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江蘇演藝集團創排的歌劇《桃花扇》成功上演,獲得廣泛贊譽與認可。本文從多個角度對歌劇《桃花扇》進行了深入剖析,包括其劇情內容、音樂創作、舞臺呈現、藝術特色、思想內涵等方面,指出該劇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戲曲的美學原則,還借鑒了西方歌劇的創作手法,實現了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是近年來中國民族歌劇的精品之作,它展示了中國民族歌劇通過積極探索、創新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也預示了江蘇乃至中國歌劇的新篇章。
關鍵詞:中式美學;中西融合;江蘇原創歌劇;桃花扇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3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桃花扇》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多年以來,《桃花扇》曾先后被改編為多個劇種搬上舞臺,歷久彌新,如京劇、昆曲、越劇、黃梅戲等,這些都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形式,然而把《桃花扇》改編為歌劇,卻未曾有過。2023年10月24日,由江蘇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創排的歌劇《桃花扇》在江蘇紫金大劇院首演,反響強烈。筆者認為,這是江蘇原創歌劇經過近十年不斷積累、革新推出的又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的原創民族歌劇精品。它的成功創演意味著江蘇原創歌劇和中國歌劇創作已經日趨成熟,邁上了新的臺階。
一、劇情內容
擔綱歌劇《桃花扇》的主要編劇之一的是三度獲得“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著名劇作家、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羅周,在她的帶領下,歌劇《桃花扇》基于清代孔尚任的同名傳奇劇本為藍本,但在劇情上進行了適度的創新與改編。該劇共四幕,分別名為“春晴、秋雨、冬雪、夏汛”,通過四季的變換來象征愛情的離合悲歡和大明王朝的榮辱興衰。劇中主要展現晚明公子侯方域與秦淮歌妓李香君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身處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際的苦難命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該劇在原著的基礎上新寫了一版結局。在原著《桃花扇》中,南明滅亡后,李香君和侯方域在道觀相逢,最終雙雙出家入道,但這似乎與現代人的價值觀和情感期待有所出入。因此,編劇對結局進行了大膽的改動。他們讓侯方域和李香君做出了不同的生命選擇,最終陰陽兩隔。具體來說:侯方域茍活于紅塵,而李香君則墜樓而死。這一改動使得劇情更加悲壯,也更能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李香君與侯方域最終以殉國的方式完成了他們的愛情悲歌,這一改動為歌劇增添了更為悲壯的色彩,也為整部歌劇賦予了“沒有愛吾寧死,沒有國吾寧死”的更為高尚的愛國情懷。改動后的結局使得歌劇《桃花扇》在情感上更加震撼人心,也更能引發觀眾的思考。
二、音樂創作
歌劇《桃花扇》的作曲團隊在創作中充分考慮了劇本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通過音樂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悲歡離合與家國興亡的世界。作曲由文化部優秀專家、江蘇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作曲吳小平和潘磊擔綱,他們在音樂創作上獨具匠心,立足于江蘇本土音樂資源,融入了昆曲、評彈、民間小調和揚劇、錫劇等多種戲曲元素,使之成為歌劇“詠嘆”的源脈。眾所周知,詠嘆調是歌劇劇情高潮時的藝術體現,也是歌劇的靈魂。它通過優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將人物內心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使觀眾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在這部歌劇中,“詠嘆調以原板、慢板、清板、散板、搖板、跺板等,讓歌劇渾然融入戲曲音律”[1]。這種獨特的做法既最大限度地融合了江蘇地域特色的戲曲資源,又為詠嘆調注入了新鮮血液,使得歌劇充滿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巨大魅力。這部歌劇還借鑒和改編了江南地區的民歌元素,這些民歌具有簡潔明快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詞,能夠很好地傳達出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審美追求,更貼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劇中侯方域、崇禎的音樂素材主要借鑒昆曲;李香君的音樂素材則取自蘇劇《太平調》、錫劇《玲玲調》、民歌《湘江浪》及蘇州評彈等;李貞麗的音樂素材以揚州民歌《拔根蘆柴花》、錫劇《老簧調》等為主。此外,其他角色人物以及合唱、重唱等段落也是在充分汲取江蘇民歌、戲曲音樂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的全新創作。江南絲竹的音樂元素也被巧妙地融入歌劇的配樂和唱腔中,使得歌劇的音樂風格更加鮮明和豐富。這些音樂創作方式不僅讓歌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也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江蘇的文化韻味。這種多元化的音樂元素融合,不僅豐富了歌劇的音樂表現力,也展現了江蘇文化的博大精深。
