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供應鏈這一概念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因為之前的獨立性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多個企業需要相互合作、優勢互補,以此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供應鏈對企業而言至關重要,但供應鏈管理是一個由多方參與的整體,很多因素都會對供應鏈的任一環節造成破壞,進而使整個供應鏈受到影響。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活力,企業在進行供應鏈設計時應當考慮安全因素,提高供應鏈的安全能力。同時出臺相關政策,為其提供政策支持。文章基于供應鏈安全面臨的困境,提出供應鏈安全能力的提升策略,為企業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打造高效的供應鏈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策支持;供應鏈安全;安全策略
中圖分類號:F274;D6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4.22.031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was born in the 1980s, mainly because the previous independent management model could not meet the needs of market changes, and multiple enterprises needed to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s advant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rket. Supply chain is very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but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 whole involving many parties, and many factors will cause damage to any link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n affect the whole supply chain. In order to maintain vitality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enterprises should consider security factors in the design of supply chain and improve the security capability of the supply chain. At the same time, relevant policie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provide policy support for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supply chain secur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upply chain security capability, 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enterprises to build an efficient supply chain under the current market environment.
Key words: policy support; supply chain security; security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24-04-24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貴州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水平的路徑與政策體系研究”(2023GZGXRW080)
作者簡介:楊天?。?990—),男,黑龍江佳木斯人,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物流與供應鏈、物流仿真與規劃。
引文格式:楊天巍.基于政策支持體系分析的供應鏈安全能力提升[J].物流科技,2024,47(22):123-125,142.
0 引 言
供應鏈(supply chain)是包含多重環節和眾多參與者的復雜網絡,概括來講是指產品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手中的整個鏈條。它涵蓋從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到最終銷售的多個環節,以確保產品能夠高效流動并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的目的是盈利,從這一點出發,可以看出供應鏈與企業績效密切關聯[1]。與此同時,通過供應鏈,也可以為物流企業提供另一種基于貿易往來的融資方式,使物流企業的融資更加靈活、高效[2]。但是,供應鏈的發展并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面臨諸多困難,涉及信息網絡、物流安全、供應商等層面[3],給供應鏈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推進全球物流供應鏈安全一體化策略的背景下[4],提高供應鏈對突發風險的應對能力,成為了當前企業面臨的重要議題。以此,本文就企業供應鏈安全能力的優化展開研究,以期為相關企業和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解決思路。
1 供應鏈安全相關概念界定
1.1 供應鏈及其特征
供應鏈涉及多個環節和企業,總體上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主要圍繞核心企業展開,通過各方面的信息和資金運作,采購原材料,進行中間商品以及最終產品的制作,最后通過銷售網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鏈式結構。這個鏈條將原料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個具有完整功能的網鏈結構。供應鏈具有多種類型,包括垂直供應鏈、橫向供應鏈、跨界供應鏈、縱向供應鏈、反向供應鏈、國際供應鏈、線性供應鏈和網狀供應鏈等。每種類型的供應鏈都有其特定的結構和運作模式,能夠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和業務場景。
供應鏈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它可以提高效率,減少物流、生產和庫存等環節的時間和成本,從而提高生產和配送效率。其次,供應鏈管理可以優化產品質量,確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質量,從而滿足客戶需求。此外,它還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通過控制產品交付時間和服務質量,提供更好的客戶體驗。同時,供應鏈管理有助于降低風險,能夠幫助企業識別并評估潛在風險,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防范。最后,供應鏈管理還可以促進創新,推動企業與供應商、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和創新,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市場。供應鏈運作應該實現最優化,以最低的成本滿足客戶的需求。它涉及協調企業的內外資源,確保供應鏈各環節的有效銜接和高效運作。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縮短現金周轉時間、降低企業風險、實現盈利并為其提供可預測收入等。
