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奶奶回家那天,恰逢大雪節氣。這是琴無意瞥見掛歷上的提示才發現的。
琴的老家是南方一座潮濕而溫暖的小城,即使是隆冬時節也鮮少見雪,只有凜冽的風會割劃皮膚,留下細小到幾乎看不見的傷口。琴小心地攙扶著奶奶,朔風中那只布滿褶皺的手粗糙卻又溫熱,像是被加熱過的核桃。琴拉開車門,幫助奶奶艱難地抬起腳步探進車后座。突如其來的冰涼讓琴打了個哆嗦。她摸了摸后頸,竟是雪。細碎的雪屑猝不及防地落下來,奶奶怔怔地看著車窗外,像是對琴說,又像是喃喃自語:“瑞雪兆豐年。”
鬧鐘尖銳的轟鳴撕破了琴的夢境。她條件反射般地從床上跳起,套上高領毛衣和羽絨服。匆匆洗漱完,琴抓起餐桌上的包子便朝門口走去,還不忘回頭說:“奶奶再見!”她拉開門,準備出發。“等一下!”奶奶顫巍巍地邁著小碎步趕上,往琴的手里塞了一個保溫飯盒,“今天冬至,帶去分給同學吃。”
奶奶的眼睛里閃著細微的光芒,像是期許。琴拎著沉甸甸的飯盒,有些好笑。她就讀的是國際高中,同學大多是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的節日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說傳統節氣了。不過既然是奶奶的一份心意,帶去就是了。琴把衣服拉鏈拉到頂,向奶奶揮手告別。
對于琴的外國同學而言,十二月有個很重要的節日,雖然還有幾天才到,但他們已經熱熱鬧鬧地張羅起來了:禮堂里,花花綠綠的彩燈與各種小禮盒綴滿了裝飾樹,由鮮艷的亮片串成的彩燈使它閃閃發光;還有隨處可見的精致小鈴鐺,各種花體的英文祝福貼紙……
琴在下課時小心地掀起飯盒蓋,湊近窺視。蒙蒙的水汽覆在眼鏡片上,視野模糊一片。她摘下眼鏡仔細打量,勉強能認出那是冬至圓。一個個胖乎乎的圓子,勾起了她美好的童年回憶。
上小學之前,由于父母在外地工作,琴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每年冬至,挾帶著糯米氣息的煙霧便會裊裊地從村莊各家各戶的煙囪里升起。在老家的小小灶臺前,奶奶略顯臃腫的身影前前后后地忙碌著。琴小時候特別黏人,纏著要幫奶奶做冬至圓。糯米粉摻水,揉捏成球,壓扁后裹上精心熬制的豆沙,收口搓圓,就成了一個個可愛的冬至圓。糯米的手感特別好,琴喜歡把原本渾圓的冬至圓捏成各種奇形怪狀,還不忘給它們取名。“幾歲就要吃幾個哦。”奶奶的笑容隱藏在灶臺散出的蒸汽后,看不真切。而年幼的她信以為真,等不及上桌,就拼命地塞下一個又一個圓子,盼望自己快快長大……
只是現在不一樣啦!被上課鈴聲拉回現實,琴匆匆合上飯盒蓋,把它塞回抽屜里。她猜測著外國同學看到冬至圓的反應,是熱情地表達贊嘆,還是禮貌地婉拒?吃慣牛排、面包的胃適應得了東方的糯嘰嘰嗎?她無奈地笑。
在又一個課間到來時,琴先去教師辦公室交班級作業本,順便去了一趟洗手間。在洗手時,琴感到后頸忽地冒起熱氣,回頭一看,正撞上安碧色的瞳。安是琴的同桌,也是她在這個班里最好的朋友。只是一向大大咧咧的安今天有些靦腆,嘴角略彎起的弧度帶著幾分欲言又止的意味。琴轉過身來問她:“你有什么心事嗎?”安卻搖搖頭,拉起她的手往教室跑去。
安的手和奶奶一樣溫熱,不同的是,她的手很光滑,像是未經雕琢的璞玉。回到座位上,赫然映入琴眼簾的是一張宣紙和一個飯盒。“冬至快樂!”她一眼就認出了安笨拙的毛筆字,筆畫歪斜的背后,是肉眼可見的心意。“我聽說,中國人在冬至要吃餃子。”看到琴把目光轉向飯盒,安非常自豪地打開了它,“快嘗,快嘗!”
