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留白是中國畫中具有深厚哲學理念的繪畫技法,其起源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留白融合了老莊“知白守黑”的觀點。在這個觀點下,留白成為中國畫獨特的空間構成形式之一。它不再是單純的視覺上的空白,更是畫家情感和意境傳遞的載體。
關鍵詞:留白;中國畫;戴進;《風雨歸舟圖》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03
一、中國畫留白藝術的基本概述
(一)留白的概念
留白是指畫家在繪畫中故意留下空白部分,不施以墨色或色彩。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它不僅是畫面上未施以墨色的空白部分,還包含了畫家的精心安排和寓意深刻的空間處理[1]。通過畫家有意識地安排畫面布局與省略繪畫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為觀者留有豐富的想象空間,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行得之于形外”。“無即是有”的中國哲學理念在中國畫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二)中國畫留白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留白一詞,又稱余玉,留白的藝術形式可以追溯至石器時代。例如,在新石器時代大汶川口文化(約公元前4200-前2600年)中,出土于江蘇邱縣四戶公社大墩子的彩陶花瓣紋缽,其花紋繪制上便采用了留白的藝術手法。
中國畫中的留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其起源和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留白這一技法的運用在中國繪畫中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其“錯彩鏤金”的美學思想可以佐證,在六朝時期得以形成,例如,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便是運用留白技法的經典作品。在這幅畫中,人物安排疏密分布恰到好處,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而畫面中大面積的留白則給觀者一種空間的美感。在《畫云臺山記》中,顧愷之也對這一技法有所記載,文中提到“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云西而吐于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這表明了他對留白手法在創作中的運用和理解。隨著留白技法發展至唐代,留白技法開始嶄露鋒芒,并在宋代達到興盛。宋代畫家深入探索與實踐留白在畫中的運用,使之成為我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他們通過濃淡對比、留白及虛實的處理,使畫面的意境更為深遠,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審美效果。例如,南宋梁楷的人物畫《太白行吟圖》,就是通過畫面留白的構圖方式達到“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隨著歷史的推進,中國畫中的留白技法在明、清時期已經相當成熟,涌現了如朱耷、唐伯虎、戴進等眾多善于運用留白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不僅在構圖上巧妙地運用了留白,還在情感表達和精神境界上達到了新的高度[2]。戴進的《風雨歸舟圖》就是經典案例,其畫面當中巧妙地運用了留白來表達光與霧的存在(見圖1)。
二、戴進《風雨歸舟圖》簡介
(一)戴進簡介
戴進,明代畫家,字文進,號靜庵,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以作金銀首飾工匠為生,改工書畫后入宮以丹青供奉于內廷,然因讒言,慘遭貶謫。戴進被貶之后,便開始過四方游歷的生活,縱情于山水間。戴進擅山水、人物、花鳥等多種題材的繪畫。他的山水作品在師法南宋馬遠、夏圭的基礎上融合了自身的感悟,形成了雄渾蒼勁的繪畫風格。在中年時期,他雖然守陳規,但在晚年時超脫窠臼,“變南宋渾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勁銳一體”最終得以自成一家。戴進的繪畫作品在當時影響極大,追隨者眾多,形成了“浙派”這一重要的繪畫流派。戴進的存世作品有《關山行旅圖》《風雨歸舟圖》《三顧茅廬圖》《春耕圖》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出戴進精湛的技藝,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二)《風雨歸舟圖》的意境追求
