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理論總結和話語呈現,有著鮮明的歷史出場,是應對西方現代化敘事霸權、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發生邏輯、在特殊與普遍的辯證統一中詮釋中國式現代化存在合理性的必然舉措。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的豐富系統,包含主體敘事、本質敘事、特征敘事、規律敘事等基本維度。在現代化敘事的世界格局中,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通過多元樣態、人本至上、全人類共同價值、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超越和重構了西式現代化一元趨同、資本至上、“普世價值”、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敘事邏輯。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敘事 歷史出場 基本維度 邏輯重構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原創性貢獻研究”(22ZDA002)
[作者簡介]蔣永強,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廣州 510631)
[DOI編號]10.13761/j.cnki.cn23-1073/c.2024.06.004
現代化敘事作為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呈現,體現著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理論、實踐和價值邏輯的有機統一,是闡釋與表達本國現代化并為其提供存在的合理性依據和科學性闡釋的重要方式。當前,中國的現代化經歷了從效仿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片面到全面的歷史性轉變,雖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但是其實踐成果并未完全轉化為實質性的話語權,在國際傳播中因受西方話語的影響而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我們必須“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1]46,在復雜深刻的國際局勢和世界現代化普遍發展的歷史境遇中建構現代化的中國敘事,實現中國式敘事與現代化敘事的完美結合,徹底打破西式現代化的話語霸權,扭轉“西強東弱”的國際話語格局。
一、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歷史出場
生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是基于思想理論層面上的實踐所呈現的另一表征形式”[2],有著鮮明的歷史出場邏輯和語境,是應對西方現代化敘事霸權、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發生邏輯、在特殊與普遍的辯證統一中明晰中國式現代化的存在合理性的必然舉措。
(一)破除西方中心主義敘事規則和話語陷阱
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霸權和話語陷阱推動著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歷史出場。在多元現代化并行發展、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日益顯示出勃勃生機和超越勢頭的21世紀,西方國家仍然依托其現代化的先發地位,在現代化發展邏輯和現代化敘事方式上大行西方中心的霸權主義。尤其是西方國家以國家話語“高勢位”為支撐建構了“世界=西方”“現代化=西方化”的敘事圖景和敘事規則,試圖將西式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直接“掛鉤”,使得現代化的西式標準和西方話語成為典范。換言之,西方國家總是熱衷于將西式現代化置于具有普遍性意義的世界現代化范疇,將不符合西方意識形態的所謂“異己國家”排除和孤立在現代化的世界歷史趨勢之外,進而以此建構“以西為主”“以西為中心”的具有絕對性和單一性的現代化敘事體系。然而,無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還是中國式現代化,抑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都是多元現代性和世界現代化的具體形態和表現。因而并不存在所謂的“西方唯一合理”、“西方”=“世界”、“東方”“西方”二元對立之說,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可能性也解構了將西式現代化作為“一般發展道路”的西方邏輯。因此,為了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規則和話語霸權,在現代化的現實建構中保持獨立性,避免依附性,同時闡明中國式現代化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須建構并傳播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并以此來超越西方現代化敘事的單一性邏輯和絕對性規約,展現現代化發展的民族性和多樣性。
(二)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發生邏輯和實踐經驗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生邏輯和實踐經驗催生著其敘事體系的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的建構,最根本、最重要、最核心的內容就在于清晰闡明“何為中國式現代化”“為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等基本問題。從大歷史觀的視域看,中國自晚清以降的諸多現代化嘗試,先后在器物、技術、制度層面經歷了“以西為師”的“輸入型”“西方化”發展歷程,但是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中國逐漸偏離了現代化的世界歷史趨勢。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才在“兩個結合”內在機理之上,根據中國共產黨探索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理論、實踐、價值邏輯的有機統一,形成了內生性、中國式的現代化。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持續推進現代化建設,不僅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使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還不斷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中國之治”奇跡,“破解了‘后發國家如何走向獨立和實現現代化’的難題”[3]。中國式現代化的發生邏輯和成功實踐表明:實現現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條,各個國家都要根據自身的歷史前提來應對現代化的世界歷史問題,都要基于本國獨特的“歷史傳統、社會制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4]來選擇現代化的道路和途徑,宣告了“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式歷史觀的破產”[5]7。為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呈現,就必須系統總結其發生邏輯、歷史進程、實踐經驗,深入分析這些現象背后的方法論邏輯,形成具備合理性、科學性、指導性、引領性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話語。
(三)詮釋現代化“普遍性”和中國式“特殊性”的辯證統一
