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孫友誼,男,1979年生,安徽宣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2001年于南京工業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6年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獲得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博士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訪問學者。2013年入選山西省高校“131”領軍人才工程優秀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2014年入選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劃,2018年入選中北大學杰出青年人才支持計劃,2019年入選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青年優秀人才,2021年入選常州龍城英才領軍人才計劃,2023年入選江蘇省雙創領軍人才計劃。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委“智能和軟物質材料方向”評審專家。主要從事納米功能復合材料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煤炭聯合基金項目、山西省重大專項、太原市揭榜掛帥、山西省國際合作、山西省成果轉化、橫向合作課題等十余項,發表被SCI收錄的學術研究論文140多篇,其中二區以上學術論文80余篇,總引用次數超過3200次。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2024年6月24日,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精辟概括了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他指出,我國基礎前沿研究實現新突破,戰略高技術領域迎來新跨越,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體制改革打開新局面,國際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為建成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中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孫友誼就是這樣一位在科學研究和培養人才兩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科技工作者。
深學篤用 加強黨的理論學習
談及我國當前科技的發展,孫友誼認為,黨和國家的規劃引領是至關重要的。他說,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重視發展科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任務。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了規劃,構建了宏偉藍圖。黨中央針對科技發展出臺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為我們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科技工作者,在開展科研的同時,一定要經常學習黨的理論,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力量凝聚到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把研究放在國家最需要的方向,這樣才能不走彎路,更好地為國家科技發展提供助力。
孫友誼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工作中,他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黨小組交流會和尖草坪區組織的政協交流會,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并貫徹落實在工作中。通過學習,他深刻認識到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科技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應該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書寫科研報國的錦繡文章。
砥志研思 創新踐行科技報國
在很多人看來,科研工作是枯燥的,每日在實驗室中重復著一個個實驗,不斷地進行數據的收集與分析,單調而乏味。為了攻克一個難題,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進行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勞神費心。即便是這樣,種種挫折還是會紛至沓來,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卻進展緩慢,推翻重來的情況也屢見不鮮,讓人焦頭爛額……巨大的壓力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或半途而廢。孫友誼卻在其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方向,發現了精彩、感受到了快樂。他說,科研工作充滿了魅力,能夠不斷學習和探索未知領域,實現技術創新。在無數次實驗中一次次接近目標,總能讓他感受到欣喜,關鍵技術的突破,更是讓他獲得了無與倫比的成就感。而這些技術能夠為國家的科技發展提供助力,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更讓他心潮澎湃,充滿了自豪。

近年來,孫友誼傾心研究的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和海爾貝克環,就是一項應用廣泛的新產品。作為釹鐵硼稀土永磁材料的一種特殊形式,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在永磁電機、新能源汽車、醫療機械、風力發電、飛行器等領域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由于磁場壓機設備、燒結開裂等技術壁壘,國內外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主要集中在小尺寸領域,還無法生產大直徑及厚壁整體輻射環。同時,國內外整體燒結釹鐵硼海爾貝克環多集中在小尺寸四極環,還無法生產四極以上大尺寸(>15mm)整體燒結釹鐵硼海爾貝克環。因而,目前國內外市場上使用的大尺寸燒結釹鐵硼環或多極整體燒結釹鐵硼海爾貝克環多為拼接結構,磁場相對較弱,且磁場分布不均,大大影響了其使用性能。
