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綠地是現代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藝術理念融入其中有助于提升城市環境品質和人居氛圍。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低碳公園建設實踐中貫徹藝術化理念,成果顯著,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優秀案例,堪稱低碳城市發展的生動范本。本文從藝術視角出發,闡述了城市綠地藝術化設計的理論基礎,探討了低碳公園藝術設計的理念與原則,重點分析了西安市多個低碳公園的藝術實踐案例,總結了城市綠地藝術化的低碳策略。文章指出,西安憑借獨特的歷史人文積淀和地域特色,在低碳公園建設中貫徹了藝術化理念,體現出濃郁的文化內涵和創新精神,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優秀范例,這些公園堅持環境友好、文化傳承、生態優先的設計原則,通過巧妙融合藝術與自然景觀元素的創意,強化了公園的審美體驗與教育功能。今后,將藝術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綠地規劃建設,將有助于構建更加美好、宜居、低碳的城市生活空間。
關鍵詞:城市綠地;低碳公園;藝術化;設計路徑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0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綠地作為現代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劃建設愈發受到高度重視,如何提升城市綠地的環境品質和人居體驗,成為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1]。將藝術理念融入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有助于實現綠地空間環境的優化和人文內涵的豐富,可以滿足城市居民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向往,更可以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城市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一、城市綠地藝術化的理論基礎
城市綠地藝術化是一種將藝術與自然風景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它倡導在城市綠地建設中融入更多的藝術元素,以提升城市景觀的美學價值和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一概念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審美體驗的提升和文化身份的塑造。
審美體驗的提升是城市綠地藝術化設計的核心理論之一。在傳統的城市綠地設計中,功能性和實用性往往是設計的主要考慮因素,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提供足夠的綠化率和休閑場所是主要目標[2]。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美學需求的增加,單一的功能性綠地已難以滿足人們對高質量生活環境的追求。因此,藝術化的綠地不僅提供基本的休閑功能,還通過景觀雕塑、主題花園、創意水景等設計元素,增加綠地的視覺吸引力和藝術感,從而提升人們的審美體驗。
文化身份的塑造也是城市綠地藝術化不可忽視的理論支撐。城市綠地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生態與休閑的功能,更是城市文化特征和歷史傳承的重要載體。藝術化的綠地通過地方特色的藝術表達,如地區特有的植物配置、本土藝術家的作品展示,以及反映地方歷史和文化的設計主題,可以增強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獨特性,這種設計增強了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為城市旅游和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內容[3]。
城市綠地藝術化的理論基礎在于通過提升審美體驗和塑造文化身份,既美化了城市環境,也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層次,這對于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和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這種方式,綠地不再僅僅是簡單的休息和活動空間,而是成為連接自然、藝術與人文的綜合體驗場所,為城市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二、低碳公園的藝術設計理念與原則
