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豐臺區有一對傳奇伉儷:今年92歲的李在河和90歲的陳仙玉。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結緣……
1932年,李在河出生于朝鮮江原道北部的金剛山,日本先后侵占朝鮮和中國東北后,出臺了強制移民政策,將他們全村移到了東北的長白山。13歲那年,他又跟隨父母搬遷。
1950年12月,東北軍區為準備參加抗美援朝向全國征兵,轉過年來,19歲的李在河就報名入伍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他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成為后勤部防疫大隊的一名防疫戰士。李在河入朝時,已經是第五次戰役的最后階段,戰爭正處于相持狀態。
前幾次戰役打得非常慘烈,根本顧不上衛生防疫問題。到了第五次戰役,有的戰士感染了病毒,有的戰士生了虱子,很多人發起了高燒,戰斗力嚴重受損。李在河就和防疫大隊的戰友們把大卡車改裝成可以淋浴的消毒車,為志愿軍將士消毒。
防疫大隊總部設在朝鮮成川。為了到前線給志愿軍將士消毒、打防疫針,李在河經常跟著部隊穿越封鎖線。
1953年2月的一個晚上,李在河跟隨部隊從成川開赴鐵原,執行搶救傷員的任務。卡車里實在坐不下了,他和一名戰士就坐到了車頂上。當時氣溫零下20多攝氏度,雖說身上裹著兩件大衣,但李在河依然感覺風就像刀子一樣割著自己露在外面的皮膚,人很快就凍僵了。
就這樣,他們強忍著寒冷,隨著卡車顛簸了一夜。等到第二天凌晨到達目的地后,他們凍得很久都說不出話來。那是李在河感覺自己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危險不止這么一次。很快,李在河就見識到了美軍的細菌戰。在一次徒步行軍中,李在河和戰友們遠遠地看到,前方道路上全是隨風起伏的白布。
“因為沒經驗,第一次見到,我就跟戰友們喊,說這里有好多白布,這什么東西?結果有些老同志知道,他說趕緊跑!那是降落傘!是定時炸彈!我就拼命地往回跑。”
李在河和戰友們一驚,拔腿就往馬路兩邊跑,沒跑多遠,就聽見身后響起一連串的爆炸聲。后來,李在河還聽說,除了這種定時炸彈,美軍還將帶著病毒的蟲子裝在炸彈里面,空投到地上。
李在河與戰友們立刻為志愿軍將士注射疫苗,殺滅了那些害蟲……因為他們的努力,美軍細菌戰被成功粉碎。可以說,防疫戰士對抗美援朝戰爭取得勝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防疫大隊到中國人民志愿軍二分部基地醫院附近的傳染病醫院做痢疾學調查。李在河已是主力軍醫,還是朝鮮族,吸引了醫院里很多好奇的護士,大家七嘴八舌地問個不停——
“李醫生,你中文說這么好,到底是中國人還是朝鮮人呀?”
“我當然是中國人啊!”
“那你來朝鮮多久啦?”
“來了兩年了,不過我的經驗還不算豐富,得多跟大家學習!”
“李醫生你太謙虛了!”“醫生,你會說朝鮮話嗎?”
“我……”
李在河話還沒說完,一個熱情的姑娘便自報家門:“醫生!我也是朝鮮族的!我叫陳仙玉!”
當時,這個姑娘沒有太引起李在河的注意,但兩人都是朝鮮族,所以自然會相互多一些親切感。
過了幾天,陳仙玉來看望李在河:“李醫生,你老家在哪兒呀?”
“我出生在朝鮮的金剛山,但很快就搬到長白山了。”
“這么有緣分?我跟你一樣,也是后來搬去的長白山!”
“是嗎?你家住長白山的哪個村呀?”
一聊不要緊,李在河發現:他和陳仙玉小時候竟然是一個村的。
他問:“哎,你知道‘道道里’(朝鮮語:機靈鬼)他們家嗎?”
“知道呀!”
