農文旅融合過程中,以國家A級景區和鄉村旅游區等品牌創建為著力點,涌現出了一批農業生態突出、特色文化彰顯的旅游產品,但整體層次較低,品牌較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文旅產業融合度較低。江蘇農墾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以農業種植為主導的產業基礎,種植業比重占比較大,農業與文化和旅游產業之間的合作和滲透度不高,旅游在產業要素和鏈條的分工不明顯,產業融合度較低。加之主要農場距離城市旅游市場較遠,空間聯系不充分,產業交流不順暢。同時,受制于管理主體的不同,較難與周邊城鎮加強聯系與合作。
產品及業態體系不完善。現階段,江蘇農墾旅游產品多限于采摘、垂釣、餐飲、棋牌等簡單初始的農家樂形式,旅游產品開發還處于萌芽狀態,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形態。基礎農業項目建設與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聯系不足,在農場總體規劃中,旅游功能考慮較少,交通、綠化、水利等設施建設未充分考慮旅游元素,旅游參與性和體驗性一般,特色不明顯,未能形成特色鮮明的產品體系。
品牌及營銷機制不靈活。江蘇農墾旅游品牌塑造和宣傳意識較薄弱,缺乏統一有效的品牌形象宣傳手段,游客對農墾品牌的認知還固化在農業生產空間,即使有特色的研學體驗等也不能吸引游客前來。同時,缺乏與地方旅行社和旅游電商等旅游主體的互動與合作,產品不能串聯到地方旅游的線路,未納入地方旅游宣傳的平臺,處于農墾旅游品牌和宣傳的洼地。
江蘇農墾文化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
總體發展思路。充分挖掘江蘇農墾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稟賦,打造以農墾文化為核心的現代農業觀光休閑、傳統農事文化體驗、濕地生態康養度假、軍墾紅色研學旅行等旅游產品,講好農墾故事,傳承農墾精神,在盤活土地資源的同時,探索“農墾+文化+旅游”新型產業經濟發展模式,深入推進新時代美麗農場建設,培育和塑造具有鮮明中國農墾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IP,通過發展旅游產業改善農場人居環境,提高農場職工幸福感和歸屬感,構建自然生態、產業生態和政治生態為一體的大生態格局。
發展路徑構建。一是立足農墾資源壯大基礎支撐,盤活存量資源,激發產業新動能。江蘇農墾集團旗下18個農場均擁有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優質農產品全產業鏈資源,土地和自然生態資源豐富,通過盤活邊角土地、閑置廠房等存量資產,挖掘產業發展潛力,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條件,發展農墾文化旅游產業,能夠有效帶動農副產品銷售,充分釋放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二是對標兄弟墾區,定位發展新方向。如黑龍江北大荒農墾集團成立北大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依托北大荒品牌和資源優勢,開發出具有區域和民族特色的精品線路和文化旅游產品。海南農墾集團成立海南農墾旅游集團,依托農莊資源,打造房車營地和共享農莊,將旅游業打造成海南農墾新的利潤增長點。廣西農墾集團依托旗下悅桂田園文化旅游公司,挖掘豐富的農耕文化、知青文化、軍墾文化和華僑文化,打造獨具桂墾特色的文化旅游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立足軍墾文化資源,以“中國屯墾旅游”為主體品牌,打造以“屯墾文化”為核心,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大農業觀光旅游、綠洲生態旅游、邊境旅游協同發展的產品體系;三是立足資源優勢,創造發展新動力。各農場的農業生產場地、農事活動場所、農場生活場景以及坐擁的江湖海生態資源構成了墾區獨具特色的資源要素,為農墾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施展空間。云臺、東辛、崗埠農場現代農業園,綠色高效;黃海、淮海、濱淮農場農墾文化,一脈相承;新洋、臨海、東壩頭、新曹、弶港農場緊鄰世界自然遺產地,濱海濕地風光旖旎;白馬湖、三河、寶應湖、復興圩農場依水傍湖,水鄉特色明顯;海安、南通、江心沙農場現代農業科技別具特色。上述豐富的資源要素對于開發農業觀光、休閑農業、生態康養、紅色研學等旅游產品具有天然優勢,為墾區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支撐和產業基礎。