闡釋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辯證統一是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旨歸。現代化作為“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6],其普遍性體現為世界現代化的歷史趨勢、普遍遵循和共性特征,其特殊性表現為現代化的建構與發展必須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即每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過程、方式都會因本國歷史積累、現實國情、文化傳統的不同呈現出個性特征。但是,在單一性和單線論所裹挾的西式現代化敘事邏輯中,現代化并無普遍性與特殊性之分,西式現代化不僅是獲取現代性的典范式存在,而且是唯一式存在,“西式”的特殊性被直接等同于現代化的普遍性。尤其是20世紀末的蘇聯解體使得當時一般的意識形態都認為“兩個必然”破產了,社會主義既無現代化也無法走向人類未來,歷史被終結于資本主義及其現代性之中,西式現代化更是被標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性道路”,被賦予了普遍性意義。然而,無論是西式現代化,還是中國式現代化,都是世界現代化的一部分,屬于特殊性范疇。因此,在“中國式”的小邏輯下系統闡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豐富內涵、機理奧秘、成功經驗、比較優勢;在“現代化”的大邏輯下系統闡釋世界現代化的歷史共性和普遍規律。正是基于這一考慮,建構“統一‘共同特征’與‘中國特色’的辨證敘事”[7]2體系則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厘清中國式現代化特殊性的同時,把握世界現代化的普遍性,明確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建構是基于特殊與普遍相統一的立場,而非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普遍模式向外輸出,同時也有助于破解西方國家所主導的“現代化”=“西方化”的那種違背現代化特殊性與普遍性內在關系的敘事霸權。
二、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基本維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既定的“事實”,而非抽象的“先在”。破除抽象先在的前提性假設,依托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踐,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敘事體系,是增強我國國際話語權、影響力和引領力的重要方式。新時代新征程,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本質、特征、規律維度建構其主體敘事、本質敘事、特征敘事、規律敘事體系,是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讓世界各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之舉。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敘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建構并不斷完善的。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闡明其領導主體、實踐主體及其內在邏輯。現代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變遷的必由之路,是一個自覺的歷史過程,既具有客觀必然性,又具有發展規律性。但是,現代化終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體性存在,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范疇,其自身并不具備自覺能動性和主動建構性,不可能自己完善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而是必須要依靠人的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換言之,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提出了現代化的歷史使命,規定了現代化的方向不可逆轉,但是只有作為現代化主體性力量和存在的現實的、實踐的人,才能賦予現代化生機和活力,解決現代化的世界歷史問題。沒有人和人的實踐活動,現代化就只能是脫離社會生活的空想,絕無實現的可能。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邏輯和維度劃分中,主體敘事是不能忽略的前提性和基礎性內容。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體和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實踐主體共同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敘事的核心范疇。基于大歷史觀和發生學邏輯,不難發現中國式現代化是隨著近代以來中國的屈辱歷史被動開啟的。晚清以降的諸多現代化嘗試,雖然承載著中華民族強國富民的殷切期望,但是終究沒有取得實質性和突破性的進展。直到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中國共產黨成立,才使得中國現代化的主體力量迎來了性質上的轉變和升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了現代化由被動向主動、片面向全面的發展與轉變。具體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而這也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敘事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從領導主體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敘事;另一方面,從實踐主體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黨和人民的通力合作構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主體敘事。需要注意的是,從不同視角考量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敘事,并不是要實現現代化主體敘事的二分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體與中國人民的實踐主體是內在統一的。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領導與人民的實踐活動在目的、方向、價值、追求等方面具有統一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共享現代化成果。這與西方資產階級執政黨在現代化建設與成果享有、利益指向層面對標特權階級和少數群體,與人民群眾二元對立、兩極分化有著本質區別,也與依靠大資本、大集團和“經濟人”市場邏輯實現現代性攀升的西式現代化截然不同。因此,明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主體和中國人民的實踐主體,既符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規定,又突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政黨優勢、領導優勢,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敘事的重要方面。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敘事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規定了其根本原則、內在要求、世界意義,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立足本質要求闡明其原則規定、內涵規定、價值規定。在世界歷史的前進軌道中,現代化往往具有多樣性和復合性特征,在不同的民族、國家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一切方面都要以本民族的歷史前提為遵循,因而必然呈現出個性差異和特殊表現。也正是在現代化發展趨勢統一性和發展方式多樣性的邏輯規定下,各個國家在現代化的現實建構中,基于本國國情和特定時空環境使得各國現代化建設呈現出不同的本質要求。