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推進“崗課賽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需要找到適合各專業的實施路徑。本文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為例,從專業面向的工作領域出發,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分析歸納得出對應的學習領域,目的是探索出適合各專業“崗”“課”融通的技術路線,助力各專業以學習領域(主干專業課程)為基礎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崗課賽證 人才培養模式 “崗”“課”融通
1 緒論
2021年4月,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要提高教育質量,推動“崗課賽證”綜合育人;《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實施“崗課賽證”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是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發展,提升職業社會適應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期我國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新形式。“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強調一體化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把真實情境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融入課程,把富有趣味的技能競賽融入案例和情境訓練,把具有含金量的職業證書融入學習成果評價,實現相互間的有效銜接和有機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形成德技并修、理實并重、手腦并用、工學結合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行業和產業端好用的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展開討論,從“崗”到“課”遵循的技術路線如趙志群老師工作過程一體化課程開發中的圖1所示。
即以專業對應的工作領域(如圖1中T1,T2,T3,T4等)為出發點得到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如圖1中P1,P2等),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得到對應的學習領域(如圖1中學習領域1,學習領域2等),在每個學習領域中又可以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等設計合適的學習/工作任務(如圖1中最右列的教學項目、學習情境等)。
2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產教融合中遇到的問題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汽車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行業需求。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作為融合汽車產業、電動化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新方向的新興專業,其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但本專業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必須面對三個方面的難題:
(1)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面向崗位涉及整車及零部件生產、裝配、調試、標定、測試、質量檢驗、營運及技術服務,涉及制造、銷售及售后全產業鏈,對崗位人員的能力要求跨度大、需求雜,典型工作崗位概括難。
(2)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目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涉及乘用車、商用車、物流車、功能小車以及固定區域作業車,行業產業雖給出了相關崗位能力的指導性標準,但各個企業大多按照自身崗位需求及定義來招人用人,整個產業的用人標準統一難。
(3)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全國各地的發展水平不均衡,整體是東部和中部發展較快,西部相關企業目前均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且用人需求量小,職業院校在對接區域內相關產業企業時必須密切關注企業需求,校企之間形成了解決學生就業的“一校一策”格局。
3 精確分析“崗”得出專業面向的工作領域
“崗”是每個專業學生就業主要面向的崗位(群),是“崗課賽證”綜合育人的源頭。隨著智能時代的來臨,每個專業間分工細致、邊界清晰的職業體系被深度重構,原有職業或崗位被不斷升級與改造,人才邊界變得模糊,崗位分工被靈活的、整體性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綜合工作任務替代。通過深入企業關鍵技術崗位深度調研,分析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的就業崗位(群),以此為基礎歸納本專業面向的產業端工作領域。
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畢業生面向川渝地區服務企業進行深度調研,主要包含創新型技術科技公司智能汽車相關產業、自動駕駛開放測試基地等,調研的崗位主要包括智能網聯汽車產品開發、安裝調試、試驗研究、數據采集、質量檢測等崗位,自動駕駛安全測試、裝調標定、數據采集、運營維護等相關技術崗位等。結合《高等職業學校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教學標準》,該專業所涵蓋的產業端主要包含研發輔助、生產制造、營運服務三個方面。對企業提供的初始就業崗位和發展提升崗位進行綜合分析和歸類,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面向的產業端工作領域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面向的產業端工作領域在研發輔助方面主要包含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系統(部件)樣品試制、試驗,在生產制造方面主要包含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及系統(部件)成品裝配、調試、標定、測試、質量檢驗及相關工藝管理,在營運服務方面主要包含智能網聯汽車整車營運與售前售后技術服務。
4 實施工作領域職業能力分析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
緊密圍繞產業端歸納得到本專業面向的工作領域后,接下來需要對每個工作領域實施職業能力分析以便準確找出工作領域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典型工作任務是從職業崗位工作任務中提煉歸納出來的,反映職業中典型性的工作內容與方式,每個職業一般包含 15 個左右的典型工作任務。
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面向產業端的4個工作領域實施職業能力分析,對各項職業能力按照其在車輛上所屬的①傳感器、②計算平臺、③底盤系統、④智能座艙、⑤車路協同、⑥整車系統、⑦電氣系統等7個類別進行歸類,得到表2—表5各工作領域的職業能力分析表。
通過對表2—表5中的4個工作領域的職業能力進行分析后的關鍵詞按照拆裝、裝配、標定、調試、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等進行歸類,并與傳感器、計算平臺、底盤系統、智能座艙、車路協同、整車系統、電氣系統等7個方面進行綜合,得到本專業對應的7個典型工作任務,01智能傳感器的裝配、標定、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02計算平臺的部署、標定、調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03底盤線控系統的裝配、標定、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04智能座艙系統的裝配、標定、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05車路協同系統的安裝、調試、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06智能網聯整車測試、數據記錄與分析、測試結果分析、試驗報告制作,07汽車電氣及電控系統的拆裝、調試、標定、測試、典型故障診斷與檢修等。
5 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得到對應的學習領域
從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出發,并對其進行教學化處理,得到學習領域(主干專業課程),課程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把生產中的典型工作任務引入課程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組織教學過程,融入生產中主要影響因素創設較為真實的教學情境,真正體現職業教育的核心特征,“學習內容即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
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為例,其4個工作領域、7個典型工作任務、7個學習領域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2所示。
由圖2可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的7個學習領域即Ⅰ智能傳感器裝調與測試、Ⅱ計算平臺部署與測試、Ⅲ底盤線控系統裝調與測試、Ⅳ智能座艙系統裝調與測試、Ⅴ車路協同系統裝調與測試、Ⅵ智能網聯整車綜合測試、Ⅶ汽車電氣及電控系統檢修。7個學習領域(主干專業課程)的主要課程內容見表6。
6 結論
“崗課賽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重要的培養模式,從“崗”到“課”的技術路線中,主要遵循的是趙志群老師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方法,各個專業遵照國家發布的專業教學標準,深入本區域相關產業企業調研,從企業需求崗位出發,歸納出專業面向的產業端工作領域,實施職業能力分析歸納出典型工作任務,得到對應的學習領域(主干專業課程),完成課程內容及要求描述。各個院校以學習領域(主干專業課程)為基礎,結合區域產業特色,結合自身學生、實訓設備、師資等實際情況,從課程內涵、教材開發、課程建設、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方面均能走出特色的產教融合之路。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背景下汽車類專業“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為例》;立項單位:四川省教育廳;項目編號:GZJG2022-502。
參考文獻:
[1]曾天山.試論“崗課賽證”綜合育人[J].教育研究,2022(5):98-107.
[2]燕珊珊.崗課賽證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功能價值、實現機制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5下):34-41.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