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藝術設計類目的發展和完善,雕塑藝術與家具設計同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兩者在審美形式、創作運用以及空間關系上均存在許多共性。同雕塑藝術的發展相同,家具產品的藝術形態同樣也取決于當時的社會需要和審美偏好,而家具作為一種跟人更為緊密的生活類產品,較于藝術雕塑而言,其風格、造型、色彩、材質以及裝飾元素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審美意識。再者,對于已經經歷完整設計發展進程的當下,家具產品的功能形式隨著人們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需要而趨于完善,伴隨著生產技術與現代設計的發展,家具產品的設計路徑也一直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而不斷發展變化,對于藝術語言的融入需求也更為迫切。雕塑藝術的空間感、造型語言以及材料運用等為家具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啟示。本文探討了雕塑藝術與家具設計的融合與發展,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雕塑語言在家具設計中的運用,旨在深化對兩者關系的理解,并為未來家具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雕塑藝術;家具設計;藝術融合;藝術特質
中圖分類號:J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3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從采集經濟到農耕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更為穩定的居住形態。隨著審美意識的增強與社會經濟生產力的提高,產生了除滿足基本需求外的更多的空間形式,隨之空間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功能和定義。伴隨多樣化空間需求與意識形態變化所引發的生活方式的遞進,家具這一產品品類的明確出現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起居方式、階級需求、意識體現等緊密相連,并伴隨社會變革與技術革新而不斷地發展。從最初僅滿足基礎功能需求,到集審美觀念、哲學觀念、造型工藝、人體功能等方面為一體的產品類目,家具已然成為一個可以探尋不同時代背景下人類審美意識、藝術追求以及生活形態的放大鏡。
縱觀家具的產生與發展,人類對其設計的思考從未停步,而這種思考除社會需求、人機工學、生產工藝的不斷提升外,其造型方式、材質運用、裝飾方式中所體現的審美意識愈發明晰。雕塑作為藝術家藝術表達的立體形態自原始社會以來便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家具產品在藝術審美、空間角色上有著諸多共性。在當下審美需求不斷攀升的時代,雕塑藝術的審美表達也為家具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啟示與可能性。
一、共性與表達:雕塑藝術與家具設計
雕塑藝術與家具設計的融合思考伴隨人類審美意識的出現,在原始藝術形態中即有表征,并隨著對“美”的不懈追求,形成了多種表現形式。縱觀中國家具的發展歷史,從史前文明到先秦時期的坐臥用具古拙而樸實,從“席地而坐”到端坐生活方式的變化,無論是唐代的金銀平脫、宋時期理性線條、明式家具的自然無為、清后期繁復的百寶鑲嵌等,在造型、取材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雕塑形態意識。現于故宮博物院所陳列的清乾隆時期的鹿角椅,椅為圈椅制式,椅背用一只鹿的全角制成,角根連于鹿的頭蓋骨上。角上的枝杈恰巧代替圈椅的鵝脖和聯幫棍,后背用兩支鹿角作支架,當中鑲板。座面下前后用兩只鹿的回支角制成,角叉對稱向里恰巧形成托角棖,角根部分向外又形成外翻馬蹄。其將鹿角的自然形態與椅子的造型及使用功能巧妙地相結合,是雕塑藝術與家具生產相融合設計意識的典型體現。
雕塑藝術是表達空間美感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空間中具有陳設功能的雕塑藝術不僅是創作者個人的個性化藝術表達,在創作表現形式與擺放方式上更多的傳達整個空間的話語訴求。就單純的雕塑藝術而言,通過線條、形態、體積等元素的組合和變化,展現出獨特的造型美感與藝術表現,這種造型語言手段使得雕塑藝術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豐富的精神內涵。從原始社會表現對自然的恐懼敬畏、崇拜希冀等樸素自然觀的原始石像開始,雕塑藝術由統治階級的權利恐嚇、宗教統治的需求,發展到早期西方藝術家“人”的意識覺醒后對美的藝術探索,用堅硬的大理石表現薄如蟬翼的柔軟紗幔,不斷追求雕塑寫實塑造的技藝提升,隨著現代藝術的出現,轉為渾然一體的抽象雕塑,用粗獷的手法傳達強烈的藝術概念。隨著藝術的發展,雕塑藝術也隨著藝術思潮的演變,衍生出豐富多樣的藝術形態。并在此后藝術門類的發展中,與多種藝術門類相結合,將雕塑語言和藝術意識融入擴散到各個方面,繼而形成了新的藝術門類,如現代陶藝、公共藝術、陳設裝置等[1]。