低碳公園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綠地形式,不僅強調生態友好和可持續性,還應注重藝術性和人文關懷的相互融合。藝術元素在低碳公園中不僅僅是為了裝飾美化,更是與公園的生態系統相協調,通過藝術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和生態參與度。尤其是植物的選擇和布局也應考慮到藝術性與生態功能的雙重需求,通過科學種植策略,以形成視覺上的美感和生態上的多樣性,如通過不同顏色和形態的植物組合,形成自然而富有藝術感的景觀,同時為當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可持續美學”的原則要求在公園設計中融入持續發展的美學觀念,其在關注即時的視覺效果的同時還考慮到長遠的環境影響和資源循環使用,這也是低碳公園應遵循的原則[4]。在材料選擇上,設計人員優先使用低碳足跡的材料,如本地石材、再生木材等,這些材料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還能與周圍環境自然融合,增強設計的地域性和文化連續性。在能源使用上,設計應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如通過地形設計優化日照,自然通風等方式減少能源消耗,安裝太陽能板供電等,使公園在維持運行中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負擔[5]。整體布局應考慮到可持續性,如設置生態廊道,促進生物多樣性,同時也為人們提供參與的空間,如環保工作坊或自然觀察區,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強了公園的功能性,也使其成為推廣環保理念的有效場所。
三、西安低碳公園的藝術實踐與案例分析
西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低碳公園建設實踐中貫徹了藝術化理念,付諸了豐富多樣的藝術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優秀案例,這些案例將古城文脈與現代園林藝術巧妙融合,充分體現了絲路文明交匯的人文內涵,更在材料運用、表現手法等方面大膽創新,實現了藝術與生態景觀的完美結合,為世人展現了低碳公園建設的新風貌。
西安奧體中心公園是一個綜合性的景觀設計項目,其設計理念和實踐體現了現代低碳環保的理念與古城西安的文化融合。在這一案例中,公眾明顯看到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綠色空間的構建,尤其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藝術性的融合設計。西安奧體中心公園的設計靈感來源于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這一點在整個公園的景觀設計中得到了廣泛體現。設計師采用了“絲帶”作為設計的核心元素,這不僅象征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也通過現代的設計手法,將這一元素變為連接公園各個部分的主要視覺線索,如圖1所示。絲帶的使用不僅限于視覺藝術,它的設計還考慮到功能性,如引導游客流動,增強空間感。設計中還加入了以絲綢為主題的各種藝術裝置和小品,如雕塑和坐凳,這些藝術作品不僅提高了公園的觀賞價值,也使得古老的文化能與現代公眾的生活方式產生互動。
其次,低碳環保的實踐。設計團隊在公園設計中大量采用了低碳環保的技術和材料,體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其中一項顯著的實踐是“海綿城市”技術的應用,這包括雨水花園的設計,能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場地內部的雨水,通過其自然的滲透、滯留和蓄存功能,減少了城市洪澇的風險,并提高了水資源的再利用效率。公園還選擇了“碳友好”的園林材料,減少了建設和維護過程中的碳足跡。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也是一個重點,如智能照明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這些系統的使用不僅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也優化了游客的體驗。
通過這些實踐,西安奧體中心公園不僅作為一個體育與娛樂的場所,更是城市生態與文化的展示窗口,為城市帶來了生態、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多重益處。這一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藝術和技術的結合,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可持續性,同時也強調了公共藝術的重要性,它能夠激發公眾對歷史文化和環境保護的認識和興趣。
四、城市綠地藝術化的低碳策略
(一)注重本土文化融入,體現地域特色
在當下城市發展的語境中,綠地藝術化的低碳策略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如何在設計中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和體現地域特色,這能夠提升城市綠地的文化價值,還能強化城市的獨特身份和歷史連續性。
注重本土文化融入的主要做法是在綠地的設計與規劃中深入挖掘和利用當地的文化元素。設計師可以通過對該地區歷史背景、民俗風情,以及傳統藝術形式的深入研究,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和圖案,運用在公園的景觀設計中。例如,在植被的選擇上,優先使用本地的樹種和花卉,這些植物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減少了養護成本和水源消耗,同時也能反映出該地區的自然風貌[5-6]。在藝術裝置和小品設計上,設計師可以引入當地的傳統工藝,如陶瓷、編織或木工藝術,將這些元素以現代的設計手法重新詮釋和融入公園的座椅、燈具,甚至兒童游樂設施中。
在綠地藝術化的低碳策略中需體現地域特色,設計師需要將城市綠地建設與地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結合,形成獨特的地域性公園藝術,這可以通過創造與地域歷史和自然景觀相呼應的設計語言來實現。例如,如果是海濱城市,設計師可以設計一些反映海洋文化的藝術裝置,如模擬波浪形態的亭臺樓閣,或是使用船帆形狀的遮陽設施;對于山城,可以利用地形的自然傾斜,設計獨特的觀景平臺,讓人們在綠地中就能體驗到山城的層次感和立體感。在公園的水系設計中,設計師也可以借鑒地區內的河流特點,設計成蜿蜒流動的水景,配以地方特有的水生植物,再現自然生態環境,這樣的設計不僅美觀,也有利于增強生物多樣性,提升城市的生態功能。
