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聚焦標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效應,基于理論分析考察標準如何通過技術創新擴散、提升市場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等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研究表明,標準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也是市場規范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加快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應加強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國際標準互認、支持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以及建立有效的標準實施機制,發揮標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效應,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標準,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效應
DOI編碼:10.3969/j.issn.1674-5698.2024.11.001
0 引 言
全球經濟快速發展,傳統的生產力概念和衡量方式面臨挑戰。以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逐步取代傳統的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質生產力不僅強調產出的數量,更注重產出的質量、技術含量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新質生產力以創新為主導,符合新發展理念[1]。以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需推動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轉化[2]。新質生產力涵蓋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對全球化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新質生產力的實現需要一系列制度和技術支持。標準作為重要的制度安排,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標準定義產品和服務的技術要求,規范生產和管理流程,促進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應用,有助于提升生產效率、保障質量、促進產業升級。基于各類標準,先進技術可以更快、更廣泛地在行業內外推廣應用,提升整體技術水平。采用標準能夠減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對稱,提升市場運行效率,為新質生產力的釋放提供更加有利的市場環境。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發揮共同語言作用,推動企業突破技術壁壘,提升國際競爭力,進入全球市場。
本文考察標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效應,分析標準在技術創新擴散、市場效率提升、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構建標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框架,提出標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對策建議。研究結論可以為厘清標準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理論關系、比較標準在不同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對新質生產力的效應等提供參考。
1 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與標準需求
新質生產力是在全球化、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提出的生產力概念。新質生產力涵蓋傳統生產力對物質產品數量和勞動生產率的關注,更強調在技術進步、創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質量提升。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質的提升,這里的質不僅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更包括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智能化和可持續性。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在于生產方式和價值創造模式的轉變。傳統生產力主要依賴于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加,新質生產力更多依賴于技術進步、知識資本和創新能力的增強。傳統生產力注重數量和規模效應,新質生產力追求質量、效率和差異化競爭。新質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增長躍遷[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4]。
新質生產力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表現出如下特征:(1)新質生產力高度依賴技術創新。技術進步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5]。新興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市場需求。如:受益于數字化制造和智能生產系統的廣泛應用,生產過程更加靈活和高效。(2)新質生產力體現出更強的資源配置效率。資源配置新模式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基本邏輯[6]。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得到優化,在減少資源浪費的同時提高產品附加值。綠色生產技術的應用在生產全過程中實現節能減排,推動可持續發展。(3)新質生產力表現出網絡化特征。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需要考慮逆全球化和經濟理念轉變等國際因素[ 7 ]。在全球供應鏈中,信息和技術的快速傳播使生產活動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區或國家,而是通過全球網絡實現資源、技術和信息的高效配置。全球化網絡化的生產模式使企業能夠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并通過全球協作提升競爭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過程中,標準的作用不容忽視。標準通過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和管理流程,促進技術創新的擴散和應用,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標準為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基礎。憑借統一的技術標準,創新技術得以更快地在行業內外推廣應用。如: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5G網絡的全球標準化進程推動了相關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和市場拓展。技術創新的成果基于標準得以快速擴散,降低技術的不確定性,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競爭。標準在提升市場效率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提升市場的透明度和效率。在數字貿易中,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標準建設,促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參與者能夠在統一的規則下進行交易,推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標準是技術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是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整合的紐帶,賦能企業實現創新價值的最大化[8]。
