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倉廩實,天下安?!肮埠蛧鴦渍隆鲍@得者、我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 李振聲院士一輩子扎根麥田,將“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向國家作出回報”這句話銘記于心,為實現“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不懈奮斗著。
李振聲出生在山東淄博的一個普通家庭。少年時期,他目睹了人們以樹葉樹皮、蒜皮蔥根充饑的場景。這讓他深刻感受到糧食的寶貴,立志要讓中國人吃飽飯。
1948年,李振聲考取了山東農學院(現為山東農業大學),開始研究小麥育種與栽培。當時,學校農場種植了幾個優良品種,李振聲將它們引種在自家地里,果然當年的產量比鄉親們的都高,惹得種地的“老把式”都來向他這個小青年請教、跟他換種。這讓李振聲切身感受到科學技術對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作用,從此,他在心中許下了通過小麥育種來消除饑餓的愿望。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緊缺,糧食年產量僅1000多億公斤。黃河流域肆虐的小麥條銹病更是在短短一年內就導致小麥減產60多億公斤,相當于4000萬人一年的口糧。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李振聲毅然放棄了北京舒適的生活條件,積極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開始對這一世界性難題發起攻關。
一天,工作中的李振聲無意間發現,冬小麥極易感染條銹病,而野生牧草的生命力卻異常頑強。憑借短暫的牧草培育研究經歷,李振聲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如果讓牧草和小麥進行遠緣雜交,能否培育出抗病性較強的小麥品種呢?
然而,讓親緣關系較遠的牧草和小麥進行遠緣雜交絕非易事。李振聲和團隊迎難而上,通過反復試驗,選取長穗偃麥草進行重點研究。
試驗期間,他們每天步行往返10公里路查看苗情;他們冒雨播種,收麥、拉車,事事親力親為;雜交品種不能發芽,他們就蹲在田里逐株排查;面對質疑,他們不為所動,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研究方向。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22年的攻關,李振聲和團隊育成了“小偃”系列高產、抗病、優質新品種,并迅速推廣。時至今日,黃淮流域仍流傳著“要吃面,種小偃”的民謠。李振聲用實際行動向世界證明了“中國人能夠養活自己”。
無論是忍饑挨餓的少年,還是后來“不愁吃喝”的農業科學家,對于糧食,李振聲一如既往地珍愛與敬畏,他從不浪費一點糧食。在食堂吃飯時,如果覺得自己吃不完,李振聲會先讓別人撥走一些再吃,他的餐盤里從不剩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