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熱蠟畫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繪畫技法,自公元前4世紀被希臘人發明使用,迄今已經有兩千多年歷史。創作于公元一至四世紀的法尤姆肖像是現存最早的熱蠟畫,是研究熱蠟畫材料與技法的優秀范本。本文將總結作者制作熱蠟畫顏料、以熱蠟畫法臨摹法尤姆肖像的實踐過程和實踐經驗,對熱蠟畫的工具、材料、繪畫技法進行研究,關注熱蠟畫法的歷史進程,闡述熱蠟畫法18世紀以來的再發展。
關鍵詞:熱蠟畫;法尤姆肖像;材料與技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J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03
熱蠟畫法的英文名稱“Encaustic”,源于希臘語“Enkaustikos”,意思是燒熔。所謂熱蠟畫法,是使用熔融的熱蠟畫顏料,用加熱的畫刀和畫筆作畫的技法。由于熱蠟畫使用的顏料在常溫下為固態,在繪制過程中顏料與用具均需要加熱,這種畫法被稱為熱蠟畫法。
1887年發現于埃及法尤姆地區的木乃伊肖像是現存最早的蠟畫,這種木乃伊肖像是公元一至四世紀在埃及地區生活的人們繪制的一種木板肖像。這類肖像于肖像主人生前繪制,在肖像主人逝世后覆蓋于木乃伊面部,取代了木乃伊面具。它們在埃及各地都有發現,由于出土于法尤姆地區的數量占總出土量的絕大多數,因此被稱為法尤姆肖像。法尤姆肖像在公元一至二世紀時多使用熱蠟畫法繪制。在文章中,筆者將制作熱蠟畫顏料,使用熱蠟畫法臨摹法尤姆肖像,以此探究熱蠟畫的材料與技法。
一、熱蠟畫的工具與材料
(一)工具
1.加熱工具
對熱蠟畫創作來說,獲得溫度相對低的加熱裝置比獲得溫度很高的加熱裝置更困難,20世紀的畫家將導熱板安裝在電爐上方五厘米左右[1]以獲得合適的溫度,通常最適合熱蠟畫的操作溫度為90—120攝氏度,在溫度過高時,蠟會冒煙,釋放一些有害氣體。筆者選用的加熱裝置為家用的可調溫電磁爐,它易于得到且便于控制溫度;此外,還準備了電風筒和電烙鐵作為輔助工具。
2.繪畫工具
調色工具。古希臘畫家將熱蠟顏料置入金屬制或陶制的小碟子中,使用銅質或銀制的調色板。由于蜂蠟與鐵制容器一同加熱會逐漸變成灰褐色,在選擇熱蠟畫的工具時應避免鐵制用具[2]。現在可供選擇的材質更多,只需選擇導熱性能良好,不與蠟在加熱時發生反應的材質即可。不銹鋼、銅、鋁制的調色板都可使用,同時應準備一些類似材質的小碟子進行顏料制作和儲存。
作畫工具。古時繪制法尤姆肖像主要使用加熱后的筆刷、金屬制畫刀和一些金屬制尖頭工具。筆刷涂抹大面積顏色,金屬制畫刀和尖頭工具用于制造肌理和深入刻畫。現在繪制熱蠟畫的工具豐富多樣,歐美國家有售制作熱蠟畫的專業工具,如電熱的恒溫調色畫刀、用來加熱顏料的可控溫工作臺等。國內雖然沒有為熱蠟畫創作專門設計生產的設備,但是如電磁爐、電烙鐵、電風筒等設備也足以滿足熱蠟畫創作的需要。
(二)制作熱蠟畫顏料
將蜂蠟、樹脂(或松香)、油與色料置于同一容器加熱熔化并充分混合即可制成熱蠟畫顏料。古時制作熱蠟畫顏料大多使用“迦太基蠟”,現在可以使用精制白蜂蠟代替;樹脂可使用達瑪樹脂、馬蒂樹脂或者松香。
以下是筆者制作熱蠟畫顏料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土黃為例)。
工具:電磁爐、不銹鋼小碟、電子秤、探針式溫度計、石質搗缸。材料:土黃色粉、亞麻油、達瑪樹脂、白蜂蠟、水。
步驟一:使用石質搗缸將達瑪樹脂搗成細小顆粒,將白蜂蠟分割成小塊。步驟二:用電子秤稱量蜂蠟的重量,根據蜂蠟的重量計算出其他材料所需的重量并按量備好(6.7g白蜂蠟,3.5g達瑪樹脂,1g亞麻油,12g土黃色料)。步驟三:將達瑪樹脂粉末與蜂蠟共置于不銹鋼小碟,放在電磁爐上加熱,使用探針式溫度計不斷攪拌蜂蠟與樹脂的混合物。步驟四:待蜂蠟與樹脂完全熔化混合后,向小碟中加入亞麻油和土黃色粉,持續攪拌直至其充分融合。步驟五:將小碟離爐冷卻成固態,熱蠟畫顏料制作完成。
實踐經驗過程如下:
1.制作熱蠟畫顏料時碟子內熔融物的溫度一般在90—100攝氏度,應避免使用表面著色的攪拌工具,防止其表面顏色熔化混進熱蠟畫顏料。筆者推薦使用探針式溫度計或一次性筷子。
2.蠟與達瑪樹脂熔化后的混合物呈透明的淺黃色。
