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現在流行演唱界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出現了明顯的淡化語言因素,喪失語言美感的傾向。例如,現在一些流量歌手,他們的歌曲在快速的節奏和現代化的旋律下,演唱毫無語言技巧,隨意性極強,模糊了許多語音,情感表達毫無起伏,與歌詞意義脫節。中文演唱是以中文語音為基礎的,情感表達也建立在語音清晰、準確性上。不尊重中文語音發聲規律的咬字、吐字、演唱將是干癟無味的。“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是中文流行演唱的基本要求。在流行演唱中,只有理解和運用好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和技巧,如“咬字頭(出聲)—吐字腹(引腹)—收字尾(歸韻收音)”,才能夠表達好中文歌曲的意義和情感。更進一步地,我們要使流行歌曲演唱更細膩、出彩、靈活與豐滿,就需要根據歌詞的句法、表達的情緒和作品整體風格,進行更細致和有意識的吐字歸韻調節。
關鍵詞:流行演唱;合轍歸韻;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03
一、傳統韻腳理論概述
(一)十三轍的理論來源與基本內容
十三轍的發明人和發明時間,至今已難以考據。可以肯定的是,十三轍的發明是隨著北方戲曲藝人的逐漸摸索,在群體中形成的。直到民國時期,有學者將韻部歸納總結并審定為《北平十三轍》,并出現了一些以十三轍冠名的戲曲韻書,以指導京劇的創作、演唱[1]。它將之前紛繁復雜的韻部歸納出來,以“按照韻腹相同或相似(如果有韻尾,則韻尾必須相同)”為原則,形成十三個相近的韻部,每個韻部以兩個代表字來命名,如“梭波”轍、“姑蘇”轍、“灰堆”轍等。這種以北方語音為基礎形成的韻部總結,當時又被稱為“十三道大轍”,從古至今,北方的歌謠、戲曲和詩歌基本按“十三轍”押韻。1965年,為了規范化現代漢語的讀音,為使用舊韻的韻文、詩歌作者編寫總結“新韻”,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了《詩韻新編》[2]。《詩韻新編》不拘泥于古代韻書,采用更適合現代漢語發音習慣的押韻方式,歸納出十八韻、十三轍,即為我們現在所廣泛使用的韻腳。
(二)歸韻的理論來源與基本內容
歸韻來源于音韻學。音韻學是一門古漢語傳統學問,研究各個歷史時期漢語的聲、韻、調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距今有一千多年歷史。隨著天竺佛教傳入中國,“音韻學”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和研究,“韻學”研究應運而生。我國第一部聲韻學的著作《聲類》,由魏朝學者李登撰寫。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寫出了歷史上影響深遠的韻書《切韻》,發現了漢字中的“字音拼合”,即為歸韻的最初形態[3]。之后眾多的韻書都是在《切韻》的基礎上產生的,如宋朝陳彭年等重修的《廣韻》等。元代周德清著述《中原音韻》將音韻歸為十九種, 并提出在戲曲中的演唱規范(歸韻)[4]。之后代表性的著述有:明代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曲律》、明代沈寵綏《度曲須知》、清代徐大椿《樂府傳聲》。其中,《樂府傳聲》為傳統聲樂理論集大成者,對戲曲演唱發聲做出了系統性闡述[5]。
我國傳統聲樂理論(戲曲)將字音分成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分別在演唱上做了要求,其中,字正腔圓是基本要求[6]。吐字歸韻是達到上述要求的方法,具體要求字音清楚、準確、完整、飽滿,需把握出字、立字、歸韻的要領。其中,出字是指吐字歸韻過程中對字頭的處理,要求做到字頭有力,叼住彈出;立字是指吐字歸韻過程中對字腹的處理,要求做到字腹飽滿,拉開立起;歸韻是指吐字歸韻過程中對字尾的處理,要求做到弱收到位,趨勢鮮明。需要指出的是,“歸韻”不等同于“收音”。歸韻是一個動態過程,對于復雜的韻或者拉為長音的韻,也可以分為韻頭、韻腹、韻尾,同樣需要細致處理,不能草草收音。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韻有不同的種類,對應有不同的演唱處理方式,這些處理方式統稱為“歸韻”[7]。
二、基本原則
