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勒斯坦哈馬斯和以色列的戰爭,蔓延至中東多個國家。
也門胡塞武裝成為抗擊以色列的重要力量
胡塞武裝為什么要抗擊以色列,首先要對該組織進行簡要了解。
胡塞武裝是何種組織 胡塞武裝的正式名稱為“安薩爾·阿赫馬德”,起源于也門西北部薩達省的胡塞部落。也門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角,西鄰紅海,南鄰亞丁灣,東、北部分別與沙特阿拉伯、阿曼相接。
紅海是印度洋西北部狹長的海域,是亞、非兩洲的天然分界線,南部經曼德海峽溝通亞丁灣,北部借道蘇伊士運河連接地中海。1869年,蘇伊士運河鑿通后,紅海成為溝通歐、亞兩大洲,連接阿拉伯海和地中海的重要通道(世界重要的石油運輸通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亞丁灣和蘇伊士運河被稱為“紅海門閂”。
胡塞武裝成立于2004年,是也門的一個伊斯蘭教什葉派分支宰德派反政府武裝組織,占據也門約1/3的領土,總部所在地薩那,人口約1300萬。其戰斗人員15~20萬人,是也門的一支龐大力量。經過與也門其他派別20年的游擊戰,胡塞武裝逐漸壯大,并練就堅韌、無所畏懼的戰斗素養,而且在長期的打殺中,胡塞武裝擁有一批裝甲車、坦克、直升機、大口徑火炮及悍馬軍車,在伊朗的支持下,還引入巡航導彈、反艦導彈和無人機等較為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現編有7個導彈旅,擁有“布爾坎3”“起義”“臺風”等各型號上千枚導彈、射程超過1000km的“瓦伊德”巡飛彈,以及少量改進的反艦彈道導彈。仇恨胡塞武裝的國家稱他們為恐怖組織,支持胡塞武裝的伊朗等國則認為他們是為民族獨立而戰。


胡塞武裝為何封鎖紅海 首先,胡塞武裝表示要為巴勒斯坦民眾提供必要的援助與支持。從地理上看,也門與以色列之間相隔約旦和沙特阿拉伯2個陸上國家。從也門北部到耶路撒冷直線距離約1800km,到以色列北部城市海法的距離更遠,如果考慮到不侵犯沙特阿拉伯和約旦的領空而從紅海繞道,飛行距離至少2000km。這對于胡塞武裝而言,要準確打擊如此遠距離目標非常困難。但胡塞武裝是一個長期與也門政府軍對抗且活躍于境內的伊斯蘭教派組織,這次行動并非出于自身利益,而是受到宗教、道德、人道主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認為面對以色列這樣的敵人,自己有義務捍衛穆斯林的權益,特別是巴勒斯坦民眾長期遭受以色列的壓迫,幫助他們擺脫困境,是一種國際社會的正義感和責任感。
其次,胡塞武裝的基本意識形態是反以色列、反美英、反西方。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胡塞武裝的前身“青年信仰者”不滿美英等西方國家對中東的軍事干涉,遂宣傳反美英、反猶太口號。2004年,該組織指責也門時任總統薩利赫與美國關系過于密切,遂與政府爆發多輪武裝沖突。2020年,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決定將胡塞武裝列為“外國恐怖組織”和“特別認定全球恐怖分子”。2021年,美國再度發表聲明,決定將胡塞武裝列為“恐怖組織”。2022年,聯合國安理會也將胡塞武裝定義為“恐怖組織”。由于胡塞武裝反以色列、反美英立場堅定,被美西方國家視為中東“抵抗軸心”成員,是影響和牽制美西方推進中東地區戰略力量的主要阻力。
再次,胡塞武裝有伊朗撐腰打氣。政治上,胡塞武裝是伊朗什葉派陣營的一支重要力量,與伊朗在宗教上有親緣關系,是伊朗堅實的政治盟友。意識形態上,胡塞武裝創始人侯賽因·胡塞曾兩次前往伊朗學習,深受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影響,在領導胡塞武裝反對也門政府的過程中傳播霍梅尼思想。軍事上,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向胡塞武裝傳授軍事斗爭經驗,派出軍事專家,培訓作戰骨干,暗中提供武器支持。綜合以上因素,胡塞武裝決定利用紅海地理優勢截擊美英,支持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


