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國古典舞中水袖是一種常用道具,對于人物塑造、情感表達以及古典舞風格展示都有極大的幫助。水袖在粵劇中也是重要的服飾道具之一。筆者通過采訪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孫汝榮老師和林靜老師,逐步梳理了中國古典舞袖舞與廣西粵劇的歷史發展過程,分析整理了它們的異同之處。希望為日后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或者工作者創作與實踐提供基礎性參考。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粵劇;水袖;服飾道具
中圖分類號:J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03
袖舞歷經各朝各代的更替和延續,由“純舞”形式逐漸延續至戲曲藝術中,小部分則發展至地方民間歌舞藝術中。
一、水袖舞的歷史發展過程
“水袖”是舞者在舞蹈過程中的一種舞蹈服飾道具,用于延展舞者的肢體動作,為舞者的舞蹈表演服務。水袖一般以長袖形式出現,日常生活中不適用,主要職能即娛樂表演。根據文獻資料記載,紡織技術和人造布帛是從新石器時代時期出現,這時的人們對于服飾的要求,由起初的御寒、遮羞需求逐漸上升至審美需求。舞蹈動作開始美化,手臂延展性的動作開始加強。這一時期的舞蹈服飾變化,都為之后袖舞表演形式的深化做了前期鋪墊[1]。
周代周公“制禮作樂”,《六小舞》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和《人舞》六種。其中《人舞》為徒手而舞,不持道具,而以手袖為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楚靈王好細腰,“長袖細腰”更是楚國盛行的長袖舞之風。從出土文物中我們可發現,在楚國時期,長袖舞是最為盛行的宮廷舞蹈表演形式,如《陽阿》和《采菱》。到了漢代,開國皇帝劉邦喜好“楚YMbB3lHs/P1NrLP2SBXOmrBjpXG+QnDfnjqatwspmnE=歌”“楚舞”,其寵妃戚夫人擅長“翹袖折腰之舞”。除此之外,還有趙飛燕、孫壽等長袖舞表演者都為長袖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直至明清時期,純舞藝術開始衰弱,戲曲藝術逐步興盛,長袖舞表演形式便被吸納于戲曲藝術中。歷經戰爭的消磨,古代的長袖舞經典劇目都已失傳,現今只能在戲曲或民間舞蹈中去搜尋些許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舞蹈學院著手創建中國古典舞系,讓大家意識到中國本土舞蹈的重要性。舞蹈藝術迎來了蓬勃發展時期,袖舞技法開始被舞蹈藝術家從戲曲藝術中提煉出來。一大批舞蹈藝術家投入創新編排長袖舞作品中,長袖舞表演形式受到了重視,如在1985年,長袖舞表演就登上過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二、廣西粵劇發展過程
粵劇形成于兩廣,是典型的廣府文化產物。“兩廣”指的是廣東和廣西兩地。兩廣同屬百越(或者百粵)文化圈,以及嶺南文化中的廣府文化。廣西的粵劇發展過程是一個融合與傳承并進的過程,展現了嶺南文化與八桂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起源萌芽時期
據可考察的學術著作《廣西戲曲》中談到,粵劇傳入廣西的標志是明萬歷年間,大約在1573年至1620年間,在廣西梧州等地就有戲班演出。在此時期,粵劇通過文化交流和經商貿易的方式,漸漸傳播至廣西各地[2]。在期刊文獻《廣西粵劇歷史與現狀芻議》中談到粵劇最早是以梆子和二黃為主,梆子和二黃隸屬于皮黃腔。皮黃腔傳入廣西地域是在清朝康熙五十年到五十七年間[3]。1711年至1718年,距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皮黃腔、秦腔等戲曲形式進入桂林,為廣西粵劇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到了清朝道光年間,粵劇已經慢慢流行起來。
(二)發展興盛時期
早期兩廣地區人們來往密切,商業貿易頻繁,文化交流緊密。廣西地區擁有豐富的民間舞蹈與音樂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粵劇在此吸收了充分的養分,開始茁壯成長,逐漸和當地的文化、藝術、習俗等相融合。尤其是在明代以后,海事日繁,廣東與廣西在商貿上更為交往密切。自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廣東商人的足跡,不少廣西地區還會設立粵東會館。