咬字歸韻最基本的原則是咬字、吐字要清晰、準確。“字正腔圓”是古人對漢語演唱要求的精要概括。在漢語語音規律的基礎上,需要根據流行作品的語言風格,將漢字的“四呼”“五音”“十三轍”“四聲”等交代清楚,使歌詞內容以及意義得到清晰準確的表達,使聽眾欣賞到中國語言作品的語言韻味和細膩情感。
因此,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流行演唱歌者,不僅要有優美、悅耳的音色,而且要理解漢語咬字吐字的基本規律,用清晰標準的語言表達歌詞的意義和情感。想要通過歌曲打動人心就需要做到語間達意、字里傳情,需要處理好咬字吐音與情感表達的關系。按照傳統的漢語演唱理論,我們需要做到“五音”咬字:唇、舌、齒、牙、喉,“四呼”吐音:開,齊,撮,合,然后在演唱中找到韻母發聲形態,在此形態上發出聲母,最后歸韻收聲,形成完整演唱發聲。這些即為中文演唱發聲的基本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情感的調節。下面以“十三轍”歸韻收聲部分與情感表達的關系和處理方式為示例。根據情感表達的強烈程度,將“十三轍”分為三個等級(洪亮級、柔和級、細微級)進行探討[7]。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分類在古人中區分較為明確,使用方式更為固定,在流行演唱中,這種區分往往沒那么明顯,但是發聲特點是共通的,情感表達的方式也是共用的,可以放在一起進行探討。
(一)“洪亮級”轍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達中的應用分析
“洪亮級”轍包括“江陽、中東、言前、人辰、發花”五道轍。演唱時的情感基調是響亮、開朗、明快。這一類轍在軍旅歌曲中大量得到應用,如《說句心里話》《小白楊》等,也應用在許多莊嚴、宏大的歌曲中,如國歌等。這一類歌曲往往表達情感強烈,演唱風格明亮,具有鮮明特征。本類型的轍,除“發花”外,均需要進行歸韻處理,下文以《小白楊》為例進行分析。
《小白楊》歌詞韻尾:……小白楊/……哨所旁/……干兒壯/……北疆/……沙沙響/……銀光/……小白楊/……也長/……邊防/……家鄉/……楊樹莊/……輕輕講/……心上/……身旁/……小白楊/……綠軍裝/……守邊防。《小白楊》以“楊、旁、壯、疆、響、光、長、防、鄉、莊、講、上、裝”等作為韻,因此是嚴格以“江陽”轍為韻的一首歌。“ang”就是這首歌最重要的漢語語音。“ang”發音時,口張開,先發“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軟腭,舌頭向后縮,氣流從鼻腔泄出,歸韻到后鼻音尾“ng”。在這一個歸韻的過程中,使用了最寬的口腔音“a”,再轉入鼻音中,因此共鳴腔體非常寬大,適合發出宏大、明亮的聲音。在軍旅歌唱家閻維文演唱這首歌曲時,綜合運用了口腔、咽腔、鼻腔等共鳴腔體,適當的延長了“a”的發音,最后將“ang”歸韻到鼻腔時,帶來一種近似于口語、親切的感覺,同時聲音洪亮而有穿透力,尾音中延長的鼻音形成一種頌揚、贊美的感覺,贊美小白楊和官兵們扎根邊疆、無私奉獻的形象。如果在演唱“ang”時,歸韻不恰當,將“a”部分演唱過短,就會使口腔共鳴局促,使整個語音狹窄而沒有宏大的感覺;如果“a”部分演唱過長,歸韻到鼻腔過晚,就會形成兩個語音,造成脫節的現象。
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闡述:“凡曲以晴朗為主,欲令人知所唱為何曲,必須字字響亮,然有聲極響亮,而人仍不能知為何語者,何也?乃交代不明。”因此,對于以“晴朗”為主的洪亮級“轍”,在演唱時一定要交代清楚,特別是歸韻時,將歸韻的比例、歸韻的去向、歸韻時各個腔體的使用都要有合適的交代,才能夠“令人知所唱為何曲”。
(二)“柔和級”轍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達中的應用分析
“柔和級”轍包含“遙條、懷來、梭波、由求”四道轍,適合表達溫柔、哀傷、暗昧、柔美等情緒,因此在流行音樂中,應用較為廣泛,可以找到大量對應的流行歌曲,如《千里之外》《她說》《你給我聽好》等。除“梭波”轍之外,另外三轍均需要進行歸韻處理。下文以周杰倫《千里之外》為例,進行其歸韻以及與情感表達關系的分析。