歌劇《桃花扇》的序曲創作也別具一格,它借鑒了中國傳統戲曲(如昆曲)的音樂素材,同時融入了西方歌劇的音樂創作手法,這使得序曲既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與眾不同的是,在序曲中,每個人物的亮相頗具特色,十分巧妙地將歌劇獨有的音樂表現形式與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自報家門”手法相融合,為整部歌劇的開場增添了別樣的韻味。“自報家門”是中國傳統戲曲中的慣用手法,通常用于介紹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背景,以便觀眾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劇情。在歌劇《桃花扇》中,這一手法被巧妙地融入序曲和人物亮相等環節中,使得歌劇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舞臺呈現
歌劇《桃花扇》由劉杏林擔任舞美設計,邢辛擔任燈光設計,陽東霖擔任服裝設計,姚弘林擔任造型設計,幾乎集齊了國內頂尖的專家。整體舞美呈現既有明朝的美學特色,又不失現代氣息,使觀眾深切感受東方美學魅力的同時,又充分享受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一)舞臺設計與視覺效果
歌劇《桃花扇》的舞臺呈現大氣簡約,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通過巧妙的硬件設計和燈光配合來傳達劇情和環境的變化,創造出既傳統又新穎的舞臺視覺效果。在舞臺中央,方正結構的幾組鋼架框就構成了基本的表演空間,沒有復雜的裝飾,但借鑒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風格,如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等,使得舞臺整體呈現出亭臺樓閣的意趣。這些細節的處理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明清時期的秦淮河畔。舞臺上的幾組鋼架框可根據劇情的需要升降、傾斜,對應靈活多變的場景轉換,這種設計使得場景轉換更加流暢自然,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在歌劇《桃花扇》中,燈光設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劇情場景中,燈光設計通過明暗、色彩的變化,營造出不同的氛圍。例如,在表現侯方域和李香君的離合聚散時,燈光通過柔和的色調和光影的交錯,展現出一種溫馨、浪漫的氛圍。通過燈光的聚焦和明暗變化,也突出了人物的形態和情感變化。例如,在表現人物內心的掙扎和矛盾時,燈光則通過明暗對比和光影的閃爍,傳達出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歌劇《桃花扇》的整體燈光設計營造出一種淡雅、空靈、典雅的舞臺氛圍,不僅對劇情的推進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通過光影的交織和變化,傳達出深邃的美學思想和哲學思考,豐富了舞臺的內涵和深度,讓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獲得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二)服飾與化妝、道具
歌劇《桃花扇》的服飾設計秉持著“華貴而不華麗,精致而不煩瑣”的理念,旨在通過服飾展現中國東方古典美學的藝術之美。整體設計風格既保留了傳統戲曲服飾的韻味,又進行了創新,通過運用現代材質和剪裁技術,使得服飾更加貼合演員的身形,同時也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演員的服飾色彩明亮雅致,不僅與明朝時期的服飾風格相契合,更加體現了角色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例如,李香君的服飾在配色上更加濃墨重彩,以突出其堅韌、勇敢的性格特點;而侯方域的服飾則更加儒雅,以符合其文人名士的身份。歌劇《桃花扇》的服飾設計還融入了昆曲服飾的用色、寫意等藝術處理方式,這些非遺元素的運用使得服飾更加具有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化妝造型方面,整體風格以中式美學為基礎,融合了古典與現代元素。在保持傳統戲曲化妝特點的同時,進行了創新和突破。作為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的化妝造型以火紅為主色調,象征其熱情、堅韌的性格特點。妝容細膩而精致,注重突出其眼部和唇部的妝容,以展現其女性的柔美與堅強。發式和頭飾也經過精心設計,與服飾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一種高貴而不失優雅的氣質。作為劇中的男主角,侯方域的化妝造型以藍色為主色調,象征其儒雅、深沉的性格特點。妝容簡潔大方,注重突出其面部輪廓和眼神的表達,以展現其文人名士的風采。發式和頭飾也經過精心設計,與服飾相協調,共同塑造出一個溫文爾雅的形象。劇中秦淮八艷的化妝造型色澤斑斕、各具特色,以展現她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身份背景。妝容和服飾相互呼應,共同營造出一種濃墨重彩的藝術效果。
道具設計在保持傳統戲曲元素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審美和技術手段。道具作為無聲的敘述者,在歌劇《桃花扇》中承擔著重要的情感表達任務。桃花扇是該劇最為核心的道具,它在劇中承載著多重意義:桃花扇代表了侯李二人對愛情的堅貞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也是李香君反抗強權、支持復社文人斗爭的武器。從侯李定情到李香君血濺扇面,再到最后的扇裂,桃花扇見證了劇情的起伏和人物的命運。不同的樂器被用來象征不同的角色和情感。例如,笛子代表侯方域,琵琶代表李香君。這種設計不僅增加了舞臺的趣味性,還通過音樂與角色的關聯深化了劇情的情感表達。
(三)表演與唱腔E4P2OYxDVuwxY57nT2UniA==
