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1年8月國家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將非遺保護及振興的原則調整為謀求傳統和現代協調的方向,鼓勵推動非遺與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山東省憑借豐富的非遺資源,探索文創融合新方向。通過“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非遺文化在山東煥發新生,豐富了旅游業態,提升了文化品質。在“互聯網+”助力下,非遺廣泛傳播,文創產品不斷創新。山東深化非遺與文創融合,展現非遺魅力,促進文化創造性轉化,為地方經濟文化注入新活力,實現文化與經濟雙贏,既保護了非遺文化,又促進了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互聯網+;非遺;文化旅游;活態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3
山東省位于祖國的東部,黃河自西向東流經山東省9個地市,被稱為“齊魯大地”。歷代帝王泰山封禪,又有“孔孟之鄉,禮儀之邦”的美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了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近年來,山東省在文化旅游方面提出了眾多舉措,大力發展非遺游、民俗游、文博游等,優秀非遺傳統文化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然而,在傳承中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能夠被深度挖掘并完善傳承的并不多。
在“互聯網+”時代,山東省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開發旅游產業、提升文化品質提供了獨特優勢。將非遺保護與文創旅游融合發展,不僅能激活鄉村經濟,還能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互聯網技術的運用,為全面記錄和展示非遺的形態、技藝及其背后故事提供了新機遇,有助于實現非遺文化的可持續傳承。通過互聯網平臺,非遺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增強了公眾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面對這一背景,山東省需積極探索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創新非遺傳承方式,結合文創旅游,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游客體驗非遺魅力,推動非遺文化與現代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這不僅能夠促進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還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的雙贏。
一、山東省非遺研究現狀與“活態”傳承
(一)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現狀
山東文化深厚,非遺資源豐富。在“互聯網+”時代,應利用科技加強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傳播方式,吸引更多人參與,據統計,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名錄”項目8項,國家級名錄186項,省級名錄1073項,市級名錄4121項,縣級名錄12758項。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齊全,分布廣泛,但從具體分布區域來看,目前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相對集中,大部分集中在魯中和魯西地區,位列前三的地市分別是菏澤、濟南和濰坊。
盡管山東省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但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加上山東非遺的自身特性,如純手工類往往學習周期長,對技藝要求精湛,學藝期間幾乎沒有經濟來源,對于年輕一代缺乏吸引力等,種種因素導致了個別非遺項目正在逐漸淡出大眾視野,生存和發展空間也越來越狹小,這些都對山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1]。
1.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相關制度體系
山東省在全國較早頒布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并且利用非遺助力鄉村振興,鼓勵和支持社區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另外,山東省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對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認定,并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設立非遺研究院,加大非遺傳播力度,非遺傳承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
2.山東非遺旅游產業化發展現狀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如山東三大秧歌各具地域特色,節慶活動歷史悠久且內容多樣,以民俗廟會及歷史文化為主題形成了諸多非遺項目,如膠東花餑餑、泰山石敢當等。此外,眾多手工藝產品如年畫、黑陶、風箏等也極具旅游開發潛力。在當前背景下,堅持保護原則,推動山東非遺的旅游產業化發展,對于傳承與弘揚山東傳統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能提升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能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文化體驗,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贏[2]。
(二)非遺“活態”傳承的研究現狀