“那你認識‘道道里’嗎?她后來去哪兒了?”
…………

原來,李在河和“道道里”兩家是多年的鄰居,兩家相隔不過五六米,“道道里”是鄰居家的女兒,比他小兩歲。13歲那年,李在河搬離村子后就失去了她的消息。眼前,這位老鄉不僅知道“道道里”,還說出了她父母和兄嫂的名字,這讓李在河無比興奮。
更讓李在河驚喜的還在后面,陳仙玉朗聲告訴他:“我就是‘道道里’呀!”
時隔多年,兩人的模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發小對面不相識”也能理解,只是兩個人怎么都想不到——小時候的鄰居竟然會在朝鮮戰場重逢!
陳仙玉是1951年1月從東北參加的志愿軍,并作為護士跟隨部隊來了朝鮮。
更巧的是,兩人一對日子才發現,他們竟然是同一天參軍、同一天開赴朝鮮戰場。只不過,李在河是坐牛車去的,陳仙玉是坐悶罐車去的。
在朝鮮戰場上,陳仙玉看到了太多的傷員,有的傷勢很嚴重。她強忍著悲痛,為傷員包扎、上藥。在朝鮮戰場的日子,她明白了什么是英雄:那就是愿意為國家、為人民舍生忘死的人。
那時候,醫療物資緊缺,給傷員換下來的三角巾和繃帶需要經過清洗晾干消毒后再次使用。冬日里,陳仙玉會在河面上砸開一個冰窟窿打水漿洗,自己也因此落下了后遺癥。
為保障戰場前線與后方的運輸供給,陳仙玉他們有時還擔負醫護之外的任務,像修馬路、傷員運送、砍木頭、運石頭這些重活兒,女兵同樣干。但陳仙玉并不覺得苦,只要能為前線作貢獻,她都能扛得住。
只不過,其他戰友都是用肩扛運送物資,陳仙玉身體瘦弱,便用起了朝鮮族婦女最習慣的勞動姿勢——用頭頂著搬,也算是把自己年少時搬重物的經驗用到了實戰上。

二人重逢,苦中有甜,在深入交往后,兩顆年輕的心越走越近——昔日的鄰居逐漸變成了戰地情侶。
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但李在河與陳仙玉依然服從組織安排,繼續堅守在朝鮮。他們前往曾經是戰區的地方,幫忙排雷、修房、蓋房,以幫助朝鮮人民盡快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來、恢復正常生活。
1956年,李在河回國后到了北京軍區。陳仙玉又多待了一年才回國,被調到了安徽合肥的某醫院。之后,她又被調到北京,參加軍事醫學科學院門診部的組建工作。兩個人便利用這次短暫的相聚,于當年的3月2日結了婚。
短短一個月后,陳仙玉就又被調回了合肥,兩人便開始了兩地分居的日子。直到1959年,陳仙玉才調到解放軍316醫院,實現夫妻團聚。
說是團聚,兩口子也是聚少離多。那些年,李在河繼續從事部隊防疫工作,河北、陜西、內蒙古、北京、天津等地到處跑。等到兩口子都退休了,才有了朝夕相處的機會。
1984年,李在河參加北京軍區六分部知識分子代表大會作報告。回憶起當時的情況,他說:“匯報前總結出來,從1957年結婚到了1984年一共27年,我們兩個在一塊生活不到3年,可以說我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工作……但我們兩個從來沒有因為這個抱怨過。老伴就是賢內助,我們從來沒吵過架,更沒有打過架。”
2020年10月23日,李在河與陳仙玉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大會,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入場時,兩人是走在最前面的志愿軍代表。
李在河說:“我們成了代表隊伍里的排頭兵,這讓我們感到格外的興奮和激動。但與那些在戰場上與敵人奮勇拼殺的戰友相比,我們的貢獻不值一提。”
(摘自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4年出版的《雙擁故事會》,有刪節,原題為《醫護伉儷抗美援朝中結奇緣》)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