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六地”文化指的是遼寧省作為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和雷鋒精神發祥地的紅色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象征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歷史節點和精神財富。本文介紹了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歷史與價值,并提出了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包括課程設計與內容優化、實踐教學與活動組織、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多媒體與網絡資源利用,旨在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遼寧“六地”文化;高等教育;思政教育
引言
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備受關注。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教育資源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對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將遼寧“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一、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概述
(一)抗日戰爭起始地
遼寧見證了中華民族抗擊侵略的英勇斗爭,尤其是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揭開了全國抗日戰爭的序幕。遼寧人民奮起反抗,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楊靖宇、趙一曼等抗日英烈,他們的英勇事跡和不屈精神成為寶貴的紅色教育資源[1]。
(二)解放戰爭轉折地
遼寧在遼沈戰役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場戰役是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徹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遼沈戰役的勝利,不僅奠定了新中國的建立基礎,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紅色文化素材,通過講述戰役中英雄人物的故事和解放軍頑強作戰的精神,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歷史責任感。
(三)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素材地
《義勇軍進行曲》在九一八事變后的東北抗日聯軍的斗爭中逐漸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抵抗侵略的戰斗號角。這一文化背景通過思政課程的深入挖掘和生動呈現,可以增強學生對國歌的理解和認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四)抗美援朝出征地
遼寧省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征的起點,記錄了無數志愿軍將士保家衛國、英勇奮戰的感人事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彰顯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世界和平的堅定決心,這段歷史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增強其國防意識和責任擔當。
(五)共和國工業奠基地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作出了巨大貢獻。鞍山鋼鐵公司、大連造船廠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的建設,不僅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也塑造了遼寧人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通過思政教育的系統傳承,可以激勵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
(六)雷鋒精神發祥地
作為雷鋒生前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遼寧孕育了無數雷鋒式的先進人物和感人事跡。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弘揚雷鋒精神,可以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引導他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
二、“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
(一)課程設計與內容優化
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結合“六地”文化的獨特性,采用案例教學、情境教學、項目式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歷史情境和真實案例中感受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如在抗日戰爭起始地的課程設計中,可以通過分析九一八事變的歷史背景和具體事件,讓學生深入了解遼寧人民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斗爭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相關的紀錄片和電影片段,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在解放戰爭轉折地的課程設計中,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分組研究遼沈戰役的不同階段,討論其中的戰略戰術和歷史意義,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獨立思考能力。
學校可以設計一次《雷鋒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責任擔當》的專題課程,將雷鋒精神與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擔當緊密結合,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理解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首先播放雷鋒紀錄片和相關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對雷鋒精神有初步的感性認識,隨后通過教師講解和課件展示,詳細介紹雷鋒的生平事跡和精神內涵。為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互動性,課程設計中還安排了分組討論環節,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討論如何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踐行雷鋒精神,并通過小組代表進行總結發言。此外,課程還安排了實地考察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雷鋒紀念館和雷鋒生前工作過的單位,通過實地參觀和聽取講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在課程的最后環節,安排了志愿服務活動,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和公益活動,通過實際行動體驗和踐行雷鋒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3]。
(二)實踐教學與活動組織
在實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遼寧豐富的紅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地考察和參觀學習。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遼寧省的紅色遺址、紀念館和革命舊址,通過親身體驗和實地考察,直觀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同時,開展模擬場景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方式,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光輝事跡。結合校內外資源,邀請革命先輩、老兵以及相關專家舉辦講座和座談,通過他們的親身講述和歷史回顧,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組織活動時,可以設計一系列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活動,如紅色文化主題班會、愛國主義歌曲比賽、革命故事演講比賽等,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愛國情懷。在社會實踐方面,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紅色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在實際行動中傳承和踐行紅色精神。例如,組織學生到革命老區、貧困地區進行社會調查和扶貧幫困,通過實際行動幫助和服務他人,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
