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淺析了葫蘆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介紹了葫蘆工藝品的歷史淵源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詳細闡述了傳統葫蘆工藝品的種類與制作工藝,包括各種獨特的工藝方法和精湛的制作技藝。探討了現代葫蘆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分析了當前葫蘆工藝品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提出了相應的創新與發展策略,以期為葫蘆工藝品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 鍵 詞]葫蘆工藝品;制作工藝;現代傳承;創新發展;藝術魅力
[中圖分類號]TS9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2-0073-03
文獻著錄格式:陳勝.淺析葫蘆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J].天工,2024(32):73-75.
葫蘆,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植物,在歷史上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古時候,葫蘆多被稱為瓠,也有壺盧、蒲盧、匏、壺等多種稱謂,屬于葫蘆科,為一年生攀緣草本植物。其栽培歷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距今已有約7000年的悠久歷史。明代著名藥學大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依據果實形態的差異,將葫蘆細分為蒲蘆、瓠、匏、壺、懸壺五類,展現了葫蘆在自然形態上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葫蘆的果實形態各異,有的長如冬瓜,有的扁似荸薺;有的胖碩,有的窈窕;還有的圓潤如珠、光滑似綢。盡管形態千差萬別,但葫蘆的外觀均呈現出中心對稱的不同回轉體特征,這種獨特的造型賦予了葫蘆極高的觀賞性。特別是蒲蘆,其果實中間細,連接著上小下大兩個球體,小球與大球的直徑比以及腰部直徑比均接近黃金分割比例,這種造型既穩定又富有變化,流動中透露出和諧之美,仿佛具有音樂般的節奏感,令人賞心悅目,深刻契合了人類的審美心理,是回轉體造型中的佼佼者。此外,葫蘆木質堅硬,去皮曬干后表面光滑,紋理細膩,色澤呈淡黃色,散發出清新自然的氣息,給人以古樸、凝重的審美感受。隨著時間的推移,老熟的葫蘆色澤逐漸由黃轉紅,再由紅變紫,最終達到紫潤光潔、色如蒸栗的境界,古色古香,更增添一份韻味。因此,葫蘆不僅為人類提供了食用、藥用和器用的多重價值,還作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觀賞品,歷經千年而不衰。
葫蘆作為一種集實用性、觀賞性和文化性于一體的植物,其獨特的形態美學、豐富的歷史內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都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本文旨在通過系統分析葫蘆的形態特征、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進一步揭示葫蘆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葫蘆工藝品的歷史淵源
葫蘆作為一種天然玩賞品,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為葫蘆注入審美內涵,將其制作成工藝品的傳統同樣源遠流長。考古資料顯示,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以模范制作的葫蘆工藝品,這是葫蘆工藝品制作的萌芽時期。
到了明末,徐九公在葫蘆工藝品制作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他創作了比較成熟的范制工藝和作品,使得葫蘆工藝品在技藝上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明代謝肇淛的《五雜俎》中就有記載,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方形葫蘆以及突起形成詩句的葫蘆,這展現了當時葫蘆工藝品制作的多樣性和創新性。清代熊伯龍的《無何集》也對此有所提及,認為這些葫蘆工藝品是在葫蘆生長時通過板夾等方法形成的,并不足為奇。
葫蘆工藝品在清初至民國初期達到了鼎盛。這一時期的葫蘆工藝品不僅品種豐富,而且工藝繁復、精美,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其中,宮廷制匏工藝最具代表性??滴趸实蹖J工藝品制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他在瀛臺的豐澤園內種植葫蘆,并派遣專人管理。在宮廷的督造下,生產出許多典雅的模制葫蘆器。這些葫蘆器已經完全突破了葫蘆自然形態的限制,幾乎可以把葫蘆范制成各種小件的器物,其制作工藝精巧,品種繁多,式樣新奇,紋飾豐富,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葫蘆工藝品更是深受乾隆的喜愛。他認為葫蘆工藝品勝過金玉,并在御制詩中多次以葫蘆為題材進行創作。這一時期的范制葫蘆器造型千變萬化,僅從現存實物來看,就有杯、盤、碗、盒、筆筒、瓶、蓋罐、壽桃、如意、尊、爐、扁壺、硯盒、鐘樓、香盒、鼻煙壺及蟲具等,多達二三十種。每個品種在造型和大小上又有很大的差別,展現了當時葫蘆工藝品制作的精湛技藝和藝人豐富的想象力。
