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著眼于探索客家音樂非遺文化在廣東惠州中學音樂教育的傳承與應用,選取了惠州惠南學校七年級為主要研究對象,討論了客家非遺音樂文化的教育價值;設計了兩個關于客家音樂文化的校本課程,并進行創新教學和本土化教學;調查并研究了教學前后惠南學校七年級學生對客家音樂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感興趣程度,有助于刷新他們對客家非遺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應用的理論認識。并且,對今后如何將客家非遺音樂文化或傳統音樂融入中學音樂教育中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客家非遺音樂文化;中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7-0-03
一、客家音樂文化的教育價值
客家音樂文化是由人民所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和民俗文化形式,它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于繼承客家的卓越傳統文化、培養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以及推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廣東省惠州市是東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廣東漢劇、漁歌、山歌、舞龍、舞獅、舞春牛等各種文化活動盛行,是傳承客家音樂文化的重要城市。而傳承一個民族的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將其融入學生的教育中,將傳承的種子播種在孩子們的心中。因此,本文將探索客家音樂文化在惠南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與應用,以中學七年級為例,將客家音樂文化更好地在學生中進行傳承,探索教學創新形式,激發學生對本民族本地區音樂文化的興趣。
在深入探討客家音樂文化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時,我們應當首先明確一個基本觀點:客家音樂文化并非只是廣東地區傳統音樂文化的一個簡單組成部分,而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藝術形式。這種獨特的音樂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域特征,它不單單體現了一種音樂風格的傳承與發展,更深刻地影響了一代代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和氣質形成。
(一)文化教育方面
在文化教育價值上,客家音樂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承載著民間文化藝術的精華。它們是客家古老文化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記憶和地域文化內涵,記錄了客家族群的歷史和文化特征。這些音樂作品在教育中的運用,不僅幫助學生學習和繼承傳統地域文化,還能增強學生對地方民間音樂的認同感,為全面素質教育提供文化知識儲備。例如,通過學習客家山歌,學生能夠了解客家人的生活哲學、工作態度以及對待自然的看法,從而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尊重[1]。
(二)審美教育方面
審美教育方面,客家音樂以其生動的表現形式和貼近實際的內容,展現了高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它們常以擬人化手法描繪動物、植物以及人和事件,使得抽象的音樂藝術變得具象而易于理解。采茶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通過描繪勞動婦女上山采茶的場景,一邊工作一邊唱山歌以激發勞動熱情,展現了客家人的生活和樂觀精神。通過在音樂課堂中引入這些音樂作品,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歸屬感和認同感,還能充分體驗客家音樂的真實美、形式美、情趣美和藝術美,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客家音樂文化在道德教化、文化傳承和審美教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客家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對于培養下一代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僅是歷史的回聲,更是具體的教育實踐,對于培育具有歷史感、責任感和審美能力的現代公民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客家音樂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推廣,不僅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投資,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塑造民族和個人身份的重要媒介。
二、設計合適的客家音樂文化校本課程
(一)客家山歌《梅縣公園景色靚》
《梅縣公園景色靚》是一首梅州地區的客家山歌,由四個樂句構成,描寫了梅縣公園的自然景色。這首歌曲簡單易學,適合作為七年級學生客家山歌的第一課(見圖1)。
1.音樂特點
(1)節奏節拍
這首客家山歌的節拍為2/4拍,以“前十六、后十六、四十六”節奏為主。在這首歌曲中,作者往往會在兩個十六分音符一起出現時,使用一字對兩音形式或者用實詞加襯詞的方式。這樣的使用方式,使得歌曲中即使出現大量十六分音符,但也能保證整首歌曲的速度適中,便于演唱。這首歌曲一共四句,在每一句的末尾處都有一個較長的延長音符,這種節奏形式通常運用于對歌(斗歌)中,句末的延伸可給歌手思考下一句唱詞的時間。
(2)曲式調式
這首山歌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整首作品中只出現了“宮、商、羽”三個主干音,因此是一首C羽調式山歌,曲調的旋律以迂回級進為主,沒有大跳音程。同時,使整首客家山歌也更具有抒情性。
(3)唱腔特點
這首歌曲的唱腔是拖腔和潤腔相結合。前三句最后的襯詞上都有顫音和后倚音,第四句的尾音以下滑結束,這四個句尾都要用拖腔演唱,不僅用于抒發感情,也可給歌手留有時間思考下面的歌詞。除此之外,后倚音的使用,使得原本被拉長的樂句與下一個樂句連接在一起,為下一個樂句做了準備。
2.教學創新
(1)客家方言與音樂教學相結合
客家方言發音與客家歌曲的唱腔風格、旋律及調性特色有直接聯系。在歌曲中,由于歌者的個人情感、年齡、身份等不同,發音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因此可以說語言中的讀音是一個前提與基礎。由于是梅州的地方歌曲,授課時應選用梅縣方言演唱,才更能體會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梅縣方言共有6個聲調,即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