廣西粵劇發展的黃金時期是清末民初至20世紀40年代。在廣西地區,粵劇的演出十分興盛。明清時期,廣東省分設十府,而古代下四府指的是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其中廉州府包含了現如今廣西的合浦、北海、欽州等。此時粵劇的主要分布地區就在桂東南、桂南等廣西粵方言區。隨著粵劇在廣西的傳播范圍不斷擴大,從梧州不斷發展到了南寧、柳州、百色等地。與此同時,廣西粵劇也開始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地域特色和表演風格。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粵劇經歷了變革發展,也是飛躍發展的時期。一是將舞臺語言由原來的桂柳話改為了粵語;二是聲腔結構,把板腔、說唱、曲牌等音樂結構不同的曲調連綴成段,并在粵劇原有的高腔、昆腔、二黃、梆子的基礎上,結合了本地的民間音樂藝術;三是將原器樂曲的廣東音樂加以填詞演唱。隨著劇目越來越豐富,唱腔曲調逐漸多元化,廣西粵劇吸收了各地劇種的做功和武打技藝,舞臺設計與服飾裝扮都得到了改良。
(三)現代傳承時期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粵劇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穩定的時期,也就是現代傳承時期。國家開始恢復和扶持戲曲的發展,此時的粵劇藝人地位較高,優越的條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粵劇人才。一方面,廣西粵劇藝術家積極地傳承保護以及挖掘粵劇的優秀傳統劇目,發揚粵劇藝術的精髓;另一方面,廣西粵劇藝術家也在創作中融合時代精神和現代元素,創作出了一批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劇目。同期,廣西粵劇還注重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與合作,通過跨界交流的方式拓寬了自身的發展空間。
筆者有幸先后在北海市和廣州市觀摩了粵劇表演,并且參觀了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和廣州市粵劇藝術博物館。2024年3月3日至6日,筆者在北海劇場觀摩了由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北海粵劇專場演出。演出劇目有大型粵劇《三脫狀元袍》《倩女塵緣》《平貴回窯》《霸王別姬》《錦江詩侶》《六月飛霜之大審》等12個粵劇折子戲。2024年5月2日至3日,筆者在廣州蓓蕾劇院觀摩了由廣州紅豆粵劇團表演的大型古裝粵劇《焚香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其中《焚香記》的演出使人印象深刻,在演出開始之際,劇場內能隱約聞到焚香的味道。該劇原為粵劇編劇楊子靜根據川劇和著名劇作家田漢的《情探》改編,現由廣州粵劇院于2022年重新創排的版本。整場主要分為六場,第一場鐘情,第二場餞別,第三場高中,第四場陽告,第五場行路,第六場情探。故事講述的是秀才王魁,赴試落第,受歌妓焦桂英相救于海神廟。而后王魁高中,負心休妻,另娶他人。焦桂英通過海神廟面見海神欲討公道,最后在海神的幫助下見到王魁。在最后一場中,焦桂英有一段頗為精彩的水袖舞段,其中就運用了片花、繞繡、搭袖等技法。
現如今,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廣西粵劇的推廣和普及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舉辦各種戲曲文化節、藝術展覽等活動,以及加強對粵劇藝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等措施,有效推動了廣西粵劇的傳承與發展。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廣西粵劇也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之路。通過建設微信公眾號、開發線上戲曲資源等方式,為觀眾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樣的觀劇體驗。
三、北海粵劇水袖功個案分析
粵劇文化流行于廣東和廣西兩地,且廣東粵劇和廣西粵劇的風格具有一定的差別。廣東粵劇注重的是唱功,以唱腔優美為主;廣西粵劇則注重“做”和“打”,以動作性、表演性為主。“做”指的是做功,又稱身段。其中就包含了手勢、水袖、臺步、走位、做手、須功、翎子功等身體表演;“打”指的是武打,包括舞刀弄劍、玩扇子、舞水袖、耍棍揮棒等。
北海市粵劇團于1951年8月16日成立,至今已有73年的歷史。北海市粵劇團自2012年6月轉制為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作為北海市唯一的國家粵劇專業演出團體,在兩廣享有高度的贊譽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通過走訪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先后采訪了三次孫汝榮老師和林靜老師,收集了一些有關北海粵劇的相關資料。第一次采訪是在2023年5月15日,第二次采訪是在2023年11月9日,第三次采訪是在2023年11月30日。如圖1為筆者與孫汝榮老師和林靜老師的合影。
