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旨在針對基于任務驅動的中職汽修專業教學策略展開深入探討,剖析當下教學所遭遇的挑戰并給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優化方案,供廣大業者參考。具體借助理論和實踐相互融合的方式著重突出了任務設計、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以及科學的評價與反饋機制于教學中的關鍵地位。相關研究表明,任務驅動式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并提升其專業能力,為未來職業發展筑牢根基。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 中職教育 汽修專業 自主學習 教學評價
0 引言
伴隨汽車技術的迅猛發展,中職汽修專業迎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傳統教學形式已難以契合當前行業領域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需求,由此任務驅動教學策略應運而生。把實際工作任務和課堂教學加以融合,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夠提升其學習興趣和職業素養。本文意在探究基于任務驅動的汽修專業教學策略,解析當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對應優化措施,以全面提高中職汽修專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1 任務驅動教學的理論支撐與汽修專業特性
1.1 任務驅動教學理論概述
任務驅動式教學作為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手段,其關鍵在于憑借實際任務的達成來引領學生展開學習。此教學方式突出學習的實用價值和情境特性,讓學生可以置身于真實抑或模擬的環境里處理問題。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進程,不單是專業知識的傳輸,更是職業技能的塑造以及思維能力的培養。任務驅動教學一般涵蓋任務規劃、任務施行、反思與評估這四個環節。在任務規劃環節,教師應當依照課程目標以及學生的真實狀況,用心規劃適宜的任務并保證其具有挑戰性和可操作性;在任務施行階段,學生借助小組協作、探討以及實踐等方式,踴躍投身到學習當中。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觀念還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2 中職汽修專業特點
伴隨汽車技術的持續推陳出新,汽修專業的教學內涵也得跟緊時代步伐不斷拓展,其涵蓋了機械、電氣、電子等眾多工程領域。由此學生不但要熟稔傳統的汽車維修本領,也要擁有一定的故障判別能力以及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能力。另外,行業對于技術人才的標準愈發嚴苛,汽修專業學生往往承受著較大的就業壓力,所以要注重綜合素質培育。針對于中職汽修專業的特點,任務驅動教學能夠切實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進步。如在教學規劃方面,教師能夠聯系實際工作情境,設定和行業有關的任務,像車輛故障探查、汽車電子系統修護等。此類任務不但貼近實際工作狀況還能夠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致和參與積極性。而在任務達成的進程中,學生經由實際操作訓練,漸漸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同時塑造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軟性技能,并且也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 中職汽修專業教學現狀分析
2.1 當前中職汽修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眾多中職院校在規劃教學計劃時往往依靠傳統的課程體系,未能適時更新與調節課程內容來順應迅速發展的汽車行業,這致使學生在畢業之際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引發了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指責與不滿。其次,實踐教學的欠缺是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汽修專業的重點在于實踐能力的培育,然而在實際教學里很多學校依舊以理論授課居多,實訓課的時長和資源相對稀缺。此種狀況不但對學生的動手能力產生了影響,也讓他們難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適應和施展。由于缺少充足的實訓機遇,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時通常會遭遇較大的適應壓力,對其職業發展的前途也造成了影響。另外,教學方式的單一性也是當下汽修專業教學里的一個顯著缺陷。傳統教學形式以教師為核心,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收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對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形成了制約。因此,中職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進程中融入多元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提升課堂的參與程度和有效程度。
2.2 任務驅動教學在汽修專業中的應用現狀
當前,部分學校已經著手嘗試引入任務驅動教學,不過由于缺少系統的施行方案和經驗,眾多教師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遭遇了許多難題和挑戰。譬如,任務設計的科學性與適配性欠佳,致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時缺少清晰的目標和方向。另外,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里的角色轉變也面臨挑戰。傳統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慣于掌控課堂,而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地充當指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這一轉變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現階段不少教師在這一進程中缺少足夠的培訓和支撐,所以對教學效果產生了消極影響。當然,盡管面臨眾多挑戰任務驅動教學在汽修專業的應用依然有其積極的探索成效。例如一些院校通過和企業協作,規劃真實的汽車維修項目,讓學生在模擬工作環境中完成實際任務,提高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此外,部分教師則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激勵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提高了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3 基于任務驅動的汽修專業教學改進方案