《風雨歸舟圖》以暴雨降臨時的山川風景與行人冒雨歸途的場景為主要內容,通過描繪霧靄籠罩下的山景和江面上受驚的孤舟來表現出一種壓抑而不安的氣氛。在上半幅畫作中,由于暴雨的渲染和疾風的吹拂,因此山川在霧氣中若隱若現。在畫作的下半部分,風雨來勢顯得更加猛烈,小舟在江面上顛蕩,艱難前行,船夫的蓑笠被狂風吹起,橋面上的行人搭著傘,彎腰抵風前行,在山川暴雨的映襯之下,行人顯得那樣的渺小(見圖1)。
《風雨歸舟圖》通過采用遠近與虛實相結合的構圖手法,使畫面富有層次與空間感,并將遠山近水、風雨交加、孤舟搖曳等元素巧妙地安排在同一畫面中,這既表現了大自然的宏大與變幻莫測,又隱喻了戴進人生的起伏與坎坷。
戴進在色彩上以淡雅、有層次變化的色調為主,這使得整個畫面既保持了雨中清新自然的觀感,又呈現出一種深沉、厚重的質感。風雨的狂放與歸舟的孤獨及人物的堅毅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這使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自然的威嚴與人生的無奈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風雨與歸舟常被運用于表達人生的漂泊和歸途。而畫家戴進則以此作表達了他在經歷大起大落后,對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和對歸途的迫切渴望,并借此抒發了對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之情,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三、《風雨歸舟圖》中的留白之美
(一)留白的空間表現
中國畫看重畫面整體的觀感,無論是筆墨還是留白的任何細節,都有它存在于畫面的意義,每一處細節都與其他部分相互呼應,進而使得畫面呈現出和諧、統一的效果。老莊的觀點“知白守黑”對中國畫畫面和諧、統一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影響[3]。在這個觀點下,留白成為中國畫獨特的空間構成形式之一。
空間在中國畫中并不是以直白的形式描繪出來,畫家通常以留白這種含蓄的手法來暗示空間的層次,利用留白來表現山、水、云、光等物象。明代戴進的《風雨歸舟圖》的留白在畫面空間上起到了銜接物象并引導觀者視線的作用。通過構圖分析,可以看到畫面空間由近、中、遠三個層次組成。畫中遠景處山峰上的留白為天空,再以留白表示穿過云層的光以此來銜接中景與遠景,近景處以留白作水與中景的霧氣相連。這種構圖使得畫面達到水天相接、和諧、統一的效果,還使觀者的視線不由自主地隨著留白代表的天、光、霧、水,從遠景層巒疊嶂的高山到中景的竹林、枯樹、小橋,最后至近景的樹木與孤舟,整幅畫面景物由遠及近,層次清晰。
留白的運用以虛實關系的形式來有效地突出畫面主體,也為觀者留有了無限遐想的空間。虛實也是中國畫創作布局當中常用的一種技法。“虛”表示未被具體描繪的物象,“實”表示作品中被具體化的物象[4]。虛實在中國畫的畫面表達中有許多種表現方式,留白便是表現虛實層次關系常用的一種技法,通過留白品虛實,觀者可以從墨色濃淡、物象間位置關系與畫面松緊來解讀。在《風雨歸舟圖中》中,“虛”是畫面中未施加筆墨或筆墨設色淡雅的位置,也是空間布局相對舒展的地方;“實”處則是筆墨相對濃重之處或物象相對繁密的位置。戴進在畫面中充分利用留白來以虛寫實,并以此突出畫面主體。例如,在近景中,孤舟迎著風雨逆行于江上,戴進巧妙地運用前景大面積的留白,使其與筆墨濃重的江面孤舟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并通過密集的筆觸描繪船夫的蓑衣與船棚,寥寥幾筆展現出了水波,這些與留白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以此來達到凸顯主體的效果。其中,船與船上三人為“實”,大面積的留白為“虛”,留白代表的江水通過留白所表示的光線與天相連,白而不空,進而讓觀者在視覺上感受到畫面的開闊與深遠,引人遐想在那煙雨迷蒙、云霧縹緲后的景色。由此可見,戴進通過運用留白,不僅在作品中塑造了風雨歸舟的物象世界,還在精神層面上為觀者構建了一個廣闊無垠的想象空間。
(二)留白的意境與情感表達
留白是中國畫中具有深厚哲學理念的繪畫技法,它不僅是視覺上的空白,還是畫家情感和意境傳遞的載體。宗白華曾說:“生動之氣籠罩萬物,而空靈無跡;故在畫中為空虛與流動。中國畫最重空白處。空白處并非真空,乃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且空而后能簡,簡而練,則理趣橫溢,而脫略形跡。[5]”因此,沒有留白處無法使畫作的氣韻達到生動自然的效果,其意境無法達到空靈[6]。
