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包括其歷史沿革、動作技巧、音樂伴奏、服飾道具以及主題與情感表達;隨后探討了現代審美趨勢、技術融入、表演空間及觀眾需求對雙人舞的影響。通過具體作品《家》與《驚蟄》的案例分析,展現了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在動作技巧、音樂伴奏、服飾道具及表現形式等方面的融合創新;最后總結了這種融合創新對舞蹈藝術發展的推動作用,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未來舞蹈創作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舞;雙人舞;現代審美
中圖分類號:J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25-00-03
中國舞的源遠流長,奠定了它文化土層深厚、養分充足的基礎,從周代的宮廷樂舞到秦漢、唐宋的樂府等,根據歷代史書記載描繪,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龐大厚重的中國舞舞蹈體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國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傳承與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雙人舞作為中國舞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還具備獨特的藝術魅力。傳統元素是雙人舞的靈魂,包括古典的舞蹈動作、音樂、服飾及舞臺布景等,這些元素共同構建了雙人舞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觀眾的審美需求日益多樣化,對舞蹈藝術的創新性和表現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相融合,成為推動中國舞雙人舞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借鑒現代舞蹈的編排手法、科技手段及音樂元素,雙人舞在保留傳統精髓的同時,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與創意,使作品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這種融合創新不僅豐富了雙人舞的藝術表現形式,也促進了中國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一、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
(一)歷史沿革
雙人舞的歷史發展脈絡源遠流長,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宮廷舞蹈與民間舞蹈的融合。早在先秦時期,雙人舞便作為祭祀、慶典等儀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古人對自然、神靈的敬畏與崇拜。隨著歷史的演進,雙人舞逐漸從宗教儀式中脫離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宴樂、慶典的必備節目。唐宋時期,隨著文化的繁榮與藝術的交流,雙人舞在技巧、編排上均有了顯著的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明清以降,雙人舞更是融入了更多的民間元素,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重要歷史節點如唐代《霓裳羽衣舞》的輝煌、宋代《采蓮舞》的清新雅致,均是雙人舞發展歷程中的璀璨明珠。
(二)動作與技巧
傳統雙人舞的基本動作與技巧,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的影響,強調內外兼修、剛柔并濟。動作設計上,注重身體的內在力量與外在表現的和諧統一,如“云手”“托掌”等動作,既體現了舞者身體的柔美與力量,又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技巧方面,雙人舞強調舞者之間的默契配合與相互借力,通過“托舉”“旋轉”“對舞”等技巧,展現出雙人舞獨特的藝術魅力,這些動作與技巧不僅考驗舞者的身體素質與舞蹈技能,更要求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情感表達能力。例如,雙人舞《梁祝》以中國古代傳說“梁祝化蝶”為背景,展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舞蹈中融入了中國古典舞蹈元素,通過雙人舞的形式,將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以舞蹈的形式呈現[1]。
(三)音樂與伴奏
傳統音樂在雙人舞中的運用,是構成其藝術特色的重要元素之一。民族音樂與古典樂作為雙人舞伴奏的主要形式,不僅為舞蹈提供了節奏與旋律的支持,更賦予了舞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情感色彩。如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的運用,使得雙人舞的音樂伴奏充滿了東方韻味與民族特色;而古典樂的莊重與典雅,則與雙人舞的高雅氣質相得益彰,也使得雙人舞在表現上更加生動、感人。例如,現代雙人舞作品《韻律雙人舞》,強調舞蹈的韻律感和表現力,通過雙人之間的默契配合,展示了現代舞蹈的動感和韻律之美。
(四)服飾與道具
傳統服飾與道具在雙人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舞者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舞蹈情感與主題的重要載體。服飾與道具的象征意義與審美價值,在雙人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發揮。傳統服飾如漢服、旗袍等,以其獨特的款式與色彩,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學觀念與審美追求;而道具如扇子、手絹等,則通過舞者的巧妙運用,為舞蹈增添了更多的表現手段與情感層次。例如,《雨后》以“傘”和“團扇”為道具,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特殊的信物,還是寓意性的符號,有傘下禁錮的隱喻之意。
(五)主題與情感
傳統雙人舞常表現的主題如愛情、家國情懷等,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主題通過舞蹈的形式得以生動展現,使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厚情感與文化內涵。例如,以武俠為背景的《絕代雙驕》雙人舞作品,通過舞蹈展現了兩位江湖俠士之間的恩怨情仇,作品中融入了武術元素,動作設計新穎獨特,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在情感表達上,雙人舞注重舞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通過眼神、肢體等細微之處,傳遞出真摯而深刻的情感,不僅增強了舞蹈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也使得雙人舞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形式。