胡塞封鎖紅海的目標已經實現 胡塞武裝為了實現支持巴勒斯坦的目的,借助其扼守的紅海曼德海峽,頻繁打擊前往以色列的商船,襲擊美國護衛軍艦業已成為常態。其常常采用反艦彈道導彈和無人機進行攻擊。2023年11月19日,胡塞武裝劫持以色列“銀河領袖號”商船;2023年12月16日、18日,胡塞武裝發射導彈分別命中懸掛利比里亞國旗的“地中海宮殿3號”貨輪、挪威商船;2024年1月12日,1艘英美聯軍的軍艦被擊傷,另有1架飛機疑似被擊落;1月15日,胡塞武裝1枚反艦導彈擊中在亞丁灣航行的美國貨船;1月26日,胡塞武裝導彈襲擊英國運營的10萬噸“馬林·羅安達號”大型油輪;1月31日,胡塞武裝向在亞丁灣航行的美國“科伊號”貨輪發射多枚導彈,并擊中目標;2月19日,胡塞武裝擊中2艘美國貨船,擊沉英國貨船“魯比馬爾號”。
黎巴嫩真主黨也是以色列的克星
黎巴嫩人為了奪回在第五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侵占的該國南部,便成立黎巴嫩真主黨(以下簡稱真主黨),其也是黎巴嫩最大的政黨。
真主黨為反抗以色列侵略而誕生 1982年的黎巴嫩不僅處于內戰的第7年,而且被以色列占領半壁河山,60萬名穆斯林什葉派難民涌入首都貝魯特南郊。這些難民缺衣少食,艱難度日。為了抗擊以色列,在當時伊朗精神領袖霍梅尼的支持下,創建真主黨。真主黨的口號是將以色列軍隊趕出黎巴嫩南部,幫助難民返回家園。
真主黨在此次巴以沖突中不斷襲擾以色列 2023年以色列襲擊進攻加沙的同時,黎巴嫩也被以色列轟炸。對此,真主黨實施針鋒相對的報復行動。截至2024年5月18日,真主黨對以方臨時控制的馬爾杰、馬納拉、阿巴德等地區和以軍的指揮所、雷達系統等實施12次襲擊,期間參與961次與以軍的戰斗,摧毀58輛以軍戰車、26個以軍指揮部、178座堡壘、237個以軍偵察設備、2家軍工廠和2個“鐵穹系統”,襲擊311個哨位、營地和14個炮兵陣地,迫使43個以色列定居點7萬多人逃離。

2024年6月,真主黨的襲擊連續不斷。6月1日,真主黨使用無人機襲擊以軍“綠松EL/M-2080戰略反導雷達系統”,該系統L波段是“箭”式導彈防御系統核心部分,適于遠距離彈道導彈早期預警和跟蹤;6月2日,真主黨使用自殺式無人機襲擊以色列北部“加利利師”多個指揮所,向占領戈蘭高地的以軍發射數十枚“喀秋莎”火箭彈,火箭彈除多數被以色列“鐵穹系統”攔截外,部分導彈引發1100公頃的山林大火;6月5日,真主黨使用2架無人機對胡爾費什鎮的以色列定居點實施空襲,造成10多人傷亡;同日,再次使用無人機襲擊拉莫特·納夫塔利軍營,以軍的“鐵穹系統”被擊中;6月9日,真主黨使用無人機對戈蘭高地北部奧德姆的1個以軍炮兵司令部進行襲擊,被襲以軍士兵因躲避不及,死傷慘重; 6月10日,真主黨使用多架無人機襲擊以軍146師指揮部和位于戈蘭高地的以軍210師指揮部。
針對真主黨的襲擊,以軍已經在與黎巴嫩的交界處集結5萬人大軍,準備隨時進攻黎巴嫩。當然,這對于以色列政府是一個艱難的決定,畢竟以軍還未完全控制加沙,拉法也只是控制外圍,多點作戰對于以軍來說異常艱難。
伊朗政府軍隔空交戰
伊朗對于以色列襲擊加沙的報復行動一直持反對態度,并暗中支持哈馬斯、胡塞武裝、真主黨、敘利亞政府軍、伊拉克民兵等抵抗以色列的行動,學術界也稱為“代理人戰爭”。2024年4月1日,以軍F-35戰機從戈蘭高地出發對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領事建筑發射6枚導彈,造成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穆罕默德·禮薩·扎赫迪等13人死亡。加之之前的卡西姆·蘇萊曼尼等伊朗高級別官員被殺害,伊朗政府忍無可忍,高調宣布對以色列實施軍事打擊,這2個相距較遠并不接壤的國家只能“隔空交戰”。4月13日,伊朗政府軍使用185架直升機襲擊以色列,并向以色列各地發射36枚巡航導彈、110枚彈道導彈。這也是1979年以來對以色列領土發動的直接襲擊行動。雖然以色列攔截了大部分攻擊導彈,但部分導彈成功突破世界上最先進的防空系統。