而本質要求作為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核心要義,是本國現代化根本要求和內在規定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國現代化不同于其他國家現代化的顯著標識。現代化敘事只有基于其本質要求,才能增強科學性、把握合理性、突出特殊性,進而闡明現代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本質所在。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不違背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潮流和普遍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式”本質規定性的現代化發展方式。因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牢牢把握其本質要求,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規定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九個方面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為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明確了核心內容。其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原則規定,昭示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底色、政黨屬性、旗幟方向,是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邏輯內核,也是建構其敘事體系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性內容;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表明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五位一體”的系統觀念和實踐智慧,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內涵規定和布展,界定了中國式現代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的要求與追求,是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的重要方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國際向度”[8],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價值規定,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實現自身發展任務以追求更高現代性的同時,始終兼具國際視野和天下情懷,兼顧國際社會和人類發展,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出發,正確認識和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將中國問題的解決置于世界背景、國際格局來思考,實現解決中國問題與貢獻國際社會的有機統一,彰顯了共產黨人堅持胸懷天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說,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的國際向度建構其敘事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能夠取得國際認同、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方式。
總的來說,基于本質要求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是集中國式現代化原則規定、內涵規定、價值規定于一體的敘事體系。依據這一敘事邏輯和方法論要求所建構的敘事體系和話語表達,不僅能深刻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源、根本和核心,還能在國際視野和國際擔當的大格局下,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智慧與方案,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傳播力、表達力、影響力,解構西式現代化的敘事規則,破除其話語霸權。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敘事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獨特的中國特色,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體系需要立足基本特征闡明現代化在“中國式”中表現出來的特殊性。特征敘事是現代化敘事的普遍邏輯和基本遵循,是闡釋本國現代化獨特屬性的基本方式。從現代化的發生邏輯和實踐維度看,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必須根據自身獨特的歷史前提,在追求更高現代性的歷史進程中破除西式現代化所先驗預設的“一般發展道路”,形成符合本國實際和彰顯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建設道路和方式。而在此實踐基礎之上的現代化敘事,也必然要以本國現代化建設的獨特特征為指標和路向,闡釋清楚本國現代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以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為立足點,建構彰顯現代化普遍性規律的“中國式”特殊性敘事,就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的重要方面和建構方法。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表現在不同方面。一方面,從本質論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制度屬性、本質特征、發展方向、未來前景;另一方面,從獨特性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既不同于具有原生性意義的西式現代化,也不同于代表傳統社會主義的蘇式現代化,映襯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脈絡、實踐邏輯和基本特征,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和民族特色。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立足其本質特征和基本特征,既要牢牢把握黨的領導的最大優勢和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做到在方向和旗幟上不偏離,又要立足中國的獨特國情和具體實際,深刻領會和把握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闡釋的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基本特征,即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厘清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的區別和不同,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敘事體系的建構詮釋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合理性、合法性、正當性、科學性、先進性、價值性、引領性,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比較優勢和發展趨勢,形成有理有據且具有極強說服力和引領力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
(四)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敘事
