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了1938年至1941年間,《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之間的緊密聯系與相互影響。這一時期,黑白木刻版畫成為《新華日報》的重要配圖元素,激勵了全民族的抗戰斗志。四川逐漸成為大后方文化藝術中心,版畫家創作了大量反映抗戰主題和民眾生活的木刻作品。兩者之間的互動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新華日報》為四川版畫提供展示平臺、版畫家參與報紙美術編輯工作以及兩地版畫家的交流與合作等?!缎氯A日報》副刊也推動了四川版畫的發展。《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共同為抗戰宣傳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 鍵 詞]《新華日報》;四川版畫;新興木刻運動;木刻陣線;黑白木刻
[中圖分類號]J2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3-0075-03
文獻著錄格式:林涌.1938年至1941年的《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J].天工,2024(33):75-77.
四川版畫可以追溯至魯迅先生在上海倡導發起的新興木刻運動。隨著抗戰的爆發,大量藝術家和文化工作者西遷重慶,四川逐漸成為版畫藝術的重要創作基地。這一時期,四川版畫藝術家結合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創作了大量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現實的版畫作品,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四川版畫藝術風格。“1938年至1941年的《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這一選題旨在深入探討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在1938年至1941年間,《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之間的緊密關系。這一時段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新聞傳媒與藝術創作在動員民眾、宣傳抗戰思想、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選題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對理解中國現代新聞傳播史和藝術發展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一、歷史背景
1938年至1941年是抗日戰爭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新華日報》承擔著重要的戰時宣傳和輿論引導任務,與此同時,其作為戰時版畫藝術的重要發表平臺與載體,強勢推動了中國現代版畫藝術的發展,四川版畫正是在此階段形成了清晰的“輪廓”。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在創刊當天,《新華日報》便報道了“抗敵木刻畫”的相關內容——1938年1月8日至10日,全國抗敵木刻畫展覽會舉辦,《新華日報》以《“抗敵木刻畫展覽會”參觀記》為題,報道了此次展覽的盛況。
該版塊中刊登了《略論中國的木刻》《中國必須有自己木刻》《〈木刻畫展〉記》等文章。艾青在《略論中國的木刻》中寫道:“中國的木刻,從開始嘗試到現在,所經歷的時間雖短,但它卻始終是中國人民忠實的代言人。屬于它的作家們,有的是真理的探求者,有的直接就獻身于革命,他們的堅毅與果敢,永遠使人系念?!?/p>
由于當時印刷條件的限制和攝影器材的匱乏,黑白木刻版畫成了《新華日報》版面配圖、插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新華日報》創刊起,便有大量版畫藝術家為其供稿,并為后世留下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木刻版畫佳作??梢姟缎氯A日報》自創刊之初,就與版畫藝術產生了強烈的聯結。
同年10月,在遷往重慶的過程中,《新華日報》的工作人員進行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他們找到了合適的辦報地點,為報紙的繼續出版提供了保障。同時,還修建了防空洞,并將印刷機搬入其中,以確保報紙能按時出版。1938年10月24日,《新華日報》出完在武漢的最后一期。10月25日,《新華日報》出版了在重慶的第1期報紙——第287號報紙。
當時,重慶成了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這一背景下,文化藝術活動也隨之向重慶聚集,為新興木刻版畫團體與藝術家的轉移提供了歷史契機?!缎氯A日報》移駐重慶,無疑為新興木刻版畫團體與藝術家的轉移提供了重要的宣傳陣地和展示窗口,同時也為四川版畫提供了萌芽的養分。《新華日報》等報刊成為版畫藝術的重要傳播平臺。這些報刊不僅刊登了大量版畫作品,還積極組織版畫展覽和交流活動,為版畫藝術家提供了展示才華和互相學習的機會。
二、報紙與版畫藝術的互動關系
《新華日報》在這一時期設立了專門的版畫版面或副刊,如“木刻陣線”等,為版畫作品提供了專門的展示空間。這些版面不僅刊登了大量反映抗戰生活的版畫作品,還介紹了版畫藝術的知識和技巧,推動了版畫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報業與版畫藝術的聯系可具體到報紙與版畫作品的關系,而報紙與版畫作品相互依托、相輔相成,可以說是版畫藝術家與報社之間緊密合作的一種結果。
報社與版畫藝術家的合作形式通常有三種:直接供稿、專欄策劃、聯合展覽。在這三種活動中,藝術家并不單一地扮演版畫制作者的角色。他們參與直接供稿,提供富有深意的作品;在專欄策劃中,他們貢獻創意,發表評論,豐富內容;聯合展覽時,他們策劃布展,講解作品,促進藝術交流。版畫藝術家通過這些活動,在文化傳播與藝術推廣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古元、李樺、彥涵等都與《新華日報》有著緊密的合作。
劉峴在1938年赴延安在魯藝教授木刻,后于1945年被派往重慶《新華日報》工作。盡管他正式加入《新華日報》的時間是1945年,但考慮到版畫家在抗戰時期的流動性和影響力,可以認為劉峴是這一時期與《新華日報》有深厚淵源的版畫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鞏固團結 抗戰到底》《打到鴨綠江邊,收復一切失地》《延安之夜》《延安新市場》等。
無獨有偶。1939年秋,陳煙橋加入新華日報社,擔任美術組主任。在其任職期間,創作了大量版畫作品。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后,陳煙橋連夜刻制了周恩來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將其印在第二天的《新華日報》上。這一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成為陳煙橋在《新華日報》任職期間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自1939年1月起,彥涵就職于《新華日報》(華北版)。他的代表作品有《民兵的故事》《李大成》《劉二堂》等。他的主要任務是為報紙刻刊頭和插圖。這些插圖大多報道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八路軍對日軍作戰的戰況、英雄人物事跡以及領袖像等。
當《新華日報》等報紙通過與版畫藝術家的合作得到優質圖像稿件的同時,版畫藝術家也可以通過報紙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三、創新與傳播
《新華日報》通過廣泛的發行網絡和強大的傳播力,將版畫作品傳播到了全國各地。這些作品不僅激發了民眾的愛國情感和抗戰斗志,還提高和激發了民眾對版畫藝術的認識和興趣。1938年至1941年,《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并在相互交融中展現出獨特的創新之處。這一時期,文化藝術成了激勵民族斗志、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
