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地時間2024年10月4日,歷經一年多的調查,歐盟就是否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舉行投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聲明顯示,投票中歐委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本文將梳理反補貼調查的流程、原因,并分析反補貼調查的影響等。
關鍵詞:電動汽車 歐盟 反補貼調查
0 引言
2024年10月29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稱結束了反補貼調查,認定中國電動車價值鏈受益于“不公平補貼”,對歐盟電動汽車生產商造成“經濟損害威脅”,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乘用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反補貼稅于2024年10月31日起正式實施。意味著歐盟將對進口自中國電動汽車(除特斯拉)加征17%至35.3%不等的關稅。
1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的脈絡
2023年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布,歐委會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10月4日,歐委會在歐盟相關產業并未提出調查申請的情況下,主動對原產于中國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歐委會認為其已掌握足夠證據,這些證據能夠初步證明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生產商獲得了補貼,并給歐盟產業造成了損害威脅。2024年6月12日,歐委會對初步調查結果和擬采取的臨時反補貼措施進行了預披露。8月20日披露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最終調查結果草案,對擬議稅率略作調整。10月4日,歐盟通過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終裁措施,并公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投票結果。10月29日,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乘用車征收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
2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投票結果
2024年10月4日,歐盟成員國就歐盟委員會提出的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提議進行了表決投票。投票結果顯示,共有10個歐盟成員國對該提議投了贊成票,12個成員國選擇了棄權。德國、匈牙利、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等五個成員國投了反對票。投票結果詳見表1。
根據歐盟的相關規則,要使一項提議被正式擱置,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嚴格條件:一是需要有至少15個成員國投票反對;二是這些反對成員國的總人口數必須達到歐盟總人口總數的65%。本次投票中,兩個條件均不滿足。這也就意味著,歐委會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征收關稅的提議獲得了歐盟成員國的必要支持。
據歐盟官方文件,調查目前涉及產自中國的9座及以下純電動與增程式電動車,暫不涉及混合動力等其他燃料類型。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現有的10%的關稅上加征反補貼關稅,具體數額因品牌及其配合委員會調查的程度而異,該項關稅將從2024年11月起征,不具有追溯性,有效期至少五年,具體征收數額詳見表2。
3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表象與本質
針對本次對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歐盟給出了“詳盡”的理由,但是深層次的核心目的是遏制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銷售以保護歐洲的本土電動汽車產業。中方已多次闡明立場,這起反補貼調查的實質是貿易保護主義。
3.1 表象理由
歐委會實施條例(EU)2024/1866《對原產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電動乘用汽車進口征收臨時反補貼稅》中表示,中國企業(包括民營企業)是政府宏觀政策和特定目標的實施者,而不是有權獨立決策的自由市場參與者。同時,歐委會認定被調查的中國企業獲得了來自中國政府的融資優惠、贈款,以及低于對價的電池與原材料(磷酸鐵鋰)、低于對價的土地使用權、稅收減免等項目的補貼,并據此計算了各企業所獲補貼率。該文件同時認為獲得補貼的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數量的大幅增加以及價格明顯低于歐盟產業,使得歐盟產業失去部分市場份額,銷售價格受到抑制,投資成本無法收回,對歐盟產業造成了負面影響。中國還擁有大量和不斷增長的閑置產能可用于生產出口產品,加之美國將采取措施阻止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歐盟將成為中國出口最具吸引力的目的地。因此歐委會進一步認為,中國對電動汽車產業的補貼政策與歐盟電動汽車產業受到的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隨著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量的不斷增加,將進一步危及歐盟本土電動汽車生產和銷售的增長。綜上所述,歐委會認為:“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生產商獲得了中國國家補貼,并給歐盟電動汽車產業造成了實質性損害威脅”。因此歐委會決定對原產于中國的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
3.2 反補貼調查的本質
