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我軍歷來重視文化的力量,重視文化在知、情、意、信、行等多方面的機理作用,并用以啟迪覺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在黨的科學理論指引下,波瀾壯闊的強軍實踐孕育形成具有我軍特色、彰顯時代精神、支撐打贏制勝的強軍文化。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政治整訓具有現實和長遠意義,必須把握文化涵育新風正氣的內在機理,發揮好強軍文化助推政治整訓作用,在正風塑形、鞏固純潔光榮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一、以文潤心,夯實涵育新風正氣的思想根基
澆樹要澆根、育人先育心,正風氣必先正思想。潤心,指的是啟發對鞏固純潔光榮的理解認知。文以載道,對風氣建設中一些根本問題的理解需要從強軍文化所蘊含的理論思想中汲取養分。一是進行理論灌輸形成認知。強軍文化的內核凝練了先進思想體系的精髓,并在實踐中不斷整合、更新、碰撞,具有科學性、人民性、發展性、實踐性等特征,能夠形成話語理性、提供理論支撐。必須把解決理性認知作為涵育新風正氣的治本之策,端正官兵對風氣建設的基本認知。二是傳承理論精華啟發自覺。強軍文化的思想精華,在指導實踐過程中成功實現了“兩個結合”,并豐富發展成為科學的理論體系。通過傳承強軍文化的理論精華,引導官兵理解涵育新風正氣的科學性、合理性,認識其重要性、緊迫性,解決官兵信心不足、與己無關、等待觀望等思想問題,強化共建風清氣正軍營的思想自覺。三是發揮具象優勢增進理解。風氣建設的理論指導是豐富而深刻的,往往具有高度抽象性。而強軍文化具有具象化、通俗化、體驗化理論的獨特優勢,有助于提高廣大官兵對其理解度。比如,我軍探索實踐的尊干愛兵、兵兵友愛活動和“五同”“雙四一”“三互”等優良傳統,形成了一種內部關系文化。在其浸潤下,構建起團結友愛和諧純潔的內部關系,人民軍隊無產階級屬性得到更加具體、通俗的體現,官兵在理論具象化中找到增進理解、對接行動的各種“鑰匙”。
二、以文共情,固化涵育新風正氣的高度共識
文化是情感的載體和表達。共情,指的是形成鞏固純潔光榮的情感共鳴。情通則理達、理達則情固,“動之以情”與“曉之以理”同向發力,才能達到涵育新風正氣的最佳效果。一是激發好感。正向的情緒或積極態度,會產生強烈的認同;反之,則偏向負面消極。強軍文化可以通過生動“言說”,以及傳播反映我軍純潔光榮的“內涵”“故事”“人物”“思想”,激發情感,增強情感認同。比如,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創作的歌曲《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等大量文化佳作,都從不同角度激發了廣大官兵正向情感。二是引發共鳴。文化傳播中“事件+人物+場景+故事+精神”是實現共情的重要因素。這些要素能喚醒情感能量,使官兵涌現出興奮和愉悅感覺,進而與文化形成一個高度契合的共情。比如,在新式整軍中許多部隊是用群眾訴苦或演《血淚仇》《白毛女》等戲劇來引起群眾自發訴苦的。涵養新風正氣,同樣需要從強軍文化中選取真正契合官兵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內容,形成共情,助推以理服人。三是遷移固化。情感遷移固化是指通過文化建立積極情感體驗,引導官兵深刻體會文化與這些要求的相似性、相融性、相關性和固有本質聯系,形成“似曾相識”的心理感受,實現情感遷移、固化認知的目的。比如,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的播放引起巨大反響,它引發人們對能不能頂住一切“香風”毒氣的吹打、堅守住戰斗的崗位,能不能永遠保持革命的警惕性、站穩立場,能不能像霓虹燈下的哨兵那樣堅持和發揚革命傳統等問題進行思考。這種熏陶,固化了我軍官兵對無產階級立場和艱苦樸素、一塵不染高貴革命品質的高度認同。
三、以文弘業,激發涵育新風正氣的不懈動力