然而,清代中期后,宮廷范制葫蘆器逐漸衰落。嘉慶、道光時期的宮廷范匏制作已遠不及康乾時期興盛。同治、光緒款者更是零零星星,難得一見。不過,在這一時期,勒扎、火畫、押花、刀刻等工藝相繼出現,為葫蘆工藝品制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這些工藝都是以天然束腰葫蘆為材質,姿態橫生,境界各異,使得葫蘆工藝品在造型和紋飾上更加豐富多彩。
民國之后至改革開放之前,葫蘆工藝品經歷了斷層期。只有蘭州刻葫蘆藝術代有傳人,得以延續。直至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葫蘆工藝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北京、天津、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均有人制作葫蘆工藝品,有些藝人制作出了一些精品葫蘆。但從整體上看,這一時期的葫蘆工藝品無論品種還是質量都不及前人。
近十幾年來,在研究者和藝人的共同努力下,葫蘆工藝又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工藝水平在前人的基礎上也有了新的進步,某些傳統的制作工藝甚至已經超過了過去。同時,有一些新的工藝和品種出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與過去不同的是,葫蘆器再也不局限于少數人的手中,而是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為普通百姓休閑玩賞、陶冶情操的藝術品。
二、傳統葫蘆工藝品的種類與制作工藝
葫蘆工藝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豐富的藝術形態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根據王世襄先生在《中國葫蘆》一書中的詳細論述,我們可以將中國傳統葫蘆工藝品分為七大類,并深入了解其制作工藝。
(一)天然葫蘆
天然葫蘆工藝品以原生形態或經過簡單裁截而成,不施加任何雕飾,保留了葫蘆最本質的美。這類葫蘆以形態端正、勻稱或奇妙,表面光潔潤滑,色澤優雅靜穆而著稱。其質、色之美是自然賦予的,因此被視為葫蘆工藝品中的極品。在制作工藝方面,天然葫蘆的制作主要依賴于自然生長和精選,無須人為加工,僅挑選形態、質色俱佳的葫蘆進行展示。
(二)勒扎葫蘆
勒扎葫蘆是在葫蘆成長過程中,通過人為干預改變其形態而制成的。最簡單的勒扎葫蘆是用兩片木板勒夾使葫蘆成扁形,而更復雜的則通過繩結網兜套在幼嫩的果實上,長成后勒出下陷直痕,形成獨特的造型。在制作工藝方面,勒扎葫蘆的制作需要精確控制勒扎的力度和時間,以確保葫蘆在成長過程中形成預期的形態。
(三)范制葫蘆
范制葫蘆又稱模子葫蘆、范匏,是通過將幼小的葫蘆納入刻有陰文的范模中,隨著葫蘆的長大逐漸填實范??臻g而制成的。范制葫蘆有夾范、素范和花范之分,其中花范葫蘆制成的作品最多,也最精美。在制作工藝方面,范制葫蘆的制作需要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嚴格的制作流程,以確保葫蘆在范模中按照預期的形狀和圖案生長。
(四)火畫葫蘆
火畫葫蘆又名燙花葫蘆,是一種通過火針和香在葫蘆上燙出各種花紋圖案的工藝。這種工藝使得葫蘆的藝術價值和美感層次得到極大提升。在制作工藝方面,火畫葫蘆的制作需要熟練掌握火針的使用技巧,以及根據葫蘆的形狀和材質調整燙花的力度和速度。
(五)押花葫蘆
押花葫蘆是用質地堅硬而鈍潤的物質,如瑪瑙、象牙、牛角等磨成鈍刀,在葫蘆表面進行擠、砑、押、按等操作,形成不同的凹痕圖案。這種方法不損傷葫蘆的表面,圖案效果與范制葫蘆類似。在制作工藝方面,押花葫蘆的制作需要精細的雕刻技藝和對葫蘆表面肌理的深刻理解,以確保在不損傷葫蘆的前提下形成美麗的圖案。
(六)針刻葫蘆
針刻葫蘆是用針尖在葫蘆表面進行刻畫,表現各種圖案效果。這種工藝主要流行于甘肅蘭州,采用當地盛產的扁圓形葫蘆或丫腰葫蘆。針刻的精品屬于微雕一類,需要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細節。在制作工藝方面,針刻葫蘆的制作需要極高的耐心和精細的技藝,以確保在葫蘆表面刻畫出清晰、細膩的圖案。
(七)刀刻葫蘆
刀刻葫蘆是用利刃在葫蘆表面刻制花紋或透雕圖案。這種工藝在山東聊城最為常見,刀刻線條流暢快利,有淺刻陰文花紋和鏤刻透雕圖案等多種形式。在制作工藝方面,刀刻葫蘆的制作需要熟練掌握刀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根據葫蘆的形狀和材質調整刻制的力度和深度。
三、現代葫蘆工藝品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工藝品市場日趨成熟,葫蘆工藝品作為其中的一員,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近年來,葫蘆工藝品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呈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形態。