伴隨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標準的需求日益提高。需構建與新質生產力水平相匹配的標準體系[9]。由于技術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標準在助推新質生產力過程中面臨挑戰。新質生產力依賴于快速變化的技術環境,標準的制定過程需與技術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在涉及多學科交叉的新興技術領域,標準的制定需要考慮更多的技術因素和市場需求,標準化過程更加復雜和耗時。標準制定的滯后性會影響標準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不利于新質生產力的全面釋放。不同國家或地區在標準化方面的實踐也各有特點。發達國家在技術標準的制定上具有先發優勢,由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通常在國際范圍內形成較大影響力。發展中國家在標準制定方面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主創新能力的發揮。標準制定需要國際間的廣泛合作與協調,由于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技術實力和利益訴求的不同,國際標準的制定面臨諸多阻力。如:在數字經濟領域,發達國家在標準制定上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常常被排除在標準制定過程之外,這加劇了全球標準的不平衡。此外,標準實施的有效性也是重要挑戰。標準制定只是第一步,如何確保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有效實施,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標準實施方面存在的監管不到位、執行力度不足等問題,會導致標準的效益無法有效發揮。
2 標準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基礎與效應
標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標準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可以從標準經濟學視角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維度、產業組織維度和網絡效應維度。從技術創新維度來看,標準有助于技術創新擴散。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普及通常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標準通過制定統一的技術規范,加快了這一擴散過程。標準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明確的應用框架,降低了企業采用新技術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促進了技術創新的快速推廣。從產業組織維度來看,標準有助于降低市場進入壁壘,增強市場競爭的公平性。產業組織維度強調市場結構、行為和績效之間的關系,標準通過規范市場行為,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推動更多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競爭的增強有助于提高市場效率,加快整體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從網絡效應維度來看,數字經濟中產品或服務的價值與用戶數量的增加成正比。標準通過實現產品和服務的互操作性,增強了網絡效應,促使新技術和新產品更迅速地占領市場,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標準的普及使各類新興技術實現兼容,打破不同市場和技術平臺之間的壁壘,加速數字經濟的擴張與創新成果的轉化,形成緊密的全球創新網絡。
標準在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體現出多重效應。標準為生產和管理的各個環節提供技術規范,確保資源的最佳配置。標準的推廣和應用可以增強經濟體系的適應性,以應對技術變革和市場波動。標準助推新質生產力的多重效應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并通過優化生產方式和市場機制為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奠定基礎。(1)技術創新擴散。標準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框架,建立共同的技術語言,促進不同企業和行業之間的合作與信息共享,推動創新活動的開展。如:在開源軟件社區中,標準化的編程接口和協議使全球開發者能夠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協同創新,加快技術發展的步伐。標準的統一性提高了新技術應用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減少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2)提升市場效率。通過統一的技術和管理標準,企業大幅減少生產和運營中的不確定性,提升生產效率。標準有助于減少生產環節的資源浪費和重復勞動,規范流程減少決策時間和管理成本,促進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標準能夠推動自動化和智能化生產普及,優化資源配置,在更大范圍內提升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行效率。(3)增強國際競爭力。通過采用一致標準,企業可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標準使企業能夠更好地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提升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標準促進企業突破技術壁壘以靈活應對不同市場的技術要求,利用標準的適應性和可擴展性進入新市場,通過標準互認擴大市場份額和影響力。(4)支持可持續發展。面對有限資源和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標準通過規范生產和管理過程,推動綠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如:ISO 14000系列環境管理標準的推廣,提高了企業的環境管理水平,促進了可持續生產模式的廣泛采用。標準為企業提供明確的環保要求,為綠色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供評估和認證體系。標準的推廣可以增強企業在綠色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建立符合環保標準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占領領先地位。
在此基礎上,標準的實施進一步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標準對經濟結構轉型的效應主要體現在推動產業升級和優化資源配置兩大方面。(1)推動產業升級。在技術不斷進步和市場需求變化的過程中,傳統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標準通過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為傳統產業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提供便利,相關產業能夠在保持穩定生產的同時實現技術升級。如:在制造業中,智能制造標準的推廣推動了傳統制造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的轉型升級。在新質生產力條件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標準為新興產業提供了技術基礎和規范,確保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使這些產業能夠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2)優化資源配置。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提高經濟整體效率和生產力。標準規范市場行為和交易規則,減少市場中的摩擦和信息不對稱,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有效配置。在國際標準的推廣過程中,各國企業在統一的標準下進行跨國合作和資源整合,提升全球資源配置效率。標準為資源流動性提供保障,企業更靈活地調整生產要素配置。標準優化了當前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未來資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依據。
3 結論與對策建議
