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中,主人公瑪麗安就屬于特別感性的人,她對約翰·韋勒比一見鐘情,認為愛情應該如同閃電般迅猛且熾熱,但韋勒比是一個復雜且多面的人,雖然長得英俊,但性格多變,這一刻他是真誠的,下一秒可能就變得非常虛偽。
瑪麗安的姐姐埃莉諾認為生活需要理智,比如說結婚,肯定要考慮對方的品德,也要考慮生活中物質的保障性,等等。姐姐代表了那個時代更為理智的女性形象,中規中矩,也很現實,與瑪麗安截然不同。故事中,瑪麗安為自己的感性沖動付出了代價,導致她的情感受挫,當韋勒比為了財富而移情別戀時,瑪麗安備受打擊。
不過感性也有好處,它使人隨時保持一種鮮活的狀態。在經歷挫折之后,瑪麗安的感性使她很快調整過來,她又活潑起來,也變得更有魅力。感性的激情有時能夠沖破世俗的束縛,實現一種超越,理智的情感則能使人獲得一種長久性和連續性。
在人類生活中,尤其是女性,不必將感性視為一種煩惱或缺陷,人的自我壓力有時就源于自認為在感性和理性之中只能擇其一而處之,其實并非如此。人一輩子就是要感情充沛,把生命從里到外活通透。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用理智理解并解決。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實際上也就是這個意思,理智不能解釋所有,相反有時是情感引領著人走向問題的真正答案。世界并不完美,有時候看似合理的事物,實際上是非常不合理的,有時候過度的理智會使人在無形中被社會同化,被他人改變,在無意識中將自己活潑的生命與新鮮的念頭,限定在標準化的格式里。
另外,理性的能力可以讓我們把握事物的真實價值,有些事物看似誘人,實際上它可能是瞬間的幻象,所以人需要智慧來判斷,理性從某種意義上需要智慧來支撐。
在《理智與情感》中,有位上校一直愛著瑪麗安,盡管最初瑪麗安認為他不夠英俊,而且有點老,但在危難時刻,正是這位上校給了她真摯的呵護。上校對她一往情深,雖然上校不是貴族,但他有貴族的氣質,他知道瑪麗安愛上的韋勒比人品不佳,但他不想點明,讓瑪麗安誤認為自己是為了私欲,所以他一直很克制自己的感情。后來在瑪麗安經歷了感情的打擊后,他向瑪麗安表明心意,瑪麗安此時才真正認識到此前的自己被直覺化、激情化的想法遮蔽了雙眼。

感性實際上是我們的生命本性,是那些我們難以割舍的本能情感。一個保持真性情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經歷很多痛苦與挫折,甚至是幻滅性的打擊。縱觀歷史,社會中一直存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這樣的兩極對立。而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是多方面都要體驗的。
對年輕人來說,在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明確自己的感性基礎是什么至關重要,我們應當多思、多想、多閱讀、多游歷、多去體會,豐富我們的人生。每個人的激情瞬間源自本能,但釋放出來的情緒確實是各不相同的。
在美國小說《革命之路》中,主人公弗蘭克其實是一個很沒有內涵的人,但是愛波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他與眾不同,弗蘭克身上的不確定性吸引了愛波。弗蘭克用很抒情的語言來回答愛波的問題,愛波認為他浪漫至極,他言辭間的表達也富有詩意。但這一切最終被證明是一場幻覺,愛波最后在悲慘中去世。
生活中是講究直覺的,但直覺的質量因人而異,一個人的人生閱歷、人生積累、對世事的洞察能力,能為其瞬間的直覺帶來加持,這個特別重要。其實理性和感性是互補的,沒有感性的理性是空洞的,沒有感性積累的理性是貧瘠的、冰冷的。理性思維并非萬能,如果理性脫離了感性的滋養,它可能會變得冷漠和機械,缺乏對人性的關懷和對社會現象的深刻理解。
歷史上,很多革命家用烏托邦理想(即所謂“理性推導”)來統攝一切,釀成了很多悲劇。柬埔寨波爾布特政權下的屠殺場和集中營,就是對此的殘酷諷刺,正是因為這種極端理性主義忽視了人的情感和道德,從而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