3.1 任務設計與實施
教師需要依照課程目標明晰學生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設計出與之相符的實踐任務。比如在 “汽車故障診斷” 課程里,教師要能夠設定一個綜合性任務規定學生在真實或者模擬的環境中,達成某一故障車輛的檢測與維修工作。在任務設計時教師應當融合行業標準,確定任務的具體要求,涵蓋檢測步驟、使用工具、時間限制等等。借由這種方式,學生不但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進程中鞏固理論知識,還能夠增強其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任務施行階段,教師應引領學生進行分組合作,激勵他們在小組內彼此交流、共享經驗和想法。
例如,對一輛存有故障的汽車展開全面診斷與維修。教師給學生提供一輛故障車輛并展示故障現象,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探討來初步推斷可能的故障位置。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取不同的檢測工具與設備擬定詳盡的檢測規劃。隨后,學生在車間中進行實際操作,運用專業設備對汽車進行逐步檢測。在故障檢測結束后學生們匯總各組的檢測結果,并和教師展開討論,剖析各個故障的形成原因及解決辦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予必要的引導,保證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各項檢測數據與故障緣由。經過討論與反思,各組成員共同制定一份詳盡的維修方案,涵蓋更換零件的型號、維修步驟和預計所需時長等。在實施階段里,學生們在教師的監督下依照計劃進行維修操作。他們逐步拆解故障部件,仔細分析每一步的操作流程,保證在維修過程中不引發二次損壞。通過切實的動手實踐,學生不但提高了對汽車維修的專業技能,還強化了團隊合作和應變能力。
3.2 教師角色轉變
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引領者和支撐者,這一轉變對教學成效有著直接影響。教師需要更為注重學生的學習進程,推動學生主動參與和自主學習。具體來講,教師應在任務設計階段全面考量學生的需求與興趣,制訂出符合實際的任務目標,以保障學生能夠在任務里獲取實踐經驗和知識增長。在任務實施流程中教師的職責在于觀察學生的表現,及時給予反饋與指引,協助學生戰勝困難而并非僅僅進行知識講授。譬如,在實際操作里教師應激勵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通過引導式提問啟發他們思考解決辦法而非直接給出最終答案。
例如,在“汽車維修技術”課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了角色轉變,采用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在學期伊始教師給學生介紹了一個真實的汽車維修項目,其內容是對一輛常見車型展開全面的保養與維修。項目規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車輛的檢查、維護和故障排除等任務。在任務開啟之前教師組織了一次項目啟動會,詳盡介紹項目背景并探討所需的工具和材料,激勵學生提出他們對于項目的見解和期望。在項目施行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觀察學生的合作情形和進展。在一個小組里學生在開展發動機檢查時,發覺了一處漏油現象,然而對于怎樣判斷漏油來源出現了分歧,教師并未直接告知他們答案而是提出了一連串引導性的問題,諸如:“你們覺得漏油的可能緣由有哪些?有哪些步驟能夠協助你們找到具體位置?”經由這些問題,學生們開始自主思索并進行分工合作,最終通過仔細檢查和對比不同部件,準確尋找到了漏油的具體位置。在任務的后續階段,教師組織了反饋環節,激勵各組展示他們的維修過程和成果。每組在展示中分享了各自的發現與解決辦法,教師則從中予以點評和建議。通過這種交互式學習,學生不但強化了團隊合作能力,還提升了對技術細節的敏感性,而教師的引導和支撐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會獨立思考,進而提高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3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通過自主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增進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在這一進程中教師應通過規劃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致,引領他們主動探尋相關專業知識。在任務設計階段,教師要斟酌學生的興趣與背景,以確保任務既富有挑戰性又契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任務細化為多個小模塊,每個模塊設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自主探究相應的理論與技能。同時,教師應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涵蓋書籍、在線課程和相關視頻等,以助力學生在課外深入學習。另外,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激勵學生通過小組探討、互相學習等方式推動知識的分享與交流。例如,在“汽車電氣系統”課程中,教師開展了一項稱作“電路故障排查”的任務,以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任務開啟時教師首先闡述了電氣系統的基本概念和常見故障類型,隨后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小組并為每組提供一輛故障車輛。教師要求每組在一周內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找出故障原因并擬定相應的維修方案。