3.在熱蠟畫顏料中,蜂蠟是色料的主要載體,樹脂可以提高熱蠟畫顏料的熔點和硬度,二者配比可根據個人需求和實際情況靈活把握。依據筆者的實踐經驗,在使用達瑪樹脂的情況下,當蜂蠟質量為樹脂質量的2至3倍時通??梢缘玫接捕群腿埸c較為合適的熱蠟畫顏料。配置熱蠟畫顏料時可以先預制好蠟和樹脂的熔融物,加入少許亞麻油,再加入與熔融物體積相仿或稍少的色粉與之攪拌混合,用筆刷在碟內蘸取少許顏料在紙上測試其覆蓋力,若顏色過于透明,可少量多次地加入色粉,直到調和出在冷凝后覆蓋力適宜的顏料為止。
4.使用易燃色料時需控制好溫度,碟子內熔融物的溫度最好不要超過120攝氏度,當熔融物溫度過高時需及時將爐溫調低,防止起火。
5.在加熱顏料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定氣味,如果在室內制作熱蠟畫顏料,建議佩戴好口罩,打開窗戶或者通風裝置。
6.停止加熱后的熱蠟畫顏料會很快凝固成較堅硬的固體,凝固后的顏料會比其在液態時稍淺。
二、熱蠟畫技法研究(臨摹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館藏蓄須男性法尤姆肖像)
筆者選擇的臨摹對象是藏于英國曼徹斯特博物館的一張蓄須男性法尤姆肖像。這張熱蠟畫出土于埃及哈瓦拉遺址,畫中男性的裝束表明其是一名軍人,經博物館考證,通過他的發型和胡須樣式推斷其繪制于公元185年至195年之間。原作高45厘米,寬29厘米,厚3厘米(見圖1)[3]。
(一)拓稿
據研究表明,法尤姆肖像在公元一世紀時會用棕色勾出輪廓線,在二世紀時則不起形,而到了三世紀又恢復了用畫筆起稿的習慣,具體原因不得而知[4]。為取得更好的臨摹效果,筆者將原作照片按原作尺寸打印,用復寫紙拓印在木板上,拓印時描出原作邊緣,以便之后裁切木板外形。
(二)處理木板
使用鋼鋸沿著之前拓印好的輪廓將木板鋸出與原作一致的外形,之后使用壁紙刀修整木板邊緣并用砂布打磨。
(三)制作保護劑處理基底
用熔化的蜂蠟和亞麻油制成隔離保護劑處理木板表面。將10g蜂蠟置于不銹鋼小碟在電磁爐上加熱熔化,加入50g亞麻油與其充分混合制成保護劑,用排刷將保護劑刷到木板的所有表面。需要注意兩點,一是保護劑需持續加熱以保證其流動性,使其更容易滲入木板,若其刷至木板時已經冷凝,可用電風筒加熱木板表面助其熔化滲透;二是刷在木板表面的保護劑不宜過多,在其滲透干燥后不應在木板表面形成堆積,可用干凈的布擦拭掉木板表面多余的保護劑,使木板表面保持一個較為潔凈干燥的狀態。
(四)調配需要的基本顏色
將作品中需要大量使用的基本色(如背景色、頭發底色、膚色基本色、衣服基本色)提前調配。在調配之前,筆者將制作好的熱蠟畫顏料加熱熔化,一部分傾倒在硅油紙上冷卻,做成“蠟片”。調配基本色時將不同顏色的蠟片分別用剪刀剪出合適的大小,放置于同一不銹鋼小碟中加熱,調配過程中可用畫刀蘸取少許熔融的熱蠟畫顏料,冷卻后與原作對比顏色,再加入蠟片調整顏色直到碟中顏料冷卻后的顏色與原作顏色基本一致。
(五)繪畫
第一,使用筆刷在木板上繪制出背景色、衣服的主要顏色、頭發的灰色底色和面部的大色調。落筆需果斷迅速,因為熱蠟畫顏料離爐后冷卻速度很快。使用自身不會加熱的筆刷時,由于筆刷內部較筆刷表面受熱更少,更容易冷凝,筆刷上的顏料容易越堆越厚,畫出的筆觸會愈發笨拙。當筆刷上顏料過厚時應及時處理,將筆刷內部冷凝的顏料完全熔化后再使用。最好使用熱的工具將熔化的、有一定流動性的顏料畫在木板或色層上,使顏料滲透進木板或熔合進色層中,以這種方式繪制的色層是極其牢固的。避免將快要冷凝的顏料勉強抹在木板上,這種通過壓力粘住的顏料附著力極不可靠,再處理時很容易連同附近的色層一起從畫面上脫落。此外,一開始繪制的色層不要過厚,過厚的底色色層會在之后深入刻畫時帶來麻煩。
第二,使用畫刀深入背景。許多熱蠟畫尤姆肖像在處理背景時會使用畫刀在一個純度較低的單色基礎上畫出一個由淺至深的變化。這張作品也是如此,背景為冷灰色,人像左側的背景較右側更深P4LEz9fJeHlr4EbY5Qu3O9G77fCMbuex7YEbnWek2KU=。兩側背景均排列了橫向的刀痕,與處理面部、衣服、頭發時與結構適應的刀痕相區別。背景刀痕方向的一致性加強了背景在肌理層面與畫面主體的區別,更好地突出了畫面的主體。