風氣建設具有長期性、反復性、艱巨性,改作風正風氣,最擔心的是反彈,最需要的是堅持。弘業,指的是激發鞏固純潔光榮的持久動力。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文正風塑形需要不斷堅定意志、勵志以恒。當前,一些問題積弊仍樹倒根存,如官本位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圈子”文化等腐朽思想文化,不知不覺影響官兵,侵蝕純潔光榮基礎。文化作用發揮,既要滿足官兵多樣化文化需求,高度關注文化競爭問題,又要突出強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官兵對其產生自覺的需要,達到兩層境界,最終形成自我激勵的持久動力。一方面,達到“心之所發”境界,形成主動營造新風正氣的積極動機。另一方面,達到“心之所期”境界。即通過文化影響,形成長期正風肅紀的決心勇氣。這就要求繁榮發展強軍文化,充分利用文化的統攝性、向心性、內聚性特點,引導官兵持續打牢兩個“永遠在路上”的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定力,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決與流毒積弊斗爭,防反彈回潮、防隱形變異、防疲勞厭戰,為樹牢新風正氣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四、以文立信,堅定涵育新風正氣的價值認同
文化最重要或者說最深層次的作用是影響和改變人的價值觀。立信,指的是堅定鞏固純潔光榮的信仰信念。以文正風塑形,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種滋養引導價值觀認同的活動。其運行邏輯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價值觀傳遞。即通過官兵思想與文化相碰撞,使強軍文化內含的價值觀念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官兵。涵育新風正氣首先就要實現這一價值觀傳遞,使官兵自覺自愿地把“基層風氣好,部隊士氣就高,戰斗力就強”“風清弊絕才能實現強軍目標”“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等黨和軍隊建設的要求內化為自己所追求的價值目標。二是價值觀校正。青年官兵在不同階段,有時可能會形成不同的判定是非、對錯、榮辱的標準。通過軍味濃郁、正氣充盈的強軍文化持續熏陶,并引導其在實踐中不斷碰撞、校正價值觀,官兵才能堅定對無產階級軍隊性質、本色、作風的倫理認同,形成鞏固純潔光榮的政治自覺。三是價值觀凝聚。當群體大部分人形成趨同價值觀后,就會有文化磁場效應,凝聚形成高度統一的群體認同。風氣是指風尚、習氣,突出體現某個群體中的流行愛好或習慣,風氣建設以群體生態為重要指向。這就決定了風氣建設必須突出強軍文化的磁場效應,從而推動部隊凝魂聚氣、形成共識。
五、以文約行,匯聚涵育新風正氣的向心合力
正風塑形最終目的是規范官兵言行、樹好軍人樣子、形成良好生態。約行,指的是規范鞏固純潔光榮的行為習慣。我軍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強軍文化是部隊風氣生態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官兵行為產生本原性、全局性和深刻性影響。鞏固純潔光榮,既需重典治亂、猛藥去疴治標,也需文化涵養、正心修身治本,教育引導官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扶正祛邪、肅清積弊,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這一過程有四個主要環節:一是外化為嚴律。利用群體對強軍文化形態的趨同行為施壓,約束官兵糾正錯誤行為方式。二是內化為自覺。官兵認可并接受共同價值,自覺地遵規守紀,規范自己言談舉止。三是固化為素養。在強軍文化長期熏陶、深遠影響下,官兵把“心中有尺、行為有度”固化為深入骨髓的品德素養。四是凝化為共識。在固化道德素養的基礎上,形成革命大家庭意識,聚合為團結奮斗的整體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高度重視風氣建設,頒布了一系列法規文件,推出了《鐵紀強軍》等視頻教材,形成了無形的正風肅紀文化,引導官兵受警醒、明底線、知敬畏,使鐵的紀律轉化為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我軍政治生態根本好轉,新風正氣不斷上揚,團結奮斗力量不斷凝聚。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