在任務實施的初始階段,教師要引領學生制定學習規劃,明晰每個階段的目標和任務。比如第一天學生需要搜集關于電氣系統的資料,知悉基本電路原理和常見故障的診斷方式。教師為學生推薦了一些在線學習平臺和相關書籍,協助他們獲取必要的專業知識。隨后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并探討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來排查故障。在接下來的幾天里學生們踴躍展開實際操作。在一次小組會中,某小組成員提出對電池電壓不足的質疑,但他們不明確如何進行測量和分析。教師對此予以了支持引導并幫助他們思考應當使用哪些工具和具體測量步驟。通過討論學生們決定首先檢查電池連接,使用萬用表測量電壓并逐步剖析電路中的其他組件。最終,他們發現是由于接線柱氧化致使的接觸不良故障,進而得以解決。在任務的最后一天,各小組進行了成果匯報,展示他們的故障診斷過程和解決措施。每組需要詳盡描述所用工具、遇到的困難及具體解決辦法。在匯報中,教師進行評價并提出了進一步的改進意見。
3.4 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
首先,評價標準應當明晰,具體包含知識掌握、技能應用、合作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等多個方面。教師在規劃評價指標時,需要結合任務目標保證評價能夠切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養。同時,評價應當分階段開展,教師能夠在任務進行的不同階段針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及時反饋其表現與進步情況以此促進其進一步發展。此外,反饋應當注重及時性和針對性,教師應當在學生完成各個小階段之后,給予具體的改良建議并激勵學生反思自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汽車故障診斷”課程中,教師就優效運用了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課程開始時教師設定了明確的任務目標,并制訂了詳盡的評價標準,其包含了故障診斷的準確性、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團隊合作的有效性等各個方面。每個小組在進行汽車故障排查任務時,教師都會安排幾個階段性的評估以保證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獲得持續的反饋。
在任務的第一階段學生們需要達成對汽車各個系統的檢查,并記錄發現的任何異樣。在這個流程中,教師定時巡視各小組并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開展即時評價。如當某小組在檢查剎車系統時,教師發覺他們忽略了剎車油液位的檢查便即刻提出疑問:“你們是否思索過剎車油的液位可能會影響系統性能?”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們重新審視他們的檢查流程,最終找出了因油位不足引發的故障。完成第一階段后教師組織了反饋會議,邀請各小組展示他們的檢查成果。在展示過程中教師根據每組的表現給予確切的評價和反饋,比如稱贊他們在數據記錄上的細致,同時也指出某些小組在故障排查時缺少系統ypDQDA1IlU5VZYD2/XxOhT4hjvrG/VS4LcR/aWhSjQQ=性思考等。同時,教師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以推動他們之間的討論和反思。在任務的最后階段各小組需遞交一份完整的故障診斷報告,報告中不僅要涵蓋故障分析還需提出具體的維修提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每份報告進行仔細評閱,依據事先制定的標準給予評分和反饋。教師的反饋內容具體且具有針對性,例如指出某小組的報告邏輯明晰但在數據分析部分缺少深度,并建議他們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補充。
4 結語
基于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在中職汽修專業教學中呈現出顯著的價值,借由合理的任務設計、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以及科學的評價與反饋機制,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單增強了學生的職業技能,還塑造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為他們的職業發展筑牢了堅實的根基。未來中職院校應持續探究、優化和應用這一教學方法,以更好地適應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韋秋滿.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汽修專業《發動機構造與維修》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時代汽車,2024(18):99-101.
[2]唐愛柏.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中職汽修專業二手車評估課程教學研究[J].汽車測試報告,2024(10):119-121.
[3]李能輝.中職汽修專業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專用汽車,2023(9):136-138.
[4]周江,盧桂菊,蔡樹芳,等.基于任務驅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課程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3(22):109-112.
[5]徐洋,黃斌斌.基于任務驅動理念優化中職汽修專業實訓教學[J].知識窗(教師版),2023(11):30-32.
[6]劉可心,張容,許玉婷.基于任務驅動的PHP應用開發課程實踐研究[J].辦公自動化,2024,29(16):45-47.
[7]王艷蘋,曾珍,朱雨震.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實施研究——以吉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6):225-227.
[8]康麗娟.基于智慧職教云平臺的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以高職“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為例[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22(6):72-7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