本文考察了標準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助推效應。標準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持,通過技術創新擴散、提升市場效率、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等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標準是技術創新的催化劑和市場規范化的重要工具。標準通過建立統一的技術要求和管理規范,減少企業間的技術差異和市場進入壁壘,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廣泛應用。標準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為技術創新和市場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標準的發展需克服滯后性和區域不平衡等問題,更好地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標準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表現出多重助推效應,包括提高生產效率、增強創新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標準進一步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資源配置的優化,為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標準促使傳統產業能夠在新技術的引領下實現智能化和數字化轉型,還通過規范新興產業的技術要求,促進新質生產力在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標準將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和技術支持。
基于以上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加強標準體系建設。標準體系建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為了更好地助推新質生產力,須從頂層設計和具體實施兩個層面來完善標準體系。在國家層面制定統一的標準化戰略規劃,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標準體系建設納入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戰略中。加大對關鍵領域標準研究的投入,支持標準化研究機構的建設,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推動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協調與銜接,避免標準重復和矛盾的現象。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標準化協調機制,確保標準在各領域的統一性和兼容性,提高標準的應用效率。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相關活動,提升國家標準在國際市場中的影響力。加強標準的動態調整和更新機制,適應技術進步和市場變化。建立快速響應機制,對新興技術和產業中的標準需求進行及時研究和制定,確保標準體系的前瞻性和適應性。
(2)促進國際標準互認。新質生產力的推動不僅需要國內標準的完善,更需要國際標準的互認與合作。國際標準的互認有助于消除技術壁壘,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新質生產力擴散。推動國際標準互認應成為國家標準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活動,推動本國技術和標準在國際上的推廣和應用。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爭取更多話語權,確保本國的技術優勢能夠轉化為國際標準。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的標準合作,建立雙邊或多邊標準互認協議,降低跨國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全球化發展。推動區域性標準互認機制的建立。在數字經濟和綠色能源等關鍵領域,利用區域性合作機制實現標準的互認和統一,提升區域內各國的競爭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示范效應。支持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標準應用和推廣。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鼓勵企業在海外市場采用并推廣本國標準,擴大本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適用范圍。
(3)支持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技術創新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動力,而標準是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政府和企業需要協同合作,共同促進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的投入。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創新研究,鼓勵產學研合作,推動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為創新型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降低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推動創新成果的標準化進程。設立標準化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參與標準的制修訂。政府應鼓勵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綠色能源等新興技術領域,提前布局標準化研究,確保技術創新與標準制定同步推進。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和標準制定中的積極作用,增強標準化意識,主動參與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定。通過技術創新形成的專利和核心技術,應盡快轉化為行業標準,提升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企業還應加強與國際同行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推動技術創新的全球化應用。
(4)建立有效的標準實施機制。確保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有效實施,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建立健全標準實施機制至關重要。加強標準實施的監管和監督力度,建立標準實施的評估機制,對企業和行業的標準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對于不符合標準要求的行為,應給予相應處罰,維護標準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推動標準的普及與培訓工作,設立專項培訓計劃,向企業和從業人員普及標準化知識,提高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水平。政府應提供技術支持和培訓資源,幫助中小企業理解和應用標準。鼓勵企業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推行ISO系列管理體系認證,提升企業的標準化管理水平,使標準的實施成為企業運營和管理的一部分。推動標準實施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升標準實施的效率和效果。加強國際標準實施的協調與合作,參與國際標準實施的評估和監督,推動國際標準在國內的有效落地。與主要貿易伙伴建立標準實施的合作機制,確保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的有效應用。
參考文獻
[1]李勇堅,張海汝. 新質生產力的運行機理、生成邏輯與模式建構——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統一的視角[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4:1-9.
[2]鄭永年,徐蘭朦. 創新與新質生產力[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24,39(7):1131-1140.
[3]黃奇帆,李金波. 試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涵邏輯和戰略路徑[J]. 人民論壇, 2024(14):6-11.
[4]劉守英,黃彪. 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J].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4(4):16-30.
[5]劉冬梅,楊洋,李哲. 科技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理論基礎、歷史規律與現實路徑[J]. 中國科技論壇,2024(7):1-7.
[6]張翱,孫久文. 數字經濟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生成邏輯[J].學術研究, 2024(5):87-95.
[7]劉明禮.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國際視角[J]. 現代國際關系,2024(7):5-23.
[8]楊麗娟. 技術標準對數字化轉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 標準科學, 2022(S2):6-9.
[9]陳紅麗,王銳銳,孫衛華,等. 與新質生產力水平相匹配的現代物流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 物流研究, 202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