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號院博物館位于鐵樹斜街93號,曾是一座7戶人家共同居住的大雜院。在居民騰退之后,作為政府引入的公益性文化試點項目,由北京之文明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大雜院進行整體修繕,改造成為公益性博物館,成為進行非遺和民間藝術傳播和體驗的基地。博物館借助大柵欄—琉璃廠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民居為受眾打造了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體驗、展示和交流的場所。93號院博物館一直秉持“讓世界了解中國非遺,讓中國非遺走向世界”的宗旨,通過展覽、講座、文化活動等方式,向國內外游客推廣京味兒文化和中國“非遺”。




京工集團對93號院博物館在“非遺”發掘保護和傳播經營的創新模式及藺熠館長提出的“非遺文化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的觀點深表認同。京工集團常務副總經理顧巍表示,傳統民族服飾是人與自然共同構建的文化載體,是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語言橋梁。故而京工集團努力將非遺京繡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在堅守手工裁作技藝的基礎上,用京繡“圖必有意,文必吉祥”的設計理念及純手工繡法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達到“傳統與現代”的高度融合,使服裝真正成為“文化自信”的載體。同時,京工集團的“中山裝制作技藝”也成功申遺。在文化創意領域,京工集團開發了多種文創產品,位于五道街16號的“宮溢文創體驗店”也推出了京繡、漢服制作、掐絲琺瑯等多種“非遺”體驗課程,新面世的“華彩服章”系列文創產品更使之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作為同處大柵欄地區的近鄰,雙方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推廣有著同樣的理念與初心,具備天然的合作基礎與優勢。
通過前期深入交流,京工集團與93號院博物館將在非遺課程引入、創新工作室設立、中山裝推廣、聯合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在營銷模式上進行創新嘗試,依托京工集團“服務+零售+互聯網”的社區商業模式,在旗下23家“京工1961”社區店引入93號院博物館非遺課程,讓更多百姓了解、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滿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增強社區的文化氛圍。同時,充分發揮京工集團“中式服裝制作技藝徐猛工作室”技術優勢,在93號院博物館成立“京工集團中式服裝制作技藝創新工作室”,共同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設計出廣受消費者歡迎的服裝服飾文創產品。為增強公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促進傳承與發展,雙方將通過各自的宣傳平臺與傳播方式,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共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與推廣做出努力。
未來,京工集團將不斷深化與93號院博物館的合作,發揮各自領域中的優勢,探索更多合作空間,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吸引力和感召力,彰顯首都文化活力和文化自信,助力首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