“活態”是相對于“靜態”而言的。我國最早提出非遺活態保護概念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苑利。在活態傳承過程中,傳承人和人民群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傳承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傳遞者,掌握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人民群眾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用者”和“反饋者”,敦促著傳承人提高技藝水平、開發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非遺商品。只有在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進行保護與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民間,才能建立起傳承與生產之間的良性循環,實現活態傳承。
二、“互聯網+”對非遺產業的影響及對策
“互聯網+”時代為非遺傳承帶來新機遇。借助“互聯網+數字技術”,非遺文化得以數字化創意和品牌轉化,煥發新生。通過將非遺元素融入數字文創產品,實現傳統文化與現實世界的互動接軌,非遺在虛擬數字空間中得以保存與傳承,同時融入現代生活,成為新的活態傳承方式。這一轉變不僅讓非遺文化在數字記憶中得以延續,更使其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生長點。非遺不再是沉寂在數據庫中的記憶,而是成為互聯網中流動的文化符號,迎接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將更加多元化和開放化。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創新性的嘗試和探索,讓非遺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3]。
(一)引入“互聯網+”的服務理念,利用虛擬數字技術復刻記憶,實現數字記憶“活現”非遺
“互聯網+”是“互聯網+傳統產業”,利用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其核心在于創新與創意,特征包括萬物互聯、創新驅動等。為實現非遺數字化空間的文化再造,需充分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和創新服務方式。這能為非遺傳承注入活力,促進其與現代社會融合,讓非遺文化在數字時代綻放新光彩,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邁向新高度。
(二)設計出個性化的虛擬交互界面,完成人機互動,實現數字記憶“活動”非遺
非遺“活態”傳承的交互界面設計,涵蓋軟硬件環境、虛擬界面、交互方式及傳承合作等多方面。在互聯網+時代,非遺服務或產品更需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鼓勵用戶參與非遺創意、文創產品生產及制作過程。為此,非遺“活態”傳承應緊密圍繞用戶需求,打造個性化的數字交互界面,確保用戶能深度融入非遺傳承的各個環節,提升體驗感和參與度,從而推動非遺文化的活態傳承與創新發展。
(三)創新記憶模式,構建引人入勝的傳遞過程,實現數字記憶“活傳”非遺
信息傳遞系統創新需與“互聯網+”時代下非遺活態傳承需求相匹配,涉及資源、管理、運行等多方面的優化。在“互聯網+數字非遺”時代,數字技術成為非遺傳承的關鍵。通過創新傳遞記憶模式,不僅可精準營銷引導受眾,提升服務效率,還能營造個性化消費環境,使非遺文化更貼近生活和審美。數字技術打破時空限制,增強非遺吸引力,助力精準定位目標受眾,提升傳播效果。同時,將非遺元素融入生活,挖掘其審美價值,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綜上,信息傳遞系統創新為非遺活態傳承注入新活力[4]。
三、“互聯網 +”背景下山東非遺產業“活態”傳承的創新路徑
(一)完善“互聯網+非遺”認證系統
“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非遺”正改變著傳統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方式,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提供了新平臺。山東省應抓住數字化變革的機遇,加強非遺的數字傳播、媒介融合與保護傳承。為此,需政府、文化部門、網絡企業及非遺傳承人等多方合作,共同建立標準化的非遺網絡認證系統,并與山東省非遺保護名錄系統相連接,利用網絡廣泛推廣,同時驗證非遺傳承人身份,確保非遺文化的真實性和純正性。此舉旨在幫助網絡用戶更快捷、更全面地了解優質非遺產品與文化,推動山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新時代非遺文化的繁榮發展注入新活力。
(二)打造“互聯網+非遺”NFT(數字資產)
遵循《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山東省構建了非遺數據庫,推動數字文化服務升級。該數據庫分類整理數字化信息,為綜合性數字展示平臺提供支撐,激發文化消費新活力。“海豹數藏”作為山東首個官方數字藏品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傳承傳統文化,實現其現代化表達與正規交易。平臺與山東省藝術研究院及濟南皮影戲傳承人合作,以《西游記》經典角色為藍本,運用AI技術打造數字皮影藏品NFT,融合數字技術與國潮文化。在開發NFT過程中,區塊鏈技術有效遏制盜版,確保數字藏品唯一性。其開放性架構鼓勵用戶生成內容(UGC)和專業生成內容(PGC),豐富平臺生態,激發創意靈感,促進IP創新。數字與實體并行發展,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新路徑。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展現了山東省在數字文化建設上的積極探索,也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寶貴經驗,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三)推出“互聯網+非遺”文創產品