(二)推廣環保材料運用,倡導可持續理念
在城市綠地藝術化的低碳策略中,推廣環保材料的運用與倡導可持續理念是兩個關鍵方面。推廣環保材料的運用是通過選擇低碳足跡、可循環利用或可降解的材料來進行城市綠地的建設與藝術化設計。環保材料的選擇涵蓋了從建筑材料到藝術裝飾的各個方面[7]。例如,在園林景觀中,設計師可以優先選擇本地采集的天然石材和再生木材,這些材料減少了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也符合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在綠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如步道和座椅,設計師可以使用回收塑料和橡膠等制成的復合材料,這些材料的使用壽命長,維護成本低,且不會造成土壤和水源的污染[8]。此外,為了提高材料的循環使用率,設計時應考慮到材料的可拆卸性和再生可能性,確保在未來的環境改造或升級中,這些材料可以被再次利用,減少建筑垃圾。在藝術裝置的設計上,利用廢棄物藝術創作也是一個創新的選擇,如使用廢舊金屬、玻璃瓶或舊輪胎等制作雕塑和裝飾品,這能夠減輕環境負擔,還能以藝術的形式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另外,城市綠地不僅是休閑的場所,也是進行環保教育的理想空間,設計師可以在公園內設置專門的教育區域,展示使用的環保材料信息和它們對環境的積極影響,通過實物展覽和信息板讓訪客了解這些材料的來源和環保價值。公園也可定期舉辦以環保為主題的藝術展覽和工作坊,如邀請藝術家使用可回收材料創作作品,或組織公眾參與環保藝術項目,這些活動可以激發公眾的環保創意和參與意識,城市綠地可以與學校、非政府組織等機構合作,開展環境教育課程和志愿者活動,鼓勵年輕人和社區居民直接參與到綠地的養護和環保活動中,從而培養社區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持續的環保行動意識。
五、結束語
總的來說,西安低碳公園的藝術實踐展現了將藝術理念融入城市綠地規劃建設的巨大潛力,通過巧妙融合歷史文化、地域特色與現代藝術元素,西安低碳公園提升了城市景觀的審美價值,更充分彰顯了這座古都作為多元文明交匯地的獨特人文內涵。環保材料與先進技術的運用實現了藝術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統一,傳達了生態環保理念,為游人創造了身臨其境的自然體驗。這些成功范例為城市綠地藝術化、低碳化進程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新思路。
展望未來,將藝術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綠地規劃建設中,強化對本土文化傳承及地域特色的注重,全面推廣低碳環保材料與技術運用,必將有助于構建更加宜居、低碳、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空間,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生態環境貢獻綿薄之力。面向未來,低碳公園建設的藝術化實踐將持續助推城市朝著更加美好、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王相.蕪湖城市綠地公共藝術的情感化設計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22.
[2]韓若楠,王凱平,張云路,等.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新時代公園城市理念的歷史邏輯與發展路徑[J].城市發展研究,2021,28(05):28-34.
[3]湯子春.探究歷史文化遺址的藝術化再生——以金華鐵路文化公園為例[J].中國住宅設施,2023(01):133-135.
[4]蘇明,張艷晴.“雙碳目標”下低碳公園設計[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4(16):59-61.
[5]趙梅紅,馮宇璇.基于滿意度評價的低碳城市公園建設路徑探討[J].城市發展研究,2023,30(09):24-28.
[6]鄔冰雁,秦艽,馬悅軒.基于雙碳減排目標的城市公園低碳景觀設計[J].現代園藝,2024,47(15):122-123+128.
[7]王洪成,李佳瀅.探索以低碳為導向的城市公園更新路徑[J].景觀設計,2021(04):30-35.
[8]任靜,王錦鋒,方蕾,等.低碳理念在口袋公園設計中的應用概述[J].北方農業學報,2022,50(02):69-73.
基金項目:1.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低碳理念下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30905862284723);2.西京學院2023年度本科自編教材建設項目“景觀設計原理與方法”(項目編號:XJJC2303);3.西京學院研究生雙語課程建設項目“生態設計藝術應用”(項目編號:2023-YSYKC-06);4.西京學院高層次人才專項基金項目“基于景觀感知評價的小微城市公園循證設計研究”(項目編號:XJ23B02)。
作者簡介:馮揚(1986-),男,山西稷山人,博士,副教授,從事城市公園、生態設計研究;賀靜(1999-),女,四川資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口袋公園、城市綠地研究;葉劍青(1993-),男,安徽蕪湖人,碩士,助教,從事空間設計、陳設品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