(一)傳統工藝的恢復與提升
范制、勒扎、火畫、押花等傳統葫蘆工藝,在經過多年的沉寂后,逐漸得到了恢復性發展。范制葫蘆工藝是通過精確控制葫蘆在范模中的生長,形成獨特的形態和圖案,現在北京、天津、廊坊、德州、濟南等地均有人掌握此工藝,且精品頻出。然而,范制葫蘆工藝仍需改進,如提高花紋圖案的藝術性,增加文玩陳設及實用功能器物的制作,以及提高成品率等。
目前,勒扎葫蘆工藝的傳承人較少,且技藝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綰結葫蘆的制作,仍需更多試驗才能成功。
火畫和押花工藝也在北京、天津等地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甬嫻に囃ㄟ^電烙鐵在葫蘆上作畫,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然而,現代火畫工藝匠人仍需提高藝術修養和繪畫水平,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藝術精品?,F代押花工藝匠人在臨摹前人作品的基礎上,也需加強自身的構圖能力。
(二)燙畫與雕刻工藝的創新發展
近年來,在繼承前人火畫、針刻、刀刻工藝的基礎上,葫蘆工藝品從業人員不斷改進技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燙畫和雕刻工藝。現代燙畫藝人改用電烙鐵作畫,更為簡便,且發明了多種新技法,如熏燙、潑染、刮白等,使燙畫葫蘆的工藝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雕刻工藝則在針畫、刀刻的基礎上,又發展出葫蘆雕這一特殊工藝。它將范制、雕刻、火繪、彩繪工藝融為一體,成為一門綜合的葫蘆器工藝。傳統的針畫、刀刻葫蘆工藝也有發展,出現了各種鏤空葫蘆和彩畫葫蘆。
(三)其他工藝的興起與融合
隨著工藝品制作手段的增多,葫蘆藝人借鑒了漆器、竹藝、木刻等的制作方法和現代繪畫技法,在葫蘆器上運用多種加工工藝。彩繪、貼花、鑲嵌、編織等工藝形式紛紛涌現,使葫蘆工藝品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這些新工藝的興起,不僅豐富了葫蘆工藝品的種類和形式,也為葫蘆工藝品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對葫蘆工藝品發展的建議
回顧葫蘆工藝品的發展歷程,自明清以來,它經歷了由盛轉衰、再由衰復盛的曲折道路。如今,葫蘆工藝品在品種與數量上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新興工藝方法與藝術佳作層出不窮,但整體工藝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葫蘆工藝品不僅是傳統工藝品中的一朵奇葩,更在現代工藝品中嶄露頭角,成為不可忽視的新秀。
面對葫蘆工藝品的發展現狀,我們深知調動從業人員潛力與創造性、在繼承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提高工藝水平的重要性。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必須不斷提升葫蘆工藝品從業人員的藝術修養與繪畫水平,這是提高現有工藝水平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通過市場的篩選作用,優勝劣汰,逐步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作品,引領葫蘆工藝品走精品化道路,不斷創作出超越前人的藝術佳作。
第二,我們應系統研究與試制,搶救與挖掘范制、勒扎、押花等傳統工藝,并融合現代種植、加工技術及其他工藝美術門類、裝飾工程等行業的新技術,以提升傳統工藝的技術含量與水平。同時,將多種裝飾方法巧妙結合,如范制與燙畫、范制與押花、燙畫與雕刻等,以求創新,促進精品的誕生。
第三,我們還需深入挖掘與研究中國的葫蘆文化,通過設立葫蘆協會、舉辦葫蘆文化節、召開產品展銷會等活動,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界人士與民眾對葫蘆文化及葫蘆工藝品的認知與喜愛,從而推動葫蘆工藝品事業的蓬勃發展。
第四,加大投資力度,吸納社會資金,促進葫蘆工藝品加工業的產業化進程。目前,雖然葫蘆工藝品企業眾多,但形成規模的卻寥寥無幾。因此,我們應通過葫蘆加工業的產業化整合行業優勢,充分發揮優秀人才的作用,加大科研力度,以提升整體工藝水平。同時,通過市場競爭激發產業的創新能力,從而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葫蘆工藝品,為我國豐富多彩的工藝品殿堂再添濃墨重彩。
參考文獻:
[1]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20.
[2]徐杰舜.中國葫蘆文化的人類學解讀[J].民族藝術,1997(1):33-43.
[3]王世襄.中國葫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4]袁珂.古神話選釋[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
[5]扈慶學,李波.古典詩歌中的葫蘆意象與中國人文精神[J].山東社會科學,2020(8):104-109.
[6]李湘.《詩經》與中國葫蘆文化:論匏瓠應用系列[J].中州學刊,1995(5):86-92.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