供應鏈是一個網絡結構,不同企業相互合作,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獨特的節點,不同節點企業之間是一種供需關系,以滿足客戶需求為最終目標。從這一點出發分析,供應鏈應該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首先,供應鏈具有交叉性。這主要體現在節點企業上,這些企業不僅是某個供應鏈的成員,也可能參與其他供應鏈。這種交叉性使得供應鏈網絡復雜化,增加了協調管理的難度。節點企業可以是不同供應鏈的成員,能夠在不同供應鏈中發揮自身價值。
其次,供應鏈具有動態性。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企業戰略的調整,供應鏈中的節點企業需要進行動態更新以適應這些變化。此外,供應鏈中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也需要實時更新,以反映最新的市場情況和企業需求。這種動態性使供應鏈能夠靈活應對各種挑戰,實現整體最優。
再者,供應鏈中存在核心企業。這些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信息、資金、物流運轉的中心。它們可以通過整合和優化資源,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競爭力。
此外,供應鏈的復雜性也是一個顯著特征。供應鏈涵蓋了多種類型、多個地域的企業,這些企業在結構、規模、管理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致使供應鏈的結構比單個企業更為復雜。這種復雜性要求企業在進行供應鏈管理時必須具備較強的協調能力和適應能力。
1.2 供應鏈管理內涵
供應鏈管理是一個20世紀就被廣泛使用的術語,最早起源于咨詢業,隨后受到了企業的青睞。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的復雜過程,旨在實現供應鏈運作的最優化,以最低的成本滿足最終客戶的需求。它涉及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協調和管理,包括采購、生產、物流、銷售等,以確保產品從原材料到最終用戶的整個流程可以高效、順暢地進行。
供應鏈管理的核心在于協調企業的內外資源,以共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需要將供應鏈各環節視為一個虛擬企業同盟,每個企業則是這個同盟中的一個部門。這個同盟是動態的,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變化隨時調整。有效的供應鏈管理有助于實現多項關鍵目標,包括縮短資金周轉時間、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使其實現盈利增長,以及提供可預測的收入等。同時,供應鏈管理還強調建立戰略伙伴關系、推行供應鏈透明化、使用供應鏈協同平臺以及采用風險管理策略等方法,以優化供應鏈協作。
供應、生產、物流和消費者需求是供應鏈管理的四個維度。供應鏈管理以互聯網為技術背景,圍繞供應、生產、物流和滿足需求來實施。總的來講,供應鏈管理要提高企業服務水平并降低總體成本。
1.3 供應鏈安全
供應鏈安全是一個比較新的議題,21世紀以來,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使得全球各地的企業都認識到供應鏈其實面臨著很多非人為控制因素的影響??偟膩碇v,供應鏈風險一直都在,只是在過去人們追求效率的過程中被忽視掉了。供應鏈安全是指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物品和資金流動的安全保障,其對于企業的運營和發展影響深遠。具體來說,供應鏈安全涉及確保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物流配送和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順暢運作,能夠防止發生信息泄露、質量問題和金融損失等風險。
供應鏈存在許多潛在的風險和威脅,如自然災害、惡意攻擊、供應商違約等,這些都可能對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脅。因此,加強供應鏈安全對于保障企業的正常運營、維護合作伙伴關系以及提升企業的危機應對能力至關重要。為保障供應鏈安全,企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通過風險評估,確定哪些方面需要特別關注和改進。其次,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確保其都有適當的安全措施,并共同制定安全標準和政策。此外,加強物理安全防護、保護數據和信息、實施供應鏈審計、提供安全培訓和意識提高活動,以及建立應急響應計劃等也是確保供應鏈安全的關鍵步驟。
在當前這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安全還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例如,通過數字化轉型、應用區塊鏈技術、智能物流、供應鏈可視化等技術手段,可以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減少欺詐和錯誤,增強其安全性和可信度。然而,這也要求企業具備更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安全威脅。供應鏈安全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議題,需要企業從多方面入手,采取綜合措施來確保供應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 供應鏈安全面臨的困境
2.1 數據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如上所述,供應鏈是一個涉及多方的復雜網絡,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相關數據如產品、訂單、交易等均規模龐大。這些數據可能包含商業機密、客戶個人隱私信息,多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將給企業和個人帶來難以想象的損失。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數據也會遭受網絡攻擊等惡性事件,部分黑客和惡意人員可能會利用供應鏈存在的漏洞,對企業數據進行盜取或破壞。
再加上供應鏈各環節參與者眾多,各方均存在合作關系,數據難免存在共享和流動,在數據流動的過程中很有可能出現問題,導致數據向外流出,進而影響整個供應鏈。一些企業可能缺乏數據加密和訪問控制的手段,致使企業缺乏合理的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人為方面也存在數據安全隱患,供應鏈相關人員眾多,并且在信息數據安全方面缺乏保護意識,人為原因會導致數據泄露,造成信息安全問題。同時,供應鏈不同參與者所使用的信息系統不同,導致數據格式在交流共享的過程中容易污染或丟失,這也被認為是一種人為方面的數據信息安全隱患。
2.2 物流方面存在安全隱患
物流在整個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物流才能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使整個供應鏈完成閉環。然而,物流各環節比如采購、倉儲、運輸等環節,也可能面臨不同的風險,比如貨物丟失或損壞、交通事故等,也有可能出現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如假冒、偽造等。
