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藝術創作范式的革新進行展開。通過對藝術語境變化的陳述,闡釋了多影響因素對藝術創作產生的作用。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需融合人民性與時代性,平衡社會責任與個體表達,協同多元審美與主流引領。其創作形式與手法,在原有基礎上加強了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創新傳承與跨媒介融合,并通過受眾參與式創作,在全球視野下進行廣泛傳播與交流,旨在為藝術創作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找準發展方向,促進藝術與時代共進,推動文化繁榮。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藝術創作范式;價值取向;傳播與接受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3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各領域飛速發展,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著深刻變革。科技進步、文化繁榮、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相互交織,深刻影響著藝術創作的生態。在此情境下,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藝術創作的范式具有重要意義。
一、藝術創作的語境重塑
(一)社會文化變遷
20世紀以來,特別是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社會文化變遷深刻重塑了藝術創作語境。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發展,藝術活動中的語境與文本間的關系會發生明顯的轉變并生成不同的藝術生產形態[1]。在現代社會發展沖擊下,傳統文化開始復興與再解讀,其元素融入現代藝術創作,展現出非凡魅力。從傳統圖案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的創新應用,到古典文學故事在當代影視中的全新演繹,都彰顯了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藝術中的價值。
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推進,地域文化交流碰撞加劇,東西方文化在藝術領域交織。不同文化的理念相互借鑒,豐富了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拓展了表達邊界。如西方的寫實繪畫技巧與東方的意境營造手法相互融合,創造出了新的視覺效果。這種文化變遷促使藝術創作者在傳承與創新間尋求平衡,以契合新的文化語境,創作出更具深度與時代感的作品,展現出社會文化變遷對藝術創作語境重塑的深刻影響[2]。
(二)科技發展革新
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以此為導向的科技發展革新對藝術創作語境產生重大影響,科技成為藝術創作變革的關鍵因素。在創作工具和材料方面,科技進步為藝術實踐帶來更多可能。新型繪畫材料和數字繪圖設備拓展了創作手段,提高創作效率,在視覺效果呈現上填補了多種傳統繪畫手法的空缺。其中以3D打印技術為代表,打破了雕塑傳統模式,實現虛擬到實體的快速轉化,帶來了新的創作體驗,如隋建國的《云中花園》(見圖1),利用3D掃描與打印技術還原泥稿細節,突破手工造型局限。
在藝術創作的呈現和傳播方式上,科技的影響更為顯著。在被人們稱為“VR元年”的2016年前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技術賦予了藝術作品新的生命。藝術傳播領域得益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藝術作品的傳播范圍也呈指數級增長。藝術家通過網絡平臺展示作品,突破了傳統展覽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與全球范圍內的觀眾建立聯系,這種傳播方式的變革也促使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作品的“視覺吸引力”與“傳播性”,以適應新的科技語境下的藝術生態。
二、藝術創作的價值取向范式
(一)人民性與時代性融合
在藝術創作領域,人民性與時代性的融合是價值取向的重要維度。自20世紀初以來,人民性作為藝術的根本屬性,一直備受關注。人民的喜怒哀樂、夢想追求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如民間剪紙藝術,那精巧的圖案、豐富的寓意,生動展現了勞動人民的心靈手巧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出人民生活是藝術創作靈感的無盡寶藏。
進入21世紀,時代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賦予藝術作品當下的活力和深刻內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人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宏觀社會變革到微觀個體體驗,都應在藝術作品中得到體現。藝術作品如時代的“鏡子”,反映人們在現代化浪潮中的生存狀態和精神風貌[3]。同時,藝術通過對人民性與時代性的融合,能夠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凝聚民族精神,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在藝術表達中實現二者的有機統一。
(二)社會責任與個體表達平衡
藝術創作不可避免地涉及社會責任與個體表達的問題。自20世紀中葉起,尤其是1960年代全球社會運動頻發時期,社會責任對藝術作品提出了要求,即要對社會現象、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回應態度。藝術具有影響社會觀念、引導社會風尚的力量,應當為社會的進步、公平、正義發聲。如畢加索在1937年創作的《格爾尼卡》(見圖2),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戰爭暴行的譴責,喚起大眾對戰爭災難的關注,促使社會反思和平的重要性,推動社會朝著美好的方向發展。
藝術創作同樣離不開個體表達。個體創作者擁有獨特的生活經歷、情感體驗和審美視角,這些是藝術作品個性和獨特魅力的來源。個體表達賦予藝術作品以靈魂,使其區別于千篇一律的宣傳品。在創作過程中,平衡社會責任和個體表達是關鍵。過于強調社會責任可能導致作品說教味濃,缺乏藝術感染力;而只注重個體表達則可能使作品陷入自我陶醉,失去社會價值。優秀的藝術作品應在二者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將個體的情感、思考與社會的需要相結合,以個性化的方式展現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
(三)審美多元與主流引領協同