《新華日報》不僅傳播黨的政策和主張,更在新聞報道和輿論引導方面進行了大膽創新?!缎氯A日報》的副刊也煥發出新的生機。報社邀請了眾多文藝界人士撰寫文章,不僅豐富了報紙的內容,也提升了報紙的文化品位。特別是版畫作品,作為新興的藝術形式,在副刊中占據了重要地位。通過刊登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四川版畫作品,《新華日報》不僅展示了四川版畫的藝術成就,也推動了版畫藝術的普及和發展。
與此同時,四川版畫家也緊跟時代步伐,以抗戰為主題創作了大量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作品。版畫家將筆觸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中去,通過描繪抗戰前線的英勇斗爭、后方生產的緊張忙碌以及普通民眾的苦難生活,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也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為抗戰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上,四川版畫也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版畫家借鑒了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同時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版畫作品。他們運用黑白對比、粗獷刀法等技巧,使作品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此外,他們還嘗試將木刻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如與漫畫、水墨畫等,拓寬了版畫的表現領域和審美空間。
這一時期,《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還實現了跨界合作。版畫與文學緊密聯動。版畫藝術家經常選取反映抗戰現實的文學作品作為創作題材,如魯迅等文學家的作品就深受版畫藝術家的喜愛。他們通過刻刀和筆墨,將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轉化為圖像,使觀眾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文學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版畫家古元根據魯迅小說《祝?!穭撟鞯耐娈嫞鷦诱宫F了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這種結合增強了抗戰宣傳的藝術感染力,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共同為抗戰勝利貢獻力量。報社積極邀請四川版畫家為其創作插圖和封面作品,不僅提升了報紙的藝術品位,也為版畫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展示平臺。同時,版畫家也通過《新華日報》這一重要媒介,將他們的作品和理念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從而實現了藝術與新聞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四、影響與發展
四川版畫藝術在抗戰時期堅持現實主義創作傳統,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同時,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斷創新,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結合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創造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版畫作品。例如,古元的《選民登記》《結婚登記》(見圖1)等系列作品,通過細膩的刻畫和生動的場景,展現了邊區農民在抗戰時期的日常生活和民主改革的成果。《選民登記》描繪了農民積極參與民主選舉的場景。《結婚登記》則反映了抗戰時期婚姻制度的變革和民眾對新生活的向往。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也為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戰爭年代,紙張作為紙媒的基本原材料,其供應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然而,正是群眾對紙媒的迫切需求,推動了造紙業在艱難條件下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延安時期對馬蘭草造紙技術的創新,還是各地用土紙替代洋紙的探索,都彰顯了人民群眾在戰爭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
因此,從戰爭時期群眾對紙媒需求的角度來看,《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不僅滿足了人們獲取信息、了解形勢的基本需求,更在精神層面給予了人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它們共同成為抗戰時期文化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另外,版畫家通過創作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作品,將藝術性與宣傳性有機結合起來,使得版畫藝術在抗戰宣傳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作品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和社會意義。此時便鮮明地體現了1938年至1941年《新華日報》對四川版畫產生的重要影響。1938年至1941年,《新華日報》通過開辟“木刻陣線”專版、發表大量木刻版畫作品等方式,對四川版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四川版畫也在這一時期展現出現實主義創作傳統、黑白木刻為主流、主題鮮明等發展特點,為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結束語
不難發現,《新華日報》與四川版畫在抗日戰爭時期形成了緊密的互動關系,共同為抗戰宣傳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戰爭時期,群眾對紙媒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不僅因為紙媒是信息傳遞的重要渠道,更因為它是凝聚民心、激發斗志的關鍵工具。特別是在1938年至1941年期間,《新華日報》作為紙媒的代表,深刻反映了這一時期群眾對紙媒的迫切需求與深切依賴。這一時期的《新華日報》不僅是黨的喉舌,也是四川版畫藝術的重要展示窗口,通過刊登大量的版畫作品,有效地傳播了抗戰思想,激發了民眾的愛國熱情。同時,四川版畫在《新華日報》的推動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不僅在藝術風格上更加成熟多樣,也在社會影響上達到了新的高度。版畫藝術家通過刻刀和筆墨,將抗戰的艱辛、民眾的苦難與希望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為抗戰勝利貢獻了獨特的藝術力量。
參考文獻:
[1]梁云.抗戰時期《新華日報》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探究[J].西部學刊,2018(4):66-69.
[2]曾敏.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版畫藝術的發展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學,2023.
[3]趙劍波.《新華日報》十種版本形態辨析[J].新聞戰線,2019(7):119-123.
[4]顧生蓉.抗戰時期《新華日報》的版畫、漫畫宣傳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5]聶宏偉.延安時期的漫畫家及漫畫創作[J].大眾文藝,2017(22):112-113.
[6]陳雅露.抗戰時期《新華日報》戰爭動員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