安拿起搪瓷小勺,從飯盒里盛起一個豐滿的水餃:“其實我不知道冬至要吃什么,專門上網查的,感動吧?”琴沖著晶瑩的胖餃子輕輕吹氣,然后小心地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喚起了她的記憶:是幼時最愛吃的芹菜水餃。餃子皮柔中帶韌,而內餡飽滿豐潤,清爽的芹菜粒滲在肥瘦相間的肉餡中,鮮香綻放在舌齒間。她久久地回味著這熟稔的滋味,仿佛看到老家的小木桌上,青花瓷碗中盛得滿滿當當的水餃。奶奶特別寵她,每次都會用各種食材搭配,包出全家福餃子,讓她猜是哪些餡做的……蒸騰的水汽中,眼前再次模糊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眼睛起了霧。
安推了推她:“怎么,不好吃嗎?”琴從怔怔的狀態中反應過來,連連搖頭。她也顧不上解釋,從抽屜里拿出飯盒,一邊打開一邊說:“請你吃冬至圓。”只是排列整齊的冬至圓缺了兩個。見安臉上泛起淡淡的紅,琴撲哧一聲笑:“你老實交代,是不是偷吃了一個?”安坦率地承認了:“我看你剛才下課偷偷摸摸地吃,也想嘗一下,還挺好吃的。”琴笑了。
“琴,我可以嘗一個丸子嗎?”怯生生的聲音從琴背后傳來。琴轉頭,訝異地發現身旁圍了好幾個同學,他們的眼睛發著光,齊刷刷地盯著她手上的飯盒。琴哭笑不得:“你們吃吧,小心點別噎著,其實這不是丸子,是冬至圓……”他們已顧不上說話,嘴里塞著圓子,只有手還閑著,不忘比上一個大拇指。
奶奶讓帶來的冬至圓,剛好一人一個分完了。豆沙纏綿的余味蕩漾,奶奶還是那么細心,熬豆沙時會先把紅豆去皮。豆沙的口感與糯米圓子相得益彰,夾帶的黑芝麻又增添了幾分香味,是記憶中的味道。但奶奶在這座城市里過得并不舒心,她私下向琴抱怨,沒有街坊可以一同聊天,沒有雞鴨可以侍弄。唯一能讓奶奶有機會忙碌的便是節日了,不論是制作應節的食物還是其他什么,都能讓她開心起來。琴看著奶奶在屋里屋外樂此不疲地張羅著,也只有這個時候,她才真正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鮮活——不只是日歷上的紅色標注,那是烙在骨子里的文化印記,是華夏兒女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流淌在血脈中,生生不息。
只是,這份傳承在如今似乎有所減弱,隱沒在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潮流之下。如果不是奶奶的到來,琴的家里平時也不怎么注重傳統節日。在老家,這個時節應是開始準備過年了。宰豬殺雞、打掃庭院、購置年貨……沒有太多絢爛的裝飾,不過是滿滿當當的年貨與一塵不染的老屋。糯米年糕提前浸在瓦缸里,豬肉被撒上鹽,放在專門的容器里腌制。她喜歡那種氣味——淡淡的糯香夾著咸滋滋的肉味,還有辛辣的蔥蒜香。對聯紙已備好,灶王爺敬上,一切在歡喜中等待年的蒞臨。
琴的思緒躍動如弦。她已經想好,在除夕的前幾天要帶上奶奶的紅紙——她要和同學們一起剪窗花。
琴轉頭看向窗外,雪紛紛揚揚地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