觀者能從《風雨歸舟圖》中感知到風雨的狂猛勁厲與冒雨逆行歸家者急切的心情,這都是因為虛實與留白相互映襯。例如,在畫卷的上部,戴進以闊筆快速斜掃過紙面的方式,使筆墨與造成的留白相互映襯,呈現出了驟雨如注、云霧縹緲的撼人氣勢,帶給觀者大雨來勢洶洶、驚心動魄的景象;遠景以濕筆淡墨描繪高山隱沒于因驟雨帶來的云霧之中,與大面積留白的云霧相連,僅山巔景色隱約可見。在山腳下,隱入竹林的村舍全在變幻的雨霧中飄忽,進而形成了深藏于景色之后的朦朧美與半隱半現的靈動之感,極具質樸的意境之美。此外,畫家戴進對佝僂身軀的行人、迎風逆行于江上的船夫、在水中顛蕩的孤舟及在疾風中搖擺的蘆葦等物象都進行了細致的描繪,通過這些物象的趨勢便可引導觀者進入畫卷,使其感受到人們在暴風雨來臨時的抗爭、堅強與力量。畫面的右下角有山巖,嶒崚瘦硬、巍然屹立,樹干蒼勁有力,雖被風雨撕扯,但依然堅毅不屈。江面孤舟船頭的一老一少斜撐雨傘,神情自若,船尾漁夫身穿蓑衣,揮篙向前,展現出了與暴雨一較高下的無畏之姿。這些繁密的物象與留白相輔相成,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給觀者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觀者在感受到主體物象存在的同時,感受到留白之美。物象為留白增添了一抹生機,空白之處為畫面增添了疏朗清新的呼吸之感,這使得畫作在更加透氣的同時,為觀者帶來空靈的意境之美。
整幅畫不僅給觀者帶來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還歌頌了人們堅韌不拔的精神。觀者也更能聯想到畫家戴進波折坎坷的一生,他亦如冒雨而行的畫中人,在人生的風雨中,步履蹣跚,路途雖然艱難,但也無法阻擋他迎著風雨緩慢前行。
若沒有“虛”與留白的存在,“實”則無神韻,以至于整幅畫的意境全無。留白的表現形式使畫面的空間層次更加豐富、更具神秘莫測之感。通過“空”的審美意境,達到精神與靈魂的交融,進而給觀者帶來深切的感悟[7]。畫家與讀者在此心靈共鳴,這便是留白藝術的美學意境。
四、結束語
在中國畫中,留白被廣泛應用于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個畫種。留白的運用往往能夠使畫面產生一種靜謐、空靈之美,讓觀者在賞畫時能夠感受到畫面之外更廣闊的天地與深遠意境。一幅畫的空間大小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維度是無限的。在一幅山水畫中,留白可以是山間縹緲的云霧,也可以是江河之上的無垠水面,以留白賦予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畫家通過留白在描繪出山水輪廓的同時,創造出了一種超越物質形態的空靈美學意境。留白處,雖無筆墨,卻勝似有形,它讓觀者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展開,使觀者在看到畫卷的同時,仿佛能聽聞山間清風的低語,感受到水波不興的寧靜。在人物畫中,留白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畫家通過在主體四周留出足夠的空間,不僅可以起到突出主體物象的作用,還賦予了人物呼吸和活動的空間。這種留白讓畫面顯得更加生動自然,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仿佛在無聲中繼續展開。
留白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追求意境與神韻的美學理念。它不僅是圖飾上的空白,還是一種心靈上的溝通和對話。通過留白,畫家與觀者之間建立起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聯系,使得每一幅畫作都成了一個開放的故事,等待著每一個觀者去解讀與體會。
參考文獻:
[1]李澤厚.宋元山水畫的三種意境[J].學術月刊,1980(02):58-65,74.
[2]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明-清)[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3]魏海霞.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J].藝術品鑒,2023(17):129-132.
[4]朱圓.山水畫留白營造空靈之境探究與實踐[D].北方民族大學,2023.
[5]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6]陳雪.中國畫的留白藝術及其對空間營造的作用[J].嘉應文學,2024(03):46-48.
[7]郜莉.中國畫“留白”的藝術特色[J].美與時代(中旬刊),2017(08):53-54.
作者簡介:朱贏(1996-),女,廣東深圳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畫人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