學校可以組織“紅色之旅”主題的實踐教學,圍繞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展開,旨在通過實地參觀和現場教學,使學生深刻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活動首先通過校內宣傳和動員,選拔一批對紅色文化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參與,并邀請了歷史學家和紅色文化專家全程指導。在活動開始前,進行了詳細的行程安排和安全教育,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了解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并明確安全注意事項。活動過程中,帶領學生們先后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通過現場講解和實物展示,直觀了解了遼寧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在參觀過程中,學生可以聆聽講解,仔細觀看展品,并在講解員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討論和提問,現場氛圍熱烈而富有互動性。每到一處紅色教育基地,學生都可以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進行默哀和敬獻花籃儀式,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三)校園文化建設
在校園環境建設上,可以設立紅色文化長廊和主題展覽,展示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等遼寧“六地”的歷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同時,可以利用校園廣播、電子屏幕和校園網站等媒介,定期播放紅色經典影片和革命歌曲,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強化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此外,可以在校園內設立紅色文化書屋,收集和展示有關紅色文化的書籍、期刊和影像資料,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閱讀,進一步加深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在校園活動方面,可以組織紅色主題的文藝演出、朗誦比賽和話劇表演,通過藝術形式生動再現紅色歷史和英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定期開展紅色主題的講座和座談會,邀請革命前輩、專家學者和青年榜樣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他們的奮斗歷程和人生感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這些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使紅色文化在校園內真正“活”起來,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
學校可以開展“紅色文化月”的綜合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質。活動策劃過程中,首先成立了由校領導、思政課教師和學生代表組成的籌備小組,共同討論和制定活動方案,確保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主題鮮明。活動啟動儀式上,邀請了抗美援朝老兵和雷鋒生前戰友,講述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感人故事,使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和體會。隨后開展一系列紅色主題的文藝演出和話劇表演,學生們通過精心編排和生動表演,將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等歷史事件生動再現,深深感染了在場觀眾。組織紅色主題的朗誦比賽和征文比賽,學生們通過朗誦和寫作,表達了對紅色文化的崇敬和熱愛之情。活動還安排了紅色文化展覽,展出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圖片資料,使學生在觀展過程中,直觀感受到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歷史價值。在活動的最后階段,組織了紅色文化知識競賽,學生們通過激烈的角逐,展示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情況,進一步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5]。
(四)多媒體與網絡資源利用
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將遼寧“六地”的歷史事件和紅色精神生動呈現出來。例如,可以制作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專題紀錄片、微視頻以及動畫短片,通過音頻、視頻和圖像的結合,使學生在視聽結合中,深入了解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歷史背景。網絡資源的利用方面,可以搭建專門的紅色文化教育平臺,收集和整合有關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文獻資料、歷史檔案和視頻資源,方便學生隨時在線學習和查閱。同時,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講座和虛擬展館等形式,邀請革命前輩、歷史學家和專家學者進行在線講解和互動交流,增加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模擬歷史場景和事件,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與教育。通過網絡資源共享與多媒體技術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可以借助VR技術開展一次“‘六地’文化VR體驗課”,通過VR技術再現歷史場景,帶領學生進行一場沉浸式的紅色文化之旅。在課程設計中,首先收集和整理了大量關于遼寧“六地”紅色文化的歷史資料和影像素材,包括抗日戰爭起始地的歷史文獻、解放戰爭轉折地的戰役影像、新中國國歌素材地的創作背景、抗美援朝出征地的英雄事跡、共和國工業奠基地的建設成就以及雷鋒精神發祥地的感人故事。通過專業團隊的技術支持,將這些素材制作成VR場景,使學生可以通過佩戴VR設備,親身體驗和感受紅色文化的震撼和感染力。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電子白板講解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并結合VR設備,帶領學生依次進入各個歷史場景,詳細講解每個場景中的人物和事件。
結語
將“六地”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還可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新時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朱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J].西部素質教育, 2024,10(06):63-66.
[2]李紅平,王爽,潘鵬華.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和實現路徑[J].中國軍轉民,2024,(02):151-152.
[3]范宜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03):17-20.
[4]關瑩.遼寧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 2023,25(10):110-112.
[5]唐銘擇.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策略研究[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5(02):95-98.
(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