“懷來轍”代表歌曲為周杰倫的《千里之外》。部分歌詞:……懸崖/……滄海/……歸來/……安排/……意外/……走開/……城外/……不開/……對白/……出來/……存在/……感慨/夢醒來/……窗臺/……打開/……未來/……來拆/……離開/千里之外/……黑白/……年代/……不該/……相愛/……離開/……之外/……還在/……何來/……難猜/……等待。懷來轍是柔和級轍中較窄的韻,發聲時雙唇張開,先開始發/a:/音。舌部肌肉放松,然后顎部慢慢抬起滑向/?/音,嘴唇慢慢合上,形成歸韻。/a?/是個“開合雙元音”,即牙床由半開到接近半合,口形由大到小。發音時舌位由低到高,音量由強到弱,由長到短,由清晰到含糊。/ai/適合表現哀傷、柔美等情緒。“崖、海、來、排、外、開、外、開、白、來、在、慨……臺、開、來、拆”等韻詞,這些字開口度不大,婉約動人,細膩描寫對已逝愛的感觸與感傷。在歸韻的細節上,周杰倫在演唱本首歌曲時,一改之前含混的發聲方式,嚴格按照中文歸韻方式,并進行了歸韻的細致處理。即/a/和/i/在歸韻中的比例進行了用心處理,如“崖”中/a/的發聲成分比/i/要更多一些,當快進入副歌的“拆”中/i/的發聲成分比/a/明顯更多,而中間一部分的韻字,兩者的比例相當。因此,歸韻中不同元音的比例能夠決定歌詞的情感表達方式,副歌使用了更多成分的/i/,顯得明亮、悅耳一些,主歌/a/成分多一些,稍顯暗淡、委婉、凄美一些。當注意到中文語音發聲的這些細節以及歸韻技巧,流行歌曲的情感表達將會更加細膩。
cL0Eh8x5FolBef5kKegWfR+7XnIcgbaM5HnyVsEV1EY=(三)“細微級”轍在流行歌曲演唱情感表達中的應用分析
“細微級”轍包含“灰堆、乜斜、姑蘇、衣七”四道轍。演唱時相較上述兩類轍,更加細膩、委婉。在這一類轍中,只有“灰堆”是需要歸韻的,另外三道轍屬于單韻母,不需要進行歸韻處理。“細微級”轍由于情感表達細膩,同樣大量應用在流行歌曲中,特別是傷情類別的歌曲中。下文以楊坤《無所謂》為例,進行其歸韻以及與情感表達關系的分析。
“灰堆”轍代表歌曲為楊坤的《無所謂》。部分歌詞:誰會愛上誰/無所謂 誰讓誰憔悴/流過的幸福 是短暫的美 幸福過后/才會來受罪 錯與對 再不說得那么絕對/是與非 再不說我的后悔 破碎就破碎/要什么完美 放過了自己 我才能高飛/無所謂 無所謂 原諒這世界所有的不對/無所謂 我無所謂 何必讓自己痛苦的輪回/我無所謂 錯與對 再不說得那么絕對/是與非 再不說我的后悔 破碎就破碎。《無所謂》可以歸到苦情歌之列,歌詞意義較為傷感,應用細微級的“灰堆轍”很適合引出哭腔,符合歌曲的主題。灰堆轍的腹部元音是/e/,韻尾為/i/。學習該音發音方法先要學習/e/和/?/這兩個單元音,嘴巴張開成半圓形,開始發/e/音,然后顎部慢慢抬起滑向/?/音,形成歸韻,嘴唇慢慢合上。進行此轍的語音訓練時,需要輕收/i/,氣息向前上方推進。歸韻之后,韻腹/e/被弱化,韻尾/i/由此突出,延續時值略長。/i/屬于最窄的元音,當歸韻到此元音時,容易產生內斂、傷感的情緒,情感的細微表達得以體現。《無所謂》這首歌,楊坤在演唱時可以將/i/拉長并加入顫音、哭腔等修飾,加強了傷感的情緒。
三、結束語
本文在合轍歸韻的傳統韻腳理論基礎上,總結提升流行演唱中韻腳處理的技巧、方法。將“合轍歸韻”的韻腳理論應用到流行演唱中,以漢語韻母音在歌唱中的發音特點為切入點,以豐富流行演唱,特別是中文流行演唱的表達方式與技巧,使歌曲處理方式更加切合個人語音特點,并且更加具有中文韻味和個人韻味。本文結合實際的歌曲進行分析,對“合轍歸韻”在中文流行聲樂作品歌詞創作以及演唱技巧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中國流行聲樂是漢語語音與音樂旋律的有機結合,漢語的語音發聲是基礎。對于中文流行演唱,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發聲應該作為最基礎的內容進行研究和應用。但是現在流行演唱界出現了明顯的淡化語言因素,喪失語言美感的傾向。許多歌手不重視漢語語音,僅僅將聲音發出再結合上旋律就形成歌曲,長此以往,將喪失中文韻味。本文呼吁所有的流行音樂界人士重視漢語語音發聲基本理論,正確使用漢語語音進行流行演唱,這對于提高歌唱者整體演唱水平和保留漢語語音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詩韻新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周德清.中原音韻·正語作詞起例[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4]諸煒.《樂府傳聲》在當代中國民族聲樂理論中的再認識[J].人民音樂,2013(11):59-61.
[5]韓勛國.“字”“聲”“腔”的審美特征與傳“情”——“字正腔圓”與“聲情并茂”新釋[J].中國音樂,2005(03):135-138+148.
[6]管林.論聲樂訓練[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7]張紅星.論韻轍屬性的綜合分類標準[J].社會科學輯刊,2006(03):235-239.
作者簡介:包莉(1986-),女,四川南充人,博士,講師,從事流行聲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