同樣,在家具設計中這種造型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審美因素。家具的形態與造型直接影響著其使用功能與視覺效果。與雕塑不同的是,家具首先作為具有實用功能的產品,在其發展的初期以滿足功能需求為第一目的,根據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審美標準與工藝技術而變化,工業革命帶來的批量化生產又使得之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家具生產難以跳脫其因功能所決定的造型方式。再者,家具的材料應用因其本身的產品結構、制造工藝、人機尺寸、生產技術、使用方式、使用場景以及市場經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考慮到加工的便利性、長期使用的耐用性與成本因素,木、竹、藤、皮、布等材料成為家具產品生產中較為廣泛應用的材料,而此類材料的使用與工廠的生產能力也局限了家具產品在造型設計上的變化。在雕塑的藝術語言表述中,材料是美感塑造、藝術表達的重要表現手段。適宜的材質選用能夠為作品增添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帶給觀者更為震撼的視覺效果。在雕塑藝術中,往往可以看到突破常規材料的設定,突出藝術表現力與獨特性[2]。
就空間關系而言,家具與人的關系或許更為緊密。家具以人的尺度為基本尺度關系,以所設定的使用需求為功能定位,為人們的實際需求而生產(設計)。不同藝術風格的家具在不同空間中所形成的秩序感,具有其獨立的審美特性。在為進入空間中的人提供使用功能的同時,亦作為一個“雕塑作品”在空間中發揮著審美作用,極大左右著空間氣氛的營造與傳達。雕塑作品的空間關系可以分為雕塑本身的結構與體量關系以及雕塑與擺放空間所形成的互動關系。雕塑藝術作品本身的空間關系,是由藝術創作者對雕塑作品的創作意圖所定,同時與對作品尺度在展示場景中的預判緊密相關。而當雕塑作品放置于空間中,觀者作為接受對象進入空間中時,空間、作品與人三個維度又會產生新的空間關系,這一點與上文提及的家具作為空間中的功能性、審美性產品的作用基本趨同,是一個多元化的感受維度以及互為影響的關系[3]。
二、裝飾與變革:以西方為例
雕塑造型語言表達方式的變化與發展,對家具藝術形態以及民眾對家具的審美預期有著重要的推動與啟發作用。這種推動與融合現象并不是現代設計之后的產物,而是存在于藝術發展的歷程中。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皇室家具隨著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鮮明的藝術風格,其裝飾方式與陳設風格影響著古羅馬家具的發展。中世紀時期,哥特家具沿襲了哥特式建筑高聳直立、挺拔趨上的宗教特點,成為當時家具風格的代表。這些具有極強意味的形式已經不單單作為一種家具的部位僅僅有著支撐作用,而是將雕塑藝術與家具緊密結合起來,于空間中表達強烈的教化功能與布施作用。這種藝術相融從而達到共性的意識可以從意大利杰出的雕塑藝術家貝尼尼的“青銅華蓋”以及“圣彼得寶座”來看,這兩件作品都不能單純地被看作雕塑藝術、建筑藝術或是大型的家具產品,其本意是為宗教彌撒服務,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藝術家將功能與藝術理念以及建筑空間相融合,在所營造的明黃色玻璃窗透過的天光輝映下,觀者的視線隨著卷曲的螺旋形銅柱上升,一只和平鴿在金色的華蓋籠罩下伴隨著天使飛翔,似乎圣經的故事躍入眼簾,宗教的權威性得到極大的展現。總的來說是雕塑藝術手段使得物理對象與其所代表的精神權威高度統一,使得家具在空間中仿佛有著更大的話語能力,與建筑結構相互配合,于空間中綜合傳達更廣闊的藝術語言。正如英國藝術史家羅杰· 弗萊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沒必要去考慮維多利亞時期的古董是不是藝術;重要性在于它們有某種祛除實用功能的余地以及為其創造者的幻象提供空間并賦予意義。[4]”
隨著工業產品的興起與變革,手工藝與工業化生產形成了較為明顯的差異。手工藝強調手藝者個人的創造特質與其單件作品的形式美感,而工業生產則凸顯了批量化所帶來的極高的生產效率。包豪斯現代設計的出現和發展,致力于解決產品與藝術之間的問題。不再追求寫實造型,轉而追求結構形式、材料語言、體塊與空間等抽象語言的立體主義的誕生,為家具設計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啟示。設計先驅們開始嘗試將雕塑藝術的造型語言和空間秩序融入家具設計中,創造出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家具作品。如荷蘭風格派設計大師里特維爾德的“紅藍椅”,將幾何形態運用到極致,被稱為“抽象的實體雕塑”[5]。查爾斯·羅夫斯的藝術家具作品,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形式、家具功能與雕刻手法進行了充分結合,在家具局部則采用了雕塑的浮雕手法,表現自然植物的曲線韻律,具有裝飾主義的風格。被稱作“美國藝術家具之父”的溫戴爾·卡索,亦是將雕塑藝術手法與家具設計結合的杰出代表。其創造的藝術家具以獨特的造型與大的體塊關系顛覆了大眾對家具尺度與造型的常規認知,極具視覺張力的造型語言,引發了大眾對于家具產品的新思考。