打造農墾文化旅游產品體系。通過挖掘和整合墾區文化和旅游資源,激活旅游生產要素,凸顯農業文化、生態文化、軍墾文化等元素,積極打造具有江蘇特色的農墾文化旅游產品體系,從而達到改善墾區人居環境、提升墾區社會文明、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效能。打造農業觀光休閑旅游產品。依托墾區百萬畝高標準土地,發揮產業優勢,打造“春賞油菜花,夏聞稻花香,秋瞰金色浪,冬踏田園雪”的萬畝田園四季風光,因地制宜發展高科技苗木基地、果蔬基地、禽畜養殖基地,讓游客體驗從傳統農事作業到現代化農業科技的社會發展變遷。同時,培育“一場一品”的墾區文化旅游新格局,塑造和推廣云臺“云荷”文化、東辛“犁”文化、新洋“尚善”文化等旅游品牌。打造濕地生態康養旅游產品。依托墾區沿江、沿海、沿湖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優勢,圍繞大健康產業生態圈布局,充分聯動集團醫藥科技資源,將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學有機結合,發展養生養老、康體療養等系列產品,配備養生休閑醫療、康體服務設施,不斷改善農場基礎設施和生活環境,打造基于農墾生活情景的濕地生態康養旅游勝地。依托墾區的軍墾文化,深挖軍墾歷史,整合各農場軍墾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梳理軍墾傳統文化故事,重溫紅色記憶,凝練紅色精神,充分發揮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等軍墾文化傳承載體的重要作用,通過開發軍墾研學旅行課程和體驗項目,打造紅色軍墾研學旅游產品,建設紅色軍墾研學旅行基地。
謀劃農墾文化精品旅游項目。構建“一帶四片”空間布局。按照“蘇墾文化+旅游”的打造思路,對有條件的農場進行景區化改造,以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為主線,構建“一帶四片”空間布局,即以沿海高速和沿海高鐵串聯的農墾文化旅游帶,以連云港、鹽城、南通、淮安組成的四大農墾文化旅游片區,區域協作,聯動發展。打造“一場一品”精品項目。圍繞現代農業觀光休閑、濕地生態康養度假、軍墾紅色研學旅行等產品體系,策劃一批精品旅游項目,將農墾產業優勢轉化為農墾旅游項目優勢,打造一批符合國家標準的景區、度假區、鄉村旅游區。重點打造農業公園、共享農莊、房車營地、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鄉村精品民宿(舊營區)、農墾特色小鎮、軍墾研學基地等新業態。規劃推進東辛農場農墾博物館、黃海農場現代農墾小鎮、新洋農場知青故里、云臺農場共享農莊、淮海農場歷史陳列館、白馬湖農場自駕游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開發五條精品主題線路。在推進項目建設的同時,結合資源特色和季相變化打造五條精品主題旅游線路。一是以體驗麥浪、觀賞油菜花、體味稻花香為特色的鄉村觀光旅游主題線路;二是體驗知青文化、學農文化為核心的知青懷舊旅游主題線路;三是體驗農耕文化、墾區文化、現代農業、科技農業為核心的家庭親子旅游主題線路;四是體驗風情小鎮、共享農莊、精品民宿、農業莊園等為特色的生態康養旅游主題線路;五是傳承軍墾文化和弘揚農墾精神為核心的紅色研學旅游主題線路。
構建蘇墾旅游品牌營銷體系。加快特色品牌培育。在集團總體戰略指引下,依托“蘇墾”現有市場和品牌知名度,加快旅游產品體系和旅游項目建設,發揮“文化+旅游+農墾產業”大產業的融合效用,整合旅游要素資源,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培育形成“蘇墾文旅、蘇墾農莊、蘇墾營地、蘇墾生活”四大品牌體系。創新旅游營銷機制。依托集團優勢,建立營銷平臺,組建營銷隊伍,打造集團旅游營銷中心,搭建OTA和OTP蘇墾旅游在線交易平臺和在線服務平臺,全方位開展對外營銷與宣傳工作。打造新型營銷模式。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立體化銷售模式,線上通過微信公眾號、門店APP、直播帶貨等宣傳形式,進一步擴大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線下采取“區域聯動,地方互動,農場帶動”模式,主動融入地方,實現市場資源共享與品牌共建,同時將“蘇墾農副產品直銷中心”門店進行升級改造,打造成為“蘇墾”牌產品及其衍生產品的實體體驗店,為每個農場公司設置展示專柜,讓旅游產品和線路在實體店進行展示和銷售,因地因時制宜策劃特色農墾節慶活動和微演藝項目,營銷農墾文化旅游產品。
改革創新是江蘇農墾人的鮮明特征,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墾區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是江蘇農墾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推進墾區資源優化配置、產業轉型提檔,發展農墾文化旅游產業,全面增強農墾的內生動力、發展活力和整體實力,將農墾建設成為江蘇省現代農業建設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打造鄉村振興的農墾新圖景,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作出農墾貢獻。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旅融合視域下江蘇紅色資源圖譜構建研究”(2024SJYB0579);江蘇省教育廳2022年度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項目。
(作者單位:南京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