(1)歐洲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和滲透率與中國的差距逐漸拉開。根據中汽數據、ACEA(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等數據統計,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占全球份額多達63.5%。歐洲以288萬的銷量占了20.6%(相較2022年下降3.4%),北美約159萬輛占比11.4%,余下所有其它地區共占4.5%。從電動化進程來看,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滲透率超過30%,而歐洲電動汽車的滲透率為25%。歐洲的電動化進程明顯緩慢于中國。
(2)歐洲本土市場受到來自中國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壓力。相較于2020年,2023年中國出口歐洲、亞洲、美洲、大洋洲、非洲電動乘用車增量分別為62.9、57.7、15.1、10.2、0.7萬輛,中國出口歐洲電動乘用車增量占比超40%,歐洲為中國電動乘用車出口貢獻最大增量。基于此,部分歐盟國家希望通過增加關稅這一舉措,應對來自中國品牌的競爭壓力,為本土產業發展爭取更多的發展時間和空間。鼓勵更多消費者選擇在本土產銷的電動汽車并支持其本土汽車產業的轉型。
4 反補貼調查影響分析及應對建議
4.1 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產生的影響
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直接影響是削弱已形成的價格競爭優勢。以在德國銷售的上汽MG4和大眾ID3車型為例測算,假定將加征稅額全部轉嫁給消費者,根據德國電動汽車和智能出行的在線平臺EFAHRER與大眾官網數據,上汽MG4售價將從3.5萬歐元提高至4.7萬歐元,高于大眾ID.3的3.7萬歐元售價,不再具備價格優勢。間接影響包括迫使中國電動車企業調整出海戰略規劃。例如,企業加速在歐洲本土建立生產基地:比亞迪公開表示可能于2025年在歐洲建立第二家汽車裝配廠;上汽集團考慮在西班牙建立其在歐洲的首座電動汽車工廠;吉利汽車也在推進首家歐洲工廠的選址。
4.2 對各車企的影響
對于歐洲汽車市場,分車型來看,上汽集團、吉利汽車、比亞迪是歐洲純電汽車銷量前三的企業,也是此次歐盟重點調查的企業。
上汽集團出口量最高,且稅率最高。上汽集團是被調查企業中唯一公開拒絕向歐盟調查機構提供電芯關鍵成分配方等商業敏感信息的企業。此外,上汽集團出口歐盟規模最大、產品定價策略最激進,也是獲得差異性關稅的原因之一。上汽在歐洲車型主要為MG4、MG ZS SUV等,M4銷量高達7萬余輛,吉利主要為XC40、Polestar 2。
從純電動汽車看,上汽、蔚來、小鵬出售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占比均超過80%,歐洲市場對我國電動汽車出口業務舉足輕重。(圖4)
4.3 中國電動汽車相關企業應對建議
我國車企已積極布局歐洲市場,比亞迪積極擴展海外市場布局,加速建立經銷網絡,投資建設海外生產基地。蔚來發布歐洲市場戰略,在歐洲多國建設充電設施。
掌握歐盟相關產業和經貿政策,做好海外布局合規規劃和風險管控。例如《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提高電池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考核要求。碳排放邊境調節機制雖然目前不涉及電動汽車行業,但是不排除后期通過調整對電動汽車出口采取碳關稅措施限制。除了上述經貿政策要求之外,歐盟還有一系列合規要求,如《供應鏈盡職調查指令》《企業可持續性報告指令》等,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應建立加強供應鏈管理,以滿足歐盟相關供應鏈合規要求。
我國需持續鞏固電動汽h9W3q3D1D364uF9wLyBz0Q==車供應鏈優勢。目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在歐洲投資已基本覆蓋全產業鏈,中國動力電池產能約占全球的70%,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等為代表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鏈中占據著重要的市場地位。歐委會對中國動力電池的指導方針和政策展開分析,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和基準礦產情報(BMI)提供的信息,最終歐委會認為中國動力電池供應鏈價格受到中國政府干預,使國內的車廠獲得更便宜的動力電池。因此,后續歐盟或在動力電池領域對中國電池產業相關企業額外加征關稅,相關動力電池企業需防患于未然,提前布局應對措施。
5 結語
歐美等對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打壓措施正呈現手段多樣、不斷升級、引發效仿等趨勢,影響我新能源汽車國際化發展。必須正視和深入研判此次歐盟征收反補貼稅的影響及后續發展。目前,中歐技術團隊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一事進行多輪磋商,中歐雙方都放出消息,指磋商“取得一定進展”。中歐仍在嘗試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即協商一個雙方都可接受的出口價以換取歐盟免征關稅。對于汽車企業來說,要堅持共贏理念,要堅持長期主義、本地主義、利他主義;堅持出口與投資并重,加強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加強有序布局和推進。
參考文獻:
[1]王英荻,凌云,鄭琪,等.歐盟反補貼調查對我國電動汽車出口的影響和應對策略研究[J].汽車與配件,2024(20):32-34.
[2]Ursula VON DER LEYEN. Imposing a Provisional Countervailing Duty on Imports of New Battery Electric Vehicles Designed for the Transport of Persons Originat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2024-7-4/2024-11-18.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OJ:L_202401866
[3] 趙子垚.反補貼案行近尾聲,一窺歐盟深層困境[J].汽車縱橫,2024,(1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