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代謝紊亂疾病,核心在于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利用障礙,導致血糖持續高于正常,形成高血糖癥。據此,糖尿病分為4類:1型糖尿病,源于胰島β細胞遺傳缺陷或自身免疫病,致胰島素絕對缺乏;2型糖尿病,為多基因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肥胖、少動、老齡化、高血壓及高脂血癥等為其風險因素;特殊類型糖尿病,包括遺傳性疾病及藥物、化學物質誘導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指孕期發生,與孕前及孕期體重、空腹血糖水平緊密相關。這4類糖尿病共同展現了糖尿病病因與表現的多樣性,構成其復雜全貌。
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復雜,主要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
遺傳因素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屬于多基因遺傳病,其中遺傳基因增加了個體的易感性。對于1型糖尿病,環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可觸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胰島β細胞受損,進而減少胰島素的分泌。而2型糖尿病則是多種遺傳因素與肥胖、老齡等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環境因素 在現代社會中,不良生活方式和藥物影響共同加劇了糖尿病的風險。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速食及加工食品的泛濫,配以新鮮蔬果及粗糧的缺乏,造成了營養結構失衡。同時,久坐的工作習慣和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減少了身體活動量,促進了脂肪堆積,增強了胰島素抵抗。此外,某些藥物如抗抑郁藥物和糖皮質激素還可能干擾糖脂代謝,進一步提升了患糖尿病的可能性。
雖然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復雜,但某些人群由于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綜合作用,更容易患病。
巨大兒分娩史者 妊娠期糖尿病中巨大兒的發生與孕前BMI值、孕期體重增長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有關,此外,有巨大兒分娩史的女性在未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因為妊娠糖尿病可能會增加胰島素抵抗,從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代謝疾病患者 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代謝性疾病以及胰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能對新陳代謝和胰島功能造成不良影響,導致組織器官損傷,從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經歷過高血糖或尿糖呈陽性等特殊情況的人群,其患糖尿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
中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可能會逐漸降低,使得患糖尿病的風險逐漸增高。特別是45歲以上的人群,由于身體機能的變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更容易成為糖尿病的高風險人群。
不良生活方式者 長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如飲食不規律、不科學,過度攝入高熱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同時缺乏運動,加之熬夜、酗酒等不良習慣,都會對身體代謝造成負面影響,從而容易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精神壓力大者 精神壓力大的人患糖尿病風險較高,因長期緊張或焦慮狀態會影響神經內分泌系統,釋放激素導致胰島素抵抗,減少葡萄糖利用,可能引發或加劇高血糖。精神壓力與糖尿病關系復雜雙向,既增加患病風險,又加劇糖尿病患者病情及并發癥風險。
長期服藥者 長期服藥者易患糖尿病,特別是服用抗抑郁藥物可能導致糖脂代謝異常和肥胖,而糖皮質激素作為升糖激素,長期服用也會升高血糖。然而,這些因素雖增加患病風險,但并非決定性因素,糖尿病的發生還受多種其他因素影響。
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但隨著病情的進展,會出現一系列典型癥狀。
多飲、多尿 當血糖升高超過腎臟對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時,大量葡萄糖隨尿液排出體外,導致滲透性利尿,尿量增加,排尿次數增多。體內失水過多,使患者口渴難忍,飲水明顯增多。
多食 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礙導致身體對葡萄糖的利用能力降低,出現易饑多食的情況。
體重下降 盡管進食量增加,但由于血糖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患者會逐漸消瘦。
乏力、精神不振 胰島素不足或作用不充分導致葡萄糖不能轉換成能量供機體利用,因此病人經常感到乏力、精神不振。
此外,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并不存在“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體重下降)癥狀,而是在體檢等過程中偶然發現血糖升高,這類患者被稱為隱性糖尿病。隨著病情的進展,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現一些并發癥,如視力下降、足部傷口感染、動脈粥樣硬化、蛋白尿、多發性神經病變等。
雖然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復雜,但通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均衡飲食 建議多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低脂乳制品和瘦肉,同時增強飲食多樣性。應減少高糖、高脂肪及高鹽食物的攝入,比如含糖飲料、蛋糕和快餐等。此外,注意進餐時間,盡量做到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
控制體重 超重和肥胖是引發糖尿病的關鍵因素之一。過多的脂肪堆積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胰島素抵抗,從而容易引發糖尿病。因此,通過調整飲食、增加運動等方式積極控制自己的體重,避免出現超重甚至肥胖等問題,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加強運動 適當進行運動能夠強化心肺功能,優化胰島素抵抗,并提升血糖的利用率,從而達到降低血糖水平的目的。為此,應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及身體狀況,制定合適的運動計劃,如慢跑、快走、游泳等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以消耗熱量并增強抵抗力。
調節情緒 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對于預防糖尿病同樣重要。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中,會影響身體的內分泌系統,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因此,可以通過瑜伽、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平和的心態,有助于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定期體檢 定期進行體檢是及時發現并處理包括血糖、血脂等異常情況的關鍵。一旦發現指標超出合理范圍,應立即查明原因并積極治療。若個人感受到“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少)癥狀,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以準確判斷是否患有糖尿病,并在確診后加強治療,防止病情持續惡化。
總之,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環境等諸多因素有關,身體肥胖、長期用藥、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良等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因此,這類人群應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有效手段預防糖尿病,如調整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按時體檢等,以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通過科學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的體檢,可以有效地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享受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