現代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一般趨勢,并不是隨心所欲、毫無遵循的純粹自發式運動,而是在人的主觀意愿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規律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邏輯規定與規律遵循來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與任務,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貫穿著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因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矛盾和規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緊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闡明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實現發展與演進的內生動力,明晰其對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和“三大規律”的堅守與遵循。
一是基于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及其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中基于生產力的迭代更新先后歷經了“武器裝備現代化”“工業化”“三個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探索和變遷,在并聯式的過程中實現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疊加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基于生產關系的變革與完善不斷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體制機制的弊端,實現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推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生變革與完善,進而譜寫了現代化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新篇章的歷史。因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規律敘事體系,必須突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將以生產力迭代更新和生產關系變革完善的發展規律作為重要內容和核心范式。
二是基于共產黨執政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中國式現代化既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也是其肩負的神圣使命和歷史責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有著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的顯著優勢。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全體人民群眾而非特定階層和權貴集團的利益;所追求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貧富差距懸殊與兩極分化;所堅持的是黨對一切工作的全面領導而非弱化黨的領導;所領導的現代化建設是既能充分發揮最廣大人民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現代化,而非依靠大資本、大集團實現虛假的、片面的、畸形的經濟繁榮和現代性提升,并將現代化成果對標少數群體的西式現代化。在中國共產黨實現長期執政的目標追求與領導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依托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顯著優勢,實現了二者的良性互動。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以中國式現代化的高效推進為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以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為保障。因此,基于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規律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一方面是要牢牢把握二者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和比較優勢,從黨的建設、黨的初心使命、黨的全面領導、黨總攬全局與協調各方的重要作用、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與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等方面闡明中國共產黨實現長期執政的關鍵所在和規律遵循。
三是基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中國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建設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其區別性表現在:二者的敘事角度與站位不同,社會主義建設是從國家性質與發展的維度進行的敘事,中國式現代化是從現代化建設維度進行的敘事。其聯系性表現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也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二者是同向同行的關系。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是透視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窗口和門徑,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發現并揭示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包括“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獨立自主選擇現代化道路、協調推進現代化”[9]等方面。因此,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必須在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的基礎上,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方向、價值取向、發展路徑、發展指向,將中國式現代化敘事與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敘事統一起來。
三、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邏輯重構
當今時代,當人們談及“現代化”一詞時,西方國家總是將自身置于“一般發展道路”,建構出“唯一”“優越”“普世”的敘事話語。與之相反,其他既想謀求現代性又想保持自身獨立性的民族和國家總是希冀借助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敘事表達現代化的歷史性、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和差異。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和敘事體系的建構,打破了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唯一性神話和敘事霸權,實現了現代化敘事的邏輯重構,極大地推動了現代文明的多元發展。
(一)發展邏輯及其敘事重構:以多元樣態重構一元趨同