第三,之后深入面部與頸部,用畫刀逐步畫出面部與頸部的色彩變化,塑造結構。根據德國慕尼黑藝術研究院的色層復原分析可知,熱蠟畫法尤姆肖像并不會過多運用明暗色層層層疊加的處理方式,暗部和亮部的顏色大都被并列置于同一色層。原因是蠟在加熱時會被迅速熔化,在使用燒熱的畫刀繪制色層時,往往會將底色色層熔化并與新色層混合,當明暗色層過度堆疊時,這些色層可能會發生不理想的色彩混合。如果想要修改,可以使用電風筒加熱要修改的局部,使用畫刀刮掉那一部分再重新著色。
第四,將衣服刻畫出一定立體感,以較為放松的筆觸結尾,在畫面最下部留一些外露的木板表面,使畫面下部的觀感更加輕松,與刻畫較為嚴謹的面部產生對比,形成更好的畫面節奏。
第五,深入頭發和胡須。首先,處理其與面部和背景的過渡部分,用加熱的畫刀在兩者底色交界處反復刮擦,形成柔和自然的過渡。其次,在頭發和胡須的底色上用畫刀著色,勾畫出許多有粗細變化的線條來示意胡須和發型。這不僅表示了頭發和胡須的走勢,還巧妙地表現了它們自然蓬松的質感,使畫面觀感更加生動。
第六,不斷深入刻畫、調整畫面,在臨摹完成后,對畫作表面進行熱處理。將畫面平放,用電風筒在距離畫面約15厘米的位置對畫面進行整體加熱。這種熱處理可使畫作色層更好地熔合,使其色層更加牢固可靠[5]。在對畫面進行熱處理的一天后,可使用柔軟的布輕輕擦拭畫作表面,使其產生一種柔和的光澤。
三、熱蠟畫法的再發展
熱蠟畫因其不便的工具和煩瑣的繪畫方式在公元6世紀后逐漸被坦培拉取代,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逐漸成為一種邊緣化的畫種,直到18世紀壁畫家對蠟材的討論和19世紀考古工作的進展,這種古老的藝術才重回大眾視野,因其優秀的特性受到學者和藝術家的關注。蠟材對水的隔絕能力使其可以在相對潮濕的情況下長時間保存,法尤姆肖像完好的色彩使蠟畫的永久性得到了很好的證實,這使壁畫家和架上藝術工作者對其青睞有加,蠟材表面的溫潤質感以及蠟被認為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精神屬性也被一些藝術家喜愛。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加熱儀器的出現使得熱蠟畫法便捷許多。人們的加熱設備從桶型炭火的裝置變成了電熱設備,藝術家無需花費大量的精力燒炭和進行準備工作,熱源的溫度變得可控,無需小心控制加熱的火候;藝術家獲得了電熱的畫刀和筆具,避免了繪畫流程中畫具冷卻帶來的麻煩;電熱燈可使畫面維持在一個較適宜的溫度;電風筒和其他加熱設備在方便繪畫的同時,增加了繪畫技法的更多可能。除了這些常見的設備,蠟畫藝術家還會根據自身的需求制作相應的設備來方便自己的熱蠟畫創作。在這樣的條件下,這種起源于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繪畫技法在19世紀后得到了新的發展,吸引大量藝術工作者的探索和實踐,如美國當代藝術家賈斯珀·約翰斯(Jasper Johns)、意大利藝術家米莫·帕拉迪諾(Mimmo Paladino)、法國藝術家伊戈爾·彼特曼(Igor Bitman)、加拿大當代藝術家托尼·謝爾曼(Tony Scherman)等。這些藝術家從十幾個世紀前的木板肖像畫中汲取營養,學習熱蠟畫技法,又將這種藝術形式結合自身的藝術風格肆意表達。他們對蠟材的運用更加自由,突破了古代蠟畫在題材、工具、材料、技法、風格上的局限,產生了與古代蠟畫截然不同的面貌。
參考文獻:
[1][美]拉爾夫·梅耶.美術家手冊——材料與技巧[M].蔣達,蔣山,余紅,譯.桂林:廣西美術出版社,1990.
[2]許煬.蠟彩畫技法[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4.
[3][英]坎貝爾·普萊斯.遇見古埃及:黃金木乃伊[M].北京:北京中創文旅產業集團,2021.
[4]任念辰.琴尼尼藝術之書:喬托風格之意大利壁畫與坦培拉技法[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7.
[5][英]瑪格麗特·克魯格.姚爾暢.西方繪畫材料技法手冊[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黃寧飛(1999-),男,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在讀,從事美術學(油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