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有效地學習和使用客家方言,教師可以設計一項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家中向熟悉客家方言的長輩學習,用客家方言準備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并在下一節課上進行展示。這種教學策略的優勢在于:首先,它使學生有機會在正式課堂學習之前接觸和了解客家方言;其次,同班同學共同學習,彼此間的熟悉程度使得他們即使在不完全理解語言的情況下,也能夠猜測出所表達的內容,從而為學習客家方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難以正確發音的字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旁邊標注拼音。一是加深學生對字詞的記憶,二是在演唱過程中,如果忘記某個字的發音,拼音可以起到提示的作用[2]。
此外,建議在未來的音樂課程中,每當學生學會一首新歌后,都嘗試用客家方言進行演唱。將客家方言與音樂教學相結合,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客家方言,還能豐富教學內容,并推動文化的傳承。通過這樣的教學實踐,學生將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地方音樂文化,并通過語言的力量,將這一文化傳遞給未來的聽眾和學習者。
(2)借助趣味性游戲強化客家山歌節奏練習
在節拍方面,這首山歌節拍為四二拍。四二拍的強拍和弱拍交錯進行,給人以歡快、活潑的感覺。在節奏方面,歌曲主要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在出現十六分音符的地方,多使用一字對兩音的形式,使得歌詞不會讓人覺得過于緊湊,并顯得寬松,給人以輕松愉悅的感覺。
這首歌曲的節奏節拍較為簡單,在教學時需要立足學生生活主體,在節奏練習中引入一些學生容易接受和感悟的趣味性元素。學生往往會對一些類比游戲產生較為濃厚的興趣,借助趣味性游戲,如擊鼓傳花的游戲方式,可以將抽象的音符知識與輕松的游戲氛圍融為一體,強化客家山歌節奏練習。
(3)通過比較法強化客家山歌民族調式概念
《梅縣公園景色靚》的調式為C羽調,整個旋律構建在三個基礎音之上,其特點是以連續的反復級進為主。
這首山歌是典型的五聲性的民族調式,七年級的學生對民族調式和西洋調式的概念相對模糊。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學生學習過的西洋調式的歌曲進行比較,以此強化學生對民族調式和西洋調式的概念[3]。
(二)惠州本地山歌《聲聲山歌唱博羅》課例引申教學
《聲聲山歌唱博羅》是來自惠州博羅的客家山歌,教師可以在教授完《梅縣公園風景靚》后,引出這首唱惠州山水風光的歌曲。
1.音樂特點
(1)節奏特點
傳統的粵東客家山歌一般是2/4拍或3/3拍,而《聲聲山歌唱博羅》是4/4拍,體現了新山歌與傳統山歌的區別。這首山歌整體上以切分節奏型為主,節奏富有變化,張弛結合。
(2)曲式調式特點
這首山歌是g羽六聲調式,是由四個樂句構成的非方整一段體結構,結尾處有四小節的尾聲。
(3)唱腔特點
這首歌曲是一首高腔山歌,曲調高亢嘹亮,跳動較大,其中有不少五度(d?-g?)、六度(e?-a?),甚至是七度(d?-c?)、八度(g?-g?)的大跳。在唱腔方面,歌曲中有不少拖腔的運用,如3--、6---等。
2.教學創新
(1)不同地域的客家方言語調
教師在講授時以欣賞為主,教唱為輔,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地域的客家方言有語調、咬字的區分。了解客家話語調與客家山歌音韻的結合,以及地域性音樂因語言語調的變化帶來的不同。教學目的以音律帶領學生感受惠州山水的優美和惠州本地客家山歌的獨特魅力。
(2)不同地域的節奏變化
使用多變的節奏型、交錯型的節奏對位,可以體現熱情、歡樂的山歌特色。由于不同地域的性格特征,客家山歌呈現不同的情感情緒和節奏變化,使作品的旋律、節奏展現出獨特的地域特色。這些特征不僅詮釋了客家山歌表達山水情的主題旋律,還使其優美并富有音樂色彩、民族色彩以及山水風景特色,從而實現了旋律與客家山歌音樂色彩的融合。
(3)詩歌手法體現歌詞特色
歌詞中運用了“賦、比、興”等詩歌修辭手法,傳遞出客家民俗和漁民風情,表現出悠遠而歡快的情感,同時也具有變化的色彩。通過運用音畫交融的“通感”手法,歌詞展現了客家山歌中的修辭特色,將“賦、比、興”巧妙應用其中。讓學生學習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感受詩歌及客家山歌的美學意義。
三、非遺客家音樂課例融入教學的實踐意義
作為探索客家音樂文化融入惠南學校七年級音樂教育中的教學實踐,學生通過學習對地方傳統音樂文化的認識和對客家音樂文化的喜好程度在課后有了顯著提升。非遺客家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和民俗文化形式,蘊含了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對于繼承客家的卓越傳統文化、培養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以及推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次課程實踐從客家音樂文化的教育價值和設計合適的客家音樂校本課程兩個方面,探索了客家音樂文化在七年級音樂教學中具體應用。設計了歌唱課《梅縣公園景色靚》和本地山歌教學《聲聲山歌唱博羅》,通過這兩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客家音樂的獨特魅力,提升他們的興趣,并且教授了關于客家音樂文化的簡單知識。這種實踐將非遺客家山歌的傳承帶入課堂,通過創新實踐將文化傳承應用于中學教學中。將教學與非遺本土音樂傳承、文化傳承相結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還增強了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參考文獻:
[1]張惠妍.贛南客家童謠在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實踐探索[D].贛南師范大學,2023.
[2]陳鳳至,商憲春.客家民間音樂文化教育傳承路徑研究[J].藝術評鑒,2023(12):124-128.
[3]楊靖.客家音樂的藝術特色與現狀發展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22-124.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青年創新項目“東江流域客家山歌鋼琴化研究與實踐——基于惠州客家山歌創新發展視角”(項目編號:縱2019ZX027)。
作者簡介:鉗維芝(1985-),女,北京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音樂表演、音樂學研究;馮欣怡(2000-),女,廣東茂名人,本科,從事音樂學、音樂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