為了打破技術壁壘,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西省成果轉化等項目支持下,孫友誼結合山西省釹鐵硼產業的優勢和存在問題,開發出徑向整體燒結釹鐵硼環專用磁場壓機,并結合燒結工藝優化,避免在徑向磁環燒結過程中出現開裂問題,從而制得全尺寸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和多極整體燒結釹鐵硼海爾貝克環,彌補該領域技術和市場空白,改變了我國釹鐵硼產業一直處于中低端應用的窘境,有望促進中國釹鐵硼產業由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的轉型發展。
科研無止境,雖然已經取得了許多成績,但是孫友誼仍然不滿足。他在前期積累的基礎上,繼續開展了大尺寸(>100mm)、高矯頑力(>26500Gs)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及其在新能源電動汽車底盤轉動系統上的應用研究。目前,國外同類產品和技術主要集中在日本企業中,但多為小尺寸整體熱擠壓釹鐵硼輻射環;國內同類產品主要集中在南方的一些企業,但多為拼接結構燒結釹鐵硼輻射環,且產品精度和良品率偏低、安裝復雜、性能穩定性差,限制其廣泛應用。這一研究生產出的產品能夠填補國內外空白,展現了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擔當。
建言獻策 助推地方經濟發展
孫友誼是安徽宣城人,但在山西這片熱土已經生活工作了將近二十個春秋,山西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山西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壯美的山河、淳樸的民風都深深吸引著他。科技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為山西的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作為尖草坪區的政協委員,他多次建言獻策,聚焦高新技術,助力經濟發展。
2021年,孫友誼根據自己在石墨烯應用研究和技術轉化方面的經驗,結合山西省乃至全國石墨烯產業發展的現狀,提出了“加快我省石墨烯產業發展”的提議,該提議受到上級的重視,并發表在全國政協社情民意普刊中。石墨烯是近十年國家重點支持產業,可提升涂料、橡膠、新能源等中國傳統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還有助于解決國內芯片等關鍵領域的技術瓶頸問題。然而,由于缺乏批量化、高品質的石墨烯原料,以及石墨烯粉體的疊加和分散困難等技術瓶頸問題,石墨烯產業難以快速發展。尤其是對于山西來說,發展石墨烯產業的時間很早,但是受限于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產業鏈不全等因素,石墨烯產業發展長期不溫不火。這讓孫友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努力,孫友誼在國家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山西省科技重大專項、山西省成果轉化等項目支持下,發展了一種新的石墨烯氣泡輔助-機械液相剝離制備法和原位聚合-溶解剝離分散技術。這不僅解決了傳統化學法制備石墨烯缺陷多、批次穩定性差的問題,而且解決了傳統機械剝離法制備效率低、難以產業化的問題,能夠為石墨烯產業鏈穩定提供批量生產的高品質石墨烯,而且分散穩定性更好。同時,他還基于自制石墨烯,制備出高阻隔柔性水汽阻隔膜以及黑色高反射涂層,可以在新一代光伏電池(如異質結、鈣鈦礦)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不僅能解決光伏產業存在的技術難題,還有望帶動石墨烯產業的發展。這些技術可以帶動石墨烯及其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助力在山西構建石墨烯產業鏈,促進高新技術的落地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他也由此獲得了“中國石墨烯追夢人”等榮譽稱號。
前文提到的大尺寸、高矯頑力整體燒結釹鐵硼輻射環同樣是一項可以極大地提升山西省釹鐵硼產業技術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的創新研究成果。山西省在釹鐵硼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但釹鐵硼產業技術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孫友誼開展的這項研究能夠促進山西省釹鐵硼產品技術提升和高端應用,為做大做強山西省釹鐵硼產業提供了契機。同時,山西省新能源電動汽車相關企業由于缺乏核心或有競爭力的技術,市場競爭力偏弱,產業規模偏小。這一技術應用在電動汽車底盤轉向系統中,可以實現原地轉向,填補山西省該領域技術和產品的空白,能夠提升山西省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市場競爭力。

除此之外,2021年,他提出了“關于打造尖草坪區版‘硅谷’”的建議,3年后由山西省科技廳具體實施,在中北大學周邊打造一個以技術創新為主題的經濟特區“晉創谷”。2022年,他又結合自己在稀土永磁環領域的研究和產業化經驗,以及山西省稀土永磁材料產業發展現狀,提出“打造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稀土永磁產業高地”的建議。該提議發表在太原市政協社情民意兩會特刊中。2023年,他提出的“關于促進中國光伏行業產品由‘運動員’到‘裁判員’的轉變”意見,成功發表在國家政協社情民意普刊中。他也因此被評為尖草坪區“政協提案”優秀代表。
百年樹人 傾心培養后備人才
在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核心動力。青年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時代重任。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他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孫友誼認為,地方科技和經濟的發展需要雄厚的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作為中北大學功能復合材料方向學術帶頭人、中北大學石墨烯基納米功能復合材料創新團隊負責人、山西省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山西省稀土永磁輻射環及其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石墨烯基新能源復合材料山西省高等學校實驗室主任,他在積極開展科技研究的同時,不忘培養人才,為年輕人提供開展研究的機會和良好的條件,培養出了一大批本領域的年輕人才,并將這些人才留在山西,為山西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力軍。
孫友誼說,現在距離實現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時間顯得無比珍貴,但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的心中充滿了信心,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埋頭苦干,不懼困難,這一偉大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