中國式現代化以自身發展成就為支撐詮釋了世界現代化格局的多元樣態,創新和重構了西式現代化一元趨同的現代化敘事邏輯。如何實現現代化,走哪條道路提升現代性是世界各國繞不開的永恒話題。從歷史起源、工業革命與現代化的發展開辟了世界歷史,“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10]404,并且使得現代化和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成為每一個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普遍的歷史命運。西方國家利用現代化的先發優勢,人為杜撰了“現代化”=“西方化”的“永恒真理”,將自己的歷史轉變為“一般道路的發展方式”,“從而派生現代化‘單線論’的‘合理性’”[11],將西式現代化描繪為提升現代性的唯一樣板,在世界歷史中竭力刻畫著資本主義的單向發展路徑。這種現代化的先驗預設和霸權行徑也決定了西式現代化敘事在道路上的一元趨同邏輯。在西式現代化的敘事邏輯中,提升現代性、通往現代化的道路只有一條,現代社會形態只有一種,那就是資本主義及其現代化,由此形成了以資本邏輯和市場規則為道路、以資本主義社會為形態的現代化敘事體系。在這樣的現代化語境中,各個國家的現代化道路與現代社會形態都應該是一元趨同的,都要以西方為樣板,踐行西方模式,全盤西化。然而,歷史發展的可能性決定了現代化道路和現代社會形態的多樣性。我們必須承認:現代化的世界歷史趨勢及其發展方向不可逆轉,但是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卻是可以選擇的。中國式現代化以強有力的實踐成功地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12]367,雖然各個國家由于現代化的不可逆轉性和普遍規律性,會在現代化建設中存在不少相通的東西,但在具體的道路、步驟、方法的選擇必然會因本國的歷史積累、文化傳統、現實國情的不同而呈現出差異。這也充分說明了所謂西式現代化是世界各國通往現代化的唯一道路的不合理性,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應該是多元多樣的。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明確了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建設前提,以道路選擇多樣、形態表現多元的現代化敘事邏輯重新解釋各個國家選擇現代化道路的基本遵循,超越和重構了西式現代化敘事中將西方作為“唯一”的一元趨同邏輯,為現代化的世界歷史發展和現代化在不同國家的實踐證成做出了符合歷史正確的選擇和判斷,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集中表現。
(二)內在邏輯及其敘事重構:以人本至上重構資本至上
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堅持人民至上的民本邏輯,創新和重構了西式現代化資本至上、經濟理性優先的現代化發展邏輯和敘事邏輯。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還是西式現代化,其敘事體系的核心范疇都要立足于現代性內在邏輯的運行基礎之上,而其敘事體系的外在呈現則是通過敘事話語對現代化運行模式進行表述和闡釋。對于西式現代化來說,無論是發展的內在邏輯,還是敘事的內在邏輯,資本至上始終是中心范疇。長期以來,西式現代化一直遵循著以資本為中心的內在邏輯,通過榨取剩余勞動和剩余價值來實現資本的保值和增值,力求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這種內在邏輯在敘事層面也呈現出經濟理性壓倒一切的發展態勢。但是西式現代化敘事并沒有直接將資本增值邏輯作為敘事話語明確表述出來,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經濟發展敘事與社會進步敘事來掩蓋資本至上和資本增值的事實,通過所謂的民主話語解構、掩飾其剝削實質,使得現代化敘事變得“偽善”和“虛假”。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的價值立場,遵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本邏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關懷,超越了“物的依賴”和資本主導的邏輯,實現了由資本邏輯向人本邏輯的轉變和升華。在敘事邏輯上,中國共產黨特別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真正體現了人民本位和人民主體地位的核心價值追求,以“人本邏輯”超越和重構“資本邏輯”,實現了對“資本邏輯”困境的揭示和規避,從真正意義上超越了西式現代化以“資本逐利本性”為核心的現代發展邏輯,創造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文明新形態。
(三)價值邏輯及其敘事重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重構“普世價值”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倡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敘事邏輯,創新和重構了西式現代化的普世邏輯。從現代化的世界歷史發展來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建構的現代世界中,西式現代化與西方價值具有“唯一性”和“普世性”,是現代世界本體追問和價值取向的唯一答案。西方國家將民主、平等、自由等價值觀念奉為超階級、超國家、超時空的“普世價值”,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價值標準,標榜為全人類應當共同遵守的價值準則,為世界主觀定制一整套符合西方利益的價值坐標和話語體系。質言之,西方世界在現代化建構和敘事中借機制造了“普世主義”“普世價值”等話語,宣稱“普世價值”及其背后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所有國家和地區擺脫貧困落后、實現文明進步的唯一選擇,最后推導出“歷史終結于資本主義”的結論,其實質在于維護西方中心的世界格局。然而,西方所謂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自由的價值觀,其所宣揚的“普世價值”并沒有擺脫物的依賴,是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掩蓋不了人剝削人、壓迫人的資本增值邏輯。與之相反,中國式現代化所倡導和堅守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敘事邏輯,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主要內容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基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正視了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成為人類社會價值體系中的“最大公約數”。與倡導“普世主義”的西式現代化敘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價值邏輯通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話語闡釋,揭示了“普世價值”的虛假性、偽善性和擴張性,超越了絕對化的思維方式,是對現代價值理念的變革與重塑,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方向,契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追求。