在當今的藝術創作環境中,審美多元與主流引領的協同是價值取向的重要體現。自20世紀末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審美多元現象愈發突出。這是現代社會文化豐富性和個體差異在藝術領域的反映。這種多元性為藝術創作帶來了廣闊的空間,鼓勵藝術家突破傳統審美束縛,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其獨特的風格與表現手法,展現了現代藝術的多元性。同時,主流引領在藝術創作價值取向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主流審美往往承載著一個國家、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傳統,它為社會提供了一種共同的審美標準與精神追求。主流審美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得以傳播和強化,這些作品體現了民族精神、社會理想等重要文化內涵。值得注意的是,在審美多元的背景下,主流引領不是對多元審美的壓抑,而是在尊重多元的基礎上,引導藝術創作朝著積極健康、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的道路前進。
三、藝術創作的形式與手法范式
(一)傳統藝術形式創新傳承
傳統藝術形式作為文化瑰寶,承載著民族記憶,1956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更是為其發展指引方向[4]。在形式創新上,20世紀60年代起現代設計理念興起,為傳統藝術形式改造帶來啟發。從線條、形狀到構圖,皆可依據現代美學進行優化。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活字印刷術表演,便將傳統與現代設計融合,巧妙地將中國古代活字盤與現代電腦鍵盤相結合。在尊重傳統寓意基礎上,對色彩進行現代化處理,使得表演既有古典之美,又不失現代感。
傳承精神內涵方面,如羅曼·羅蘭所說:“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于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秘和熱情的世界。”傳統藝術的文化、情感和意境是靈魂,但也需與現代需求相契合,與時俱進。如2008年奧運福娃,融合傳統與現代精神,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與現代繪畫的連接點,實現二者對接。技藝傳承發展上,2010年前后,“數位化”接近于完成,數字化技術助力傳統技藝記錄改進,如蘇繡,利用數字化讓傳統針法技藝在創新中延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跨媒介藝術手法融合創作
如今,跨媒介融合創作蓬勃發展,打破了傳統媒介界限,正處于不斷擴張與深入的狀態。在馬歇爾·麥克盧漢看來,“媒介即信息”,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將引入新的行為尺度與規范,從而改變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環境的框架,以此開創社會生活與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因此,想要在創作中相互融合,理解媒介特性是基礎。20世紀末以來,各類媒介視覺語言研究增多。繪畫色彩筆觸、雕塑空間感知、影視鏡頭語言各具特色。如《清明上河圖3.0》數字展(見圖3),融合多種媒介視覺特點,展現經典新貌。
敘事層面,不同媒介有不同節奏邏輯。文字呈線性、影視多線索、游戲交互敘事各有特點。想要將其融合,約瑟夫·坎貝爾的“英雄之旅”理論就為敘事整合提供了思路。此外,由于不同媒介交互方式不同,受眾預期和體驗有別,其心理變化至關重要。創作者要精心設計,如虛擬現實作品,通過交互環節提升體驗。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對新技術運用可作借鑒,讓作品更具魅力與價值。
四、藝術創作的傳播與接受范式
(一)受眾參與式創作與傳播
20世紀末以來,受眾參與式創作與傳播在現代藝術生態中愈發顯著,1995年互聯網的廣泛普及為其發展創造了條件。從創作角度看,這種模式打破了傳統藝術家主導的單一模式。如今,借助數字化平臺,受眾可參與藝術創作環節。2010年之后的開源藝術項目就是例證,受眾能提交創意元素,讓藝術創作成為集體智慧的凝聚過程。藝術家不再孤立,而是和受眾共同塑造作品[5]。
在傳播方面,受眾參與式傳播使藝術作品的傳播路徑更廣泛。2004年社交媒體Facebook的出現及后續發展,使受眾能自主分享、推薦藝術作品。基于個人理解和偏好的分享,形成了更具針對性和感染力的口碑式傳播。這種傳播伴隨著互動,觀眾的討論、解讀豐富了作品內涵,使其在傳播中衍生出新的意義,擴大影響力和覆蓋面,也讓作品與受眾的聯系更加緊密。
(二)全球視野下藝術傳播與交流
進入21世紀,全球藝術傳播與交流呈現復雜多元局面。2000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提及全球化對文化領域的影響,藝術傳播首當其沖。在傳播層面,互聯網和現代通信技術消除地理障礙,藝術作品得以在全球迅速傳播。無論是大型藝術展覽的線上展廳,還是藝術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都成為藝術走向世界的窗口。
從交流角度而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相互碰撞、融合。西方現代藝術觀念與東方傳統美學相遇,碰撞出藝術創作的火花,正如克萊夫·貝爾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在跨文化交流中,這種“意味”變得更加豐富。其交流促進了藝術風格的創新和發展,新的藝術流派可能在跨文化交流中誕生。與此同時,我們應注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的文化多樣性保護問題,切實考慮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障礙,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在尊重各文化的基礎上,促進文化多元共生、共同繁榮。
五、結束語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背景下,藝術創作范式正經歷深刻變革。從創作語境重塑到價值取向多元融合,從形式手法創新到傳播接受范式革新,無不展現出藝術與時代共進的特征。藝術創作需立足人民與時代,平衡責任與表達,融合多元審美,借由跨媒介融合拓展創作邊界,受眾參與豐富傳播內涵。傳統與現代交織,本土與全球對話,共同為藝術注入新活力。未來,藝術將持續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新范式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滋養,綻放獨特光彩。
參考文獻:
[1]孫曉霞.作為方法的“藝術語境”[J].山東藝術,2023(06):22-27.
[2]陳延輝.當代藝術語境中的聲音藝術[J].美術,2024(10):143-146.
[3]田川流.藝術管理學概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1.
[4]沈倩.科學技術與“藝術革命”——科藝融合視域下的藝術創作新范式[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24,22(03):1-10.
[5]廖愿平.“民族形式”與延安文藝創作范式研究(1938-1949)[D].湖南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王卓琳(2001-),女,山西太原人,碩士在讀,從事舞蹈表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