此外,敘利亞政府軍、伊拉克民兵等抵抗力量箭在弦上。五次中東戰爭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抵抗以色列的武裝組織仍然摩拳擦掌。有專家認為,中東的火藥桶已經引爆,盡管2024年6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贊成、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加沙停火協議,但距離真正停火還遙遙無期。
巴以沖突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各國對待這場沖突的態度各異,大多數國家呼吁雙方保持克制,避免戰爭升級,以免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對哈馬斯襲擊以色列的行為表示譴責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對以色列的襲擊。10月8日,反對巴勒斯坦哈馬斯,進而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和組織主要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印度、阿根廷、西班牙、巴西、波黑、克羅地亞、塞浦路斯、烏克蘭、丹麥、匈牙利、阿爾巴尼亞、捷克、荷蘭、塞爾維亞、拉脫維亞、瑞典、阿塞拜疆、波蘭、挪威、日本、新加坡、歐盟、北約等。以美英為首的西方國家強調以色列的存在權和安全保障,認為以色列有權保衛自身的國土和民眾安全。
盡管對哈馬斯的前期行動持反對態度的多,但支持哈馬斯、進而反對以色列的也有不少國家和組織,主要是:伊朗、也門胡塞武裝、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卡塔爾、科威特、阿富汗塔利班等。這些國家和組織主張巴勒斯坦致力于民族解放,有自決權。巴勒斯坦問題是歷史問題,應通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實現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并符合巴勒斯坦民眾的合法權益。
呼吁并敦促停火的國家主要是:埃及、土耳其、俄羅斯、馬耳他、阿聯酋,沙特阿拉伯、阿曼,呼吁的同時也表達對巴勒斯坦的同情。
對以色列報復行動轉向表態
以色列針對哈馬斯的報復行動,特別是對加沙的狂轟亂炸,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除美英支持外,其他西方國家迫于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壓力出現反轉,紛紛表示打擊哈馬斯不能傷及平民,驅趕巴勒斯坦民眾不能接受,敦促以色列停止對加沙的攻擊。美國權衡在中東的利益,就連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國總統拜登也開口大罵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為不聽招呼的“混蛋”;美國政府為了拉攏中東國家,對在約旦河西岸“破壞和平、安全與穩定”的大衛·查斯代、伊農·列維等4名猶太定居者實施制裁。這罕見的“懲罰”難以掩蓋美國支持以色列擴張的意圖。
我國政府的嚴正立場
我國在巴以問題上一貫主張和平解決。習近平主席多次就巴以局勢闡明中國立場,強調應立即停火止戰,巴以沖突的根本出路是落實“兩國方案”,防止擴大沖突、保障人道主義救援通道安全暢通是當務之急。外交部長王毅指出:在巴以沖突問題上,“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國際法一邊,站在廣大阿拉伯和伊斯蘭國家正當訴求一邊。”為此,我國外交部于2023年11月30日發布《中國關于解決巴以沖突的立場文件》,提出全面停火止戰、切實保護平民、確保人道主義救援、加大外交斡旋、尋求政治解決的五大建議,一再主張恢復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權利,“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這些原則立場贏得世界各國的好評,尤其是在中國政府的強力支持和聯合國的共同努力下,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