(四)文明邏輯及其敘事重構: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構資本主義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以現代特征,以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敘事邏輯重構和創新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敘事邏輯。當今時代,現代化的拓展和現代性的提升給傳統文明賦予了現代轉型的使命和意義,是現代文明創生和發展的根源。率先進入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創造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在西式現代化的文明敘事邏輯中,西方國家更是將世界劃分為“開化世界”和“未開化世界”,自詡承擔著“文明開化”的“歷史使命”,力求建構“未開化”“半開化”的文明從屬于“開化”的文明、東方文明從屬于西方文明的世界格局。從敘事體系和話語內容呈現來看,西方國家更是將“西方文明”與“現代文明”直接掛鉤,建構出“普世文明”的偽善話語,強調資本主義文明優越論、文明一元論、文明沖突論、文明博弈論,建構人類文明終結于資本主義現代性及其文明的話語陷阱。但其實,文明的發展是多樣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賦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現代力量,創造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發展了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核,明確了人類社會現代文明發展的多元樣態,并通過中國式敘事重構了現代化敘事的文明邏輯。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語境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為應對世界文明危機的中國方案,實現了現代化敘事在文明邏輯層面的重構與創新。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以“文明交融”重構“文明優越”、以“開放包容”重構“封閉排斥”、以“交流互鑒”重構“對抗沖突”、以“多樣共存”重構“唯我獨尊”、以“互利共贏”重構“零和博弈”,進而建構了全新的現代化文明敘事邏輯,實現了現代化文明敘事的范式轉換與術語革命。中國式現代化敘事回答了西式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所面臨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三重困境”,實現了文明世界觀的變革和世界文明觀的重組,規避了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固有缺陷,打破了西方國家“一言堂”的思維定式,為現代文明的建構與發展拓展了方向、拓寬了道路。
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敘事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的理論總結和話語呈現,蘊含著深刻的出場邏輯。將中國式現代化置于現代化的世界歷史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中,以其主體、本質、特征和規律為基本維度建構中國式現代化敘事體系,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現代化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尚未完全發揮出來、西式現代化敘事仍然掌握著國際話語權的當今時代,發出中國聲音、傳播中國道理的應然之舉。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未竟的事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代表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在“舊社會的胞胎”里不斷成熟,中國式現代化敘事也將不斷完善,必將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敘事規則,不斷實現現代化敘事的邏輯重構、范式重組與術語革命,徹底打破西式現代化的敘事規則和話語霸權。
[參 考 文 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磊.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自主性建構路向探索[J]. 北京社會科學, 2023 (11).
[3]呂列霞,陳錫喜.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敘事結構與敘事話語建構[J].學習與實踐,2022(11).
[4]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J].求是,2023(16).
[5]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陳金龍,李越瀚.中國式現代化敘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J].廣東社會科學,2022(6).
[7]張永剛,喻志榮.世界歷史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的話語生成與敘事建構[J].教學與研究,2023(9).
[8]陳金龍,李丹.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方式[J].學術研究,2022(11).
[9]陳金龍.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敘事[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3).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羅雯雯,鄧伯軍.一元現代化還是多元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答[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23(5).
[1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責任編輯 于光大]
Historical Appearance, Basic Dimension, Logical Reconstruction:A Three-dimension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Modern Narrative
JIANGYong-qiang
Abstract: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theoretical summary and discourse present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with a distinct logic of historical appearance. It is an inevitable measure to deal with the logic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hegemony, clarify the logic of the occurr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pret the logic of the existenc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special and universal. The modern narrative system of Chinese style is rich and systematic, including main body narrative, essential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 narrative and regular narrative. In the world pattern of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narrative transcends and reconstructs the narrative logic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uniformity, capital supremacy, “universal value” and capitalist modern civilization through multiple patterns, humanist supremacy,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and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Narrative Mod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ppearance of History Basic Dimension Logic Re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