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史天地·
抗日戰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倡議、建立和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極大程度上團結和整合了全國的抗戰力量,并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外部支持,為贏得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受戰爭進程、國內國際形勢和黨內認識變化等影響,統一戰線思想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九一八事變后的下層統一戰線、七七事變后基于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倡導構建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不同歷史階段前后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和清晰的邏輯演進脈絡,其中對戰爭性質和主要矛盾的認識是不同時期統一戰線內容的基本依據,也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思想演進的內在邏輯。而與國民黨當局和國內其他抗戰力量的互動,蘇聯與共產國際的影響,以及國際局勢變化等,都是影響統一戰線戰略和策略轉變的重要因素。
一、民族革命戰爭中的三對矛盾論
九一八事變后,我黨將戰爭性質定義為民族革命戰爭,認為國民黨軍閥及其政府早已成為中國民族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反對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就成為順利發展民族革命戰爭,實行對日本帝國主義宣戰的必要前提”。以民族革命戰爭為行動依據,將日本侵華與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企圖消滅蘇聯、帝國主義和國民黨企圖消滅中國革命,以及帝國主義對華爭奪相聯系,提出了三對矛盾論:帝國主義國家同蘇聯的矛盾,帝國主義、國民黨軍閥與中國革命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間爭奪在華利益的矛盾。黨內認為日本利用帝國主義國家反對蘇聯和無暇東顧的機會侵占中國東北地區,并將日本侵華與20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危機相聯系,認為“他們這種沖突和危機必然引導他們到第二次公開的廝殺,尤其是太平洋日美沖突的風云甚囂塵上,中國便是他們這種沖突火并不能放過的戰場”。
對這一事件和整個時局的認識,在這一時期黨的文件中多有表述。究其原因,固然有黨內早期受蘇聯和共產國際影響的因素,但能夠將反對日本侵略與打倒國民黨、打倒一切帝國主義,反對國民黨進攻蘇區與紅軍、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以及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相聯系,也顯示出開闊的國際視野。基于民族革命戰爭的性質和三對矛盾錯綜交織的分析判斷,我黨提出反蔣抗日、建立下層統一戰線的主張。九一八事變爆發兩天后,中共中央即將組織東北地區抗戰列為黨的緊急任務:“在滿洲,黨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滿各地,中東路、古長路沿線的農民群眾中與動搖不滿的東北軍閥軍隊中去發動反日斗爭,游擊戰爭與兵變,同時這一反帝斗爭,必須同揭破國民黨的反帝欺騙與反對國民黨密切的聯系起來”。
二、民族解放戰爭中的兩對矛盾論
隨著日本侵華的變本加厲,民族危機日趨嚴重,長征過程中黨內即開始重新審視和看待抗日戰爭的性質,逐步認識到重大民族危機面前民族矛盾正在上升為主要矛盾,戰爭的性質也由民族革命戰爭轉向民族解放戰爭。基于對戰爭性質的認識轉變,我黨提出了兩對矛盾論,即中日兩國間的民族矛盾與國共兩黨間的階級矛盾,其中因日本侵華導致的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1935年《八一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黨的政策與策略發生了大的變化,即開始糾正“左”傾關門主義,號召聯合抗日,提出“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紅軍的行動,只要任何部隊實行對日抗戰,不管過去和現在他們與紅軍之間有任何舊仇宿怨,不管他們與紅軍之間在對內問題上有任何分歧,紅軍不僅立刻對之停止敵對行為,而且愿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并號召成立全國的統一國防政府和統一的抗日聯軍。受此影響,黨的統一戰線政策由之前的反蔣抗日向逼蔣抗日和聯蔣抗日轉變,這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前提。
1936年5月5日,毛澤東、朱德聯名對外發布《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提出國難當前,為履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愿意在一個月內與所有一切進攻抗日紅軍的武裝隊伍實行停戰議和,以達到一致抗日的目的”。9月1日,中共中央在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中明確,“當前中國的主要敵人,是日帝,所以把日帝與蔣介石同等看待是錯誤的,‘抗日反蔣’的口號,也是不適當的”,“在日帝繼續進攻,全國革命運動繼續發展的條件之下蔣軍全部或其大部有參加抗日的可能。我們的總方針,應當是逼蔣抗日”。隨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以及七七事變的爆發,最終促使國共兩黨在政治上達成和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得以確立,一切服從抗日利益成為我黨的一項基本原則。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黨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擴大的第六次全體會議上強調:“階級斗爭的利益必須服從于抗日戰爭的利益,而不能違反抗日戰爭的利益。”
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對矛盾論
1938年2月11日,延安召開反侵略大會,毛澤東發表演講,充分闡釋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思想,指出“現在全世界的侵略者結成一種侵略陣線,破壞世界的和平,反侵略者則團結世界上大多數人民保衛世界的和平,反對侵略戰爭”。毛澤東提出世界形成了三個反侵略的統一戰線,“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還有一個是日本的統一戰線,在日本有廣大人民群眾不贊成他們政府侵略中國,正在組織反侵略的統一戰線。這三個統一戰線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一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同月,美國合眾社記者王公達到延安采訪毛澤東,談話中毛澤東表示,“美國民主黨的贊助國際和平,羅斯福總統的譴責法西斯,霍華德系報紙的同情中國抗日,尤其是美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中國抗日斗爭的聲援,這些都是我們所歡迎與感謝的。不過希望美國能更進一步,出面聯合其他國家給暴日以實際的制裁。現在是中美兩國及其他一切反對侵略威脅的國家更進一步聯合對敵的時候了”。
1939年1月,毛澤東在《論持久戰》英譯本序言中,對英美兩國的孤立觀點進行了批評,指出援助中國就是援助英美等國自己,“我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利益,也為了世界利益。中國在困難之中進行戰爭,但世界各大國間的戰爭火焰已日益迫近,任何國家欲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毛澤東更加確認在法西斯國家侵略面前,全世界已經發展成為法西斯侵略國和反法西斯侵略國兩大力量之間的對抗,戰爭的性質更是表現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國際戰略層面表現為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與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國之間的矛盾。對戰爭性質和矛盾發展變化的認識,使我黨能夠抓住主要矛盾,爭取團結最廣泛的力量進行反侵略戰爭,這也是抗日戰爭能夠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因素。
【作者單位:空軍軍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