歌劇《桃花扇》演員的表演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專業性,演員通過精湛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成功地將劇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對角色產生了深刻的共鳴和認同感。同時,他們還注重創新表現手法將傳統戲曲元素和現代歌劇表演技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演員在演唱時不僅注重聲音的純美和技巧的運用,還借鑒了戲曲的表演方式,如身段、眼神、動作等,使得整個表演既具有傳統戲曲的韻味又不失現代歌劇的時尚感。李香君是歌劇中的女主角,她以身殉國、縱身一躍的悲壯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演員王慶爽通過深情的唱腔和生動的表演,成功地將李香君的堅貞和勇敢展現得淋漓盡致。侯方域是歌劇《桃花扇》的男主角,演員王謙通過細膩的演技和深情的唱腔,成功塑造了這樣一個有才情、有抱負但又充滿無奈和糾結的人物形象。王謙在演唱上注重人物立體感的塑造,借鑒了昆曲的表演方式,在唱詞的結尾用上戲曲的“尾音”,動作上也采用了戲曲的走位,這些技巧都很好地將觀眾帶入了《桃花扇》的氛圍中。
唱腔方面,歌劇《桃花扇》借鑒了昆曲等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元素,并結合西方歌劇的演唱技巧,創造出了獨特的唱腔風格。這種唱腔既具有中國傳統戲曲的韻味,又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演員還通過唱腔來反映人物內心的情感波動,使得角色形象更加鮮明立體。這些創新手法不僅豐富了歌劇的唱腔形式,也提升了觀眾的觀賞體驗。
四、藝術特色
(一)融通古今,跨越中西
歌劇《桃花扇》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性的改編和創作,既保留了古典戲曲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歌劇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古今文化的有機融合和中西藝術的跨界交流。在創作過程中,充分借鑒了西洋歌劇的藝術形式,如序曲、合唱、交響樂隊伴奏等,使得這部歌劇在保留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的同時,也具備了西洋歌劇的藝術特點。在音樂創作上,歌劇《桃花扇》將中國傳統樂器與西洋管弦樂隊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這種融合不僅豐富了歌劇的音樂形式,還使得觀眾在欣賞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二)地域特色鮮明
《桃花扇》的故事發生在明末清初的南京,這個歷史悠久的城市為歌劇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這部歌劇不僅展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情世故,還融入了南京特有的地域元素,如秦淮河畔的風光、南京的文化氛圍等,使得歌劇在內容上充滿了地域色彩。整部歌劇通過劇本內容、音樂風格、舞臺設計和服飾道具等多個方面的精心設計和巧妙融合使得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江蘇、南京地區的獨特文化。
五、思想內涵
歌劇《桃花扇》是一部蘊含深厚思想內涵的藝術作品。它通過對原著的改編和創新,展現了晚明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物命運,同時也傳遞了作者對歷史、愛情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通過展現侯方域和李香君等人物的家國情懷,傳遞了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這部歌劇不僅是一部反映歷史現實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時代精神的作品。它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再現和對人物命運的描繪,展現了人類在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不屈,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種時代精神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六、結束語
江蘇原創歌劇《桃花扇》是一部集藝術價值、思想內涵和地域特色于一體的優秀民族歌劇作品。它以精湛的音樂創作、巧妙的舞臺呈現和深刻的主題思想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歌劇《桃花扇》的成功演出,展示了中國歌劇創作者在探索民族歌劇發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就。它不僅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也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讓更多的外國觀眾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歌劇藝術。未來,隨著歌劇藝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桃花扇》有望成為江蘇乃至中國歌劇領域的一部經典之作,也預示著中國歌劇冉冉升起,即將迎來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白晶.一扇桃花別樣開——淺談原創民族歌劇《桃花扇》的精彩呈現[J].劇影月報,2024(01):29.
基金項目:2022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跨文化背景下當今江蘇原創歌劇的創新表達研究”(項目編號:2022SJYB0684)。
作者簡介:楊倩(1980-),女,江蘇江陰人,副教授,從事音樂學研究;周宛鹿(1991-),女,浙江溫州人,講師,從事音樂學、音樂錄音、錄音美學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