現如今,人們對于家具的定義已然不僅是單純的功能性產品,其所凝結的風格樣式、材質工藝、實用功能以及裝飾手段,引發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消費者抑或雕塑藝術家的關注,力圖注入更多的人文情感與藝術可能性。
三、跨界融合的嘗試
中國古典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對于雕塑手段的運用也不在少數,在文化多元化的當下,藝術家與設計師對于當代藝術家具的發展推動,從雕塑藝術與實用家具相融合的角度也做出了諸多嘗試。藝術家邵帆的作品《曲院風荷》以明式圈椅為元素,運用雕塑藝術語言中解構的方式進行創作,所呈現的作品形式如同工業設計中的爆炸圖,將以往被隱藏的榫卯連接結構拆解外露,運用當代工業化材料亞克力板材,將古典家具造型與新材料進行結合,既呈現了古典家具的滄桑質感與歷史美感,也與當代新材料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6]。
雕塑家師建民用不銹鋼所制作的桌椅和茶幾,完全以雕塑的創作手法,將家具這一形式賦予更高的藝術價值,相較于其作為家具的基礎功能,更多地傳達藝術語言與藝術家自身的哲學思考。在數字化技術普及的當下,設計師張周捷借助數字媒體技術中參數化的方式進行座椅設計,使得產品能夠突破傳統的造型形式,在具體切面結構與比例關系上有著豐富的變化,并以雕塑藝術的思考方式界定其產品的屬性,進行了一系列的設計實踐[7]。
總的來說,中國當下雕塑藝術與家具設計的融合,多數是雕塑家進行的藝術創作,借用家具的功能形式進行雕塑的創作,功能與家具屬性只是雕塑創作的一個次要層面,其藝術家具更注重雕塑的藝術性,從造型方式、材料語言、創作思維等角度進行藝術化的表達。
四、結束語
家具作為人類生活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其發展歷程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沿革緊密相連,而雕塑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形態除卻其本身的藝術表達外也成為空間塑造、藝術陳設、美感傳達的重要形式。從古典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家具與雕塑語言的結合形式不僅豐富了家具的設計語言,更推動了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增強。在當下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趨同的時代背景下,藝術家具的發展正呈現出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融入了現代的設計理念與審美趣味。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人們審美需求的不斷提升,家具與雕塑藝術的融合將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與無限的可能,為多樣化的社會空間增添更多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敏秀.中西家具文化比較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3.
[2]威廉·賀加斯.美的分析[M].楊成寅,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戴向東.中國傳統家具藝術在當代的振興思辨(上)[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03):18-19.
[4]羅杰·弗萊.矮腳榻與古董架[J].雅典娜,1919(06):29-53.
[5]廖梅.論雕塑在家具藝術表現上的影響[J].包裝工程,2016,37(16):187-191.
[6]邵曉峰.宋代家具與現代主義設計[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1(03):37-44.
[7]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作者簡介:郭斌(1986-),男,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傳統文化的設計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