孫汝榮老師是國家一級演員,曾任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2017年,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北海粵劇”代表性傳承人。主要演出劇目有《珠還合浦》《潞安洲》《李陵碑》《合浦珠還》《南珠情緣》《珍珠公主》等。林靜老師是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優秀青年演員。主演大型劇目有《梨花情》《天作之合》《秋雨寒梨》《夢斷香銷四十年》;折子戲《草亭結拜》《帝女花》《倩女塵緣》《焚香記之打神》《打金枝》等。孫老師為筆者簡單介紹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目前保護中心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工作是挖掘、保護、傳承、展演四大部分,展演主要是傳播非遺文化。緊接著,林靜老師展示了一段水袖功片段,之后帶著筆者詳細練習了粵劇水袖功的技術技法。其中包括出收袖、搭袖、抖袖、片花、搖袖(見圖2)。
四、中國古典舞水袖與粵劇水袖對比分析
中國古典舞水袖雖是由戲曲中延伸而來的,但隨著它不斷發展,逐漸有了自身的特色區別。以下筆者分別從服裝特征、動作技法、審美特征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一)服裝特征
1.材質
中國古典舞水袖一般采用柔軟的真絲綢緞為面料,而粵劇水袖采用柔軟且具有一定重量的材質制成。
2.長寬
中國古典舞水袖一般是個人定制,通常長度為3—7尺,從袖口處逐漸加寬至二尺二寸左右。粵劇水袖的長度和寬度并沒有嚴格規定,它一般是根據演員的身高比例或者行當不同以及劇情需要來定制。粵劇水袖長度一般定制都很長,有的甚至11尺長。一般來說,青衣行當的水袖較長,而其他行當的水袖則相對較短。
3.裝飾
中國古典舞水袖偏簡潔大方,著重強調的是線條感,在裝飾設計上會增添少許刺繡或者漸變色的變化來增加美感。粵劇水袖的設計要更加華麗和繁復,著重為劇情服務。在裝飾上,可能采用刺繡、珠片、亮片等元素來增添光彩和層次感,使水袖在舞臺上更加醒目和吸引人。
(二)動作技法
中國古典舞水袖技法主要分為出收袖、抖袖、弧線揚袖、直線揚袖、繞袖、推袖、搭袖、沖抓袖、片花等。粵劇水袖主要常用甩、撣、撥、勾、挑、抖、打、揚、撐、沖等。中國古典舞水袖多用于強化舞蹈的韻律美和流動感,是舞蹈演員手臂肢體的延伸,更多的是為營造舞蹈的氛圍與意境而服務。而粵劇水袖的運用遵循著一定的程式化和規范,多用于表現劇中人的身份、性格和感情,輔助演員完成各種戲劇化的肢體語言。有一些技法是中國古典舞中不常運用,但粵劇中有的水袖動作。例如,粵劇中有一種抖袖是雙手抓一半水袖,手臂架起與肩膀平行,雙手握袖于胸前,小臂擺動向兩邊展開和收回,使水袖猶如蝴蝶翅膀般抖動。該動作在表演中一般表示掙扎。
(三)審美特征
中國古典舞水袖主張行云流水般的線條美感,由舞者與水袖之間共同營造出圓潤意象與和諧美感,其注重的是舞者與水袖之間的互動關系。在表現形式上,且更加注重舞者個人的風格體現和表現手法,擁有較大的表現力和自由度。
粵劇水袖著重于劇本與故事情節,更多的是語言表達,通過水袖來傳情達意,其表現形式更程式化與傳統。粵劇水袖雖同樣追求美感,但其美感更多體現在與戲曲劇情緊密結合和人物性格的刻畫上。
五、結束語
筆者通過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個案,對粵劇水袖與中國古典舞水袖逐步分析研究。水袖作為一種服飾道具,相對于一般道具更難,它不僅僅是一種道具,更多的是對身體的延伸和肢體的外化。中國古典舞水袖技法與粵劇水袖功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各自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古典舞水袖技法通過其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精湛的技藝,將舞蹈的韻律美、力量美與情感表達完美融合,體現了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和藝術的創造力。而粵劇水袖功則以其程式化的表演方式和豐富的情感傳遞,成為粵劇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現了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地域特色。在未來的發展中,這兩種藝術形式將繼續傳承與創新,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馮雙白,茅慧.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林超俊,全婕,鐘毅.廣西戲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21.
[3]李慧.廣西粵劇歷史與現狀芻議[J].藝苑,2016(02):68-73.
基金項目:2023年度北海藝術設計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中國古典舞水袖技法與粵劇水袖功對比研究”(項目編號:BYSK202307)。
作者簡介:黃悅(1998-),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典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