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些退役戰友身上,我能理解男主人公退役后的“不適”。從部隊到地方,一切要從零開始,且因各地安置情況不同,受崗位、待遇、環境等因素影響,一些退役戰友難免會產生心理落差。當然,也有不少戰友退役后干得風生水起,而他們的經驗就在于:退役前要多提升自己,要有較突出的能力。退役后要找準定位,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要積極調整心態,必要時多與家人、朋友、有經驗的前輩溝通,哪怕重新來過,也能照樣精彩,切不可“得過且過”“破罐破摔”。
讀過一句話,大意是父母與其留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教會孩子正確的“三觀”。我覺得作者的母親雖因病去世,但他從父母愛情中,懂得了什么是真愛,該怎么珍惜。這樣,對他而言,在遺憾之余也有成長。
實際上,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看到這篇文章。有段時間,我也分不清楚他們倆是否真的愛對方,他們總是吵吵鬧鬧、分分合合。而對這些,我只能被動地接受,也無法說清誰對誰錯。我希望他們能從別人的故事里得到啟發,改變相處模式,改善家庭氛圍,也給我和妹妹立個“愛人和被愛”的榜樣。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夫妻同步有多重要。文中的媽媽活潑開朗,要強上進;文中的爸爸是“悶葫蘆”,轉業后內心自卑,有點自暴自棄。因為性格差異、觀念不同,使得兩人相互鬧情緒并越走越遠。但是,并不是所有不同步的夫妻,都會走向離婚。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雙方要有自己節奏,家庭分工也可以不同,如果能夠相互多溝通,重新定位自己、分配家庭責任,也能找到舒適的相處模式。比如,媽媽好強主外、爸爸保守主內也未嘗不可,只要相互理解支持,說不定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閱罷此文,我由衷地欽佩文中的男主人公,他本可以輕松地“相忘于江湖”,但他仍重情重義、不棄不離。我想,女主人公的父母看到女兒最后的生活狀態,可能會有更多的感觸。作為父母,面對兒女的擇偶婚戀,我覺得應該更多站在他們的角度,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孩子的選擇。父母適時給予孩子建議和指導就好,而不應該以門第觀念等去強硬阻撓孩子的婚戀,那還可能適得其反。
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因生活瑣碎離婚,又因面臨生離死別重新珍惜。這也印證了那句話——相愛容易相處難。相處難,到底難在哪里呢?就在夫妻之間如何更好地維系親密關系。
從心理學角度,維系夫妻間的親密關系需要雙方努力。有以下建議供參考:第一,積極溝通,提供“情緒價值”。當對方出現負面情緒時,嘗試理解,并通過溝通和傾聽,深入了解對方想法,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共情。第二,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對方有困難時,多提供信息、建議等方面的實際支持。第三,保持彼此獨立。要了解雙方的性格特點及差異,相互尊重和接納,不過分干涉或依賴對方,保持適度的自主性,使關系更加健康平衡發展。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