具體來講就是,供應鏈涉及企業不同,距離也有遠有近,在進行長距離運輸的過程中,容易對產品造成物理損壞,甚至使其遭到盜竊或搶劫,致使產品受損,影響整個供應鏈的穩定性。交通運輸工具的安全也值得重視。發生車禍不僅會直接影響企業的財產,也可能使供應鏈暫時斷裂,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影響。個別企業在進行物流信息填報時,容易錯誤填報,不論是產品數量還是總體重量,都會弄虛作假,干擾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
2.3 供應商管理困難
供應商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由于供應商數量龐大、大小規模不一、地址不同,會給供應商的管理工作造成不小的阻礙。同時由于供應商數量眾多,其資質評估也會消耗大量時間和人力。面對眾多供應商,企業需要客觀評估其綜合能力,比如產品質量、交貨能力等,但由于信息不對稱、評價標準缺乏統一度量等,容易造成選擇困難,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流暢性。
供應鏈合同往往涉及很多細節,如價格、交貨期等,一旦合同出現問題,解決起來就會耗時耗力,影響供應鏈的穩定性。同時,對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進行質量檢測是一個長期性的工作,代表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導致其成本高昂。在實際操作中,不少供應商或因意外出現延遲交貨的現象,導致生產計劃整個被打破,產生連鎖反應。與供應商的談判時需要豐富的經驗,但可能由于雙方訴求不一致導致溝通效率低下,難以達成共識。
2.4 數據整合、分析能力和技術欠缺
供應鏈涉及數據眾多,包括各方面的數據,這就在某種程度上要求企業具備數據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納入更多相關技術人員。但是,許多企業缺乏相關專業人才,導致企業的數據分析能力不高,影響了供應鏈的整體效率。除了人才缺失,數據本身的質量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比如倉儲數據、訂單數據等出現重復、錯誤,導致分析結果缺乏嚴謹性,無法為決策帶來參考。供應鏈參與者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數據格式,導致數據整合和共享變得困難,增加數據整合的成本。再加上各個節點企業是獨立運行的,在數據共享方面做得不夠到位,無法形成全局的數據視圖,影響了對整個供應鏈情況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3 政策支持下提升供應鏈安全能力措施
3.1 加強信息安全管理,保護隱私
提高供應鏈安全能力,首先需要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加強信息安全管理有助于防范供應鏈中信息被泄露和篡改的風險。供應鏈涉及多個環節和參與者,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可能面臨被竊取、篡改或破壞的風險。通過加強信息安全管理,采用加密技術、身份認證等手段,可以確保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篡改,從而保護企業和客戶的利益。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詳細的信息安全政策和規范,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與權限,從而極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風險。建立防火墻,建立有效的入侵檢測機制,防止外部非法訪問和惡意攻擊。及時發現并修復系統安全漏洞,減少被攻擊的風險。對相關管理人員開展信息安全意識培訓,提高員工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程度和防范能力。制定信息安全應急預案,明確發生信息安全事件后的應對措施和流程。組建應急響應團隊,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信息安全事件的應對能力。
3.2 重視物流安全管理
對采購、運輸等物流環節進行風險評估和監測,加強對物流安全的管理保護,也是提高供應鏈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在制度方面,可以成立專業的物流安全管理機構,專門負責監督物流安全工作的執行情況并進行匯報,對于物流安全工作沒有做到位的企業加以警告、處罰,確保各項措施得到有效執行。
定期對物流設施和設備進行安全檢查和維護,確保其工作狀態良好;引進先進的物流技術和設備,提高物流運作效率。同時,對于物流信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實現對物流信息的實時監控。根據市場需求和現有運輸條件,制定合理的運輸計劃和路線,盡可能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風險,保證貨物安全到達目的地。對可能出現的物流安全問題進行評估和預警,做到防患于未然、未雨綢繆。這些措施的落實將有助于提升供應鏈的整體安全水平,確保物流運作順暢且安全。
3.3 優化供應商管理
供應商管理也非常重要,要對供應商進行完整的評價,同時建立供應商黑名單機制,將自身條件不好、信用狀況差的供應商加入黑名單。反之,對于資信狀況良好、合作愉快的供應商,也可以考慮提高下次合作的優先度。設立透明的審批程序,確保供應商的選擇不受個人利益干擾,保證只有符合公司要求的供應商才能進入供應鏈。
加強供應商合同管理,在合同中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這是開展合作的基本前提。同時,對合同進行定期的審查和更新,使其發揮對供應商行為的規范作用。定期對供應商進行績效評估,包括交貨準時率、產品質量、服務水平等,確保供應商可持續提供優質服務。根據評估結果,與供應商共同制定改進計劃,推動供應商不斷提升其安全管理和產品質量水平。定期對供應商的生產現場環境、質量管理等進行審核監督,發現問題并及時提出整改要求,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
3.4 推進數字化建設
積極采用先進的技術,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控供應鏈的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安全隱患。投入資金建設高效穩定的計算機網絡、購置先進的信息技術設備和軟件,為數字化建設奠定基礎。優化企業內部的IT架構,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建立統一的數據管理平臺,整合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數據資源,實現數據的共享與協同。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為員工提供數字化技能培訓,幫助其掌握數字化工具和技術,提高其數字化素養。鼓勵員工積極參與數字化建設,提出創新性的想法和建議。
4 結 論
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加強供應鏈管理,提高供應鏈安全能力已成為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供應鏈安全目前面臨的困境展開研究,從信息安全、物流管理、供應商管理和數字化建設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希望可以為相關人士打開思路,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趙振華.跨境電商企業供應鏈管理優化研究[J].物流科技,2023,46(24):105-108.
[2] 許慧.數字經濟背景下智慧供應鏈發展路徑分析[J].物流科技,2024,47(2):134-137.
[3] 潘俞洪.供應鏈安全:現狀、挑戰和解決方案[J].中國儲運,2024(1):146.
[4] 郭鵬.國際物流供應鏈安全政策法律體系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2,26(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