在“互聯網+”新時代,文創研發成為激活非遺活力、驅動旅游產業的橋梁。我們運用虛擬仿真與3D打印技術,挖掘地域文化,設計文化旅游產品及藝術衍生品,解決市場創意與銷售難題。數字文創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精準提煉非遺魅力,促進文化經濟雙贏。同時,我們注重構建特色數字文創品牌,避免文化同質化,加強非遺知識產權保護。整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優化文創產業鏈,提升設計效率,拓寬傳播渠道,加速商業變現。青島工學院以膠州秧歌為例,探索互聯網時代文化傳承路徑,實現非遺創造性轉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為文化旅游與教育領域注入新活力,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范例。
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豐富了文化旅游市場,提升了地方旅游吸引力,還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只有深入挖掘文化內涵,融合現代科技,才能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讓古老的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綻放光彩。我們將繼續探索更多創新路徑,推動文創產業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貢獻力量。
(四)構建“互聯網+非遺”數字博物館
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諸多傳統技藝正遭遇失傳的困境,亟須創新手段進行保護與傳承。在此背景下,數字博物館的興起為非遺文化的保存與傳播開辟了新路徑。利用高清攝影、三維掃描及音視頻錄制等尖端技術,我們得以系統記錄并保存非遺的精髓,將現存優秀技藝的工藝細節、復雜流程等,通過數字影像或虛擬場景進行高度還原與展示。實時互動功能的融入,更是極大地豐富了非遺文化的保存、解讀與利用方式,有效喚醒了公眾對非遺保護的意識,并提升了其主動參與和實踐的能力。
數字博物館以其快速傳播、直觀呈現的特點,為非遺文化的藝術魅力展示提供了廣闊舞臺。青島市博物館的360度全景展示,讓觀眾仿佛穿越時空,細細品味歷史的深邃韻味;《青島史話》借助AR導覽眼鏡,帶領觀眾踏上一場沉浸式的歷史探索之旅,讓科技與文化在虛實交融中綻放光彩。這些實踐案例不僅展現了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巨大潛力,也為山東非遺文化的可持續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我們應繼續深化數字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應用,讓非遺在互聯網時代煥發新生,實現更加廣泛而深入的文化傳承。
(五)孕育“互聯網+非遺”文化生態
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為山東省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尤其是對山東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宏觀視角審視,“互聯網+非遺+文化”這一“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已被山東省提升至文化發展戰略的核心層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山東省依托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即所謂的“核心文化圈”,成功地將非遺文化延伸至互聯網領域。這一舉措不僅拓寬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渠道,更在互聯網上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的非遺文化生態。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廣泛覆蓋與深入滲透,山東非遺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實現了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廣泛傳播。在此基礎上,山東省逐步構建了一個健康的非遺文化循環體系。這一體系以互聯網為媒介,通過持續的內容創新與傳播策略優化,使山東非遺在互聯網上生根發芽,煥發出勃勃生機。同時,這一循環體系還促進了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使古老的非遺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四、結束語
“互聯網+”引領人類社會步入全新數字化時代,為傳統產業及非遺保護與創新注入新動力,拓展新視野。山東非遺亦需緊跟“互聯網+非遺”步伐,迎接時代挑戰。但在此過程中,需謹慎科學地處理非遺文化產業創新與傳承的關系,避免因盲目追求新技術而忽視非遺深厚的歷史傳承。應聚焦于新技術對非遺的“活態”傳承,讓非遺在互聯網平臺上煥發新生,未來,非遺定能在互聯網中生動展現,實現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艷紅,黃小洪,王丹丹,等.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優化路徑探索[J].全國流通經濟,2020(36):129-132.
[2]袁貝貝.元宇宙賦能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發展研究[J].新傳奇,2024(25):38-40.
[3]袁菡瑤.互聯網背景下揚州非遺活化提升途徑研究[J].大眾文藝,2023(06):208-210.
[4]王廣文,盛馨潁.論新博物館學背景下文創產業發展的意義[J].藝術與設計(理論),2020,2(01):102-103.
基金項目: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構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與文創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3CLYJ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玫玫(1978-),女,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從事品牌構建與文創產品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設計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