二、現代審美對雙人舞的影響
(一)現代審美趨勢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審美觀念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審美多元化成為時代的主流,人們不再局限于單一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而是更加開放地接納和欣賞來自不同文化背景、藝術流派的多元美學。個性化表達也日益受到重視,每個個體都渴望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自我,尋求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這種審美趨勢對雙人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使舞蹈創作者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手法和題材內容,以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二)現代技術融入
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為雙人舞的表演形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新。VR(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讓觀眾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舞蹈的每一個細節,增強了舞蹈的沉浸感和互動性。智能服裝的出現,則讓舞者的服裝與表演融為一體,通過燈光、投影等技術的輔助,創造出夢幻般的視覺效果。這些現代科技手段的融入,不僅豐富了雙人舞的表現手段,也拓寬了其藝術邊界,使得雙人舞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期待[2]。
(三)現代表演空間
現代劇場、街頭、網絡等不同表演空間的興起,為雙人舞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現代劇場以其專業的舞臺設施和燈光音響效果,為雙人舞提供了完美的表演環境;街頭表演則以其自由、隨性的氛圍,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而網絡平臺的興起,則讓雙人舞跨越了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傳播與共享。不同的表演空間不僅豐富了雙人舞的傳播渠道,也促使舞蹈創作者根據空間特點進行創作調整,以適應不同觀眾的審美需求。
(四)現代觀眾需求
現代觀眾對雙人舞的期待與需求日益多樣化,他們不僅關注舞蹈的技巧與美感,更希望從中獲得情感共鳴與心靈觸動。因此,舞蹈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實表達和主題的深入挖掘,以觸動觀眾的心靈。現代觀眾也更加注重參與感和互動性,他們渴望通過舞蹈與舞者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這促使雙人舞在創作和表演過程中,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互動與溝通,以實現更好的藝術效果。
三、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創新
(一)融合路徑——以《家》為例
在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創作實踐中,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新是一條不斷探索與嘗試的道路。以經典作品《家》為例,這部作品巧妙地融合了傳統動作技巧與現代舞蹈元素,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1.動作技巧融合
在《家》中,創作者對傳統動作技巧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與提煉,如“云手”“托掌”等經典動作,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同時,這些傳統動作被巧妙地與現代舞蹈元素相結合,如融入現代舞的自由流暢、力量對比等手法,形成了既具有傳統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舞蹈語言,不僅保留了傳統動作的精髓,還賦予了其新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既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又能體驗到現代舞蹈的活力[3]。
2.音樂與伴奏創新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家》中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融合同樣令人耳目一新。創作者選取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音樂作為基調,同時融入現代電子音樂、爵士樂等元素,通過節奏的變化、音色的對比,營造出一種既傳統又現代的獨特音樂氛圍。音樂上的創新不僅豐富了舞蹈的情感層次,還增強了舞蹈的視聽效果,使觀眾在音樂的引領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所表達的情感與主題。
3.服飾道具創新
在服飾與道具的設計上,《家》也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獨特魅力。傳統服飾如漢服、旗袍等被賦予了現代設計元素,通過剪裁、面料、色彩等方面的創新,使傳統服飾更加符合現代審美需求。道具在舞蹈中的應用也令人眼前一亮,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制作的LED燈光道具,不僅為舞蹈增添了視覺亮點,還增強了舞蹈的敘事性和表現力。
(二)表現形式創新——以《驚蟄》為例
1.互動形式多樣化
現代雙人舞在互動形式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以《驚蟄》為例,這部作品通過身體接觸、眼神交流、共享空間等多種互動形式,展現了雙人舞獨特的藝術魅力。身體接觸不再是簡單的托舉或扶持,而是充滿了力量與情感的傳遞;眼神交流則成為情感溝通的橋梁,使觀眾能夠感受到舞者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共享空間則讓舞者在有限的舞臺上創造出無限的可能,通過身體的移動與變化,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層次和視K+QlwQFxN6L4I+irPSSvQ5krqhHrUw36Q1eLjBJXtrI=覺效果。
2.主題與情感的表達
雙人舞在主題與情感表達上也超越了傳統范疇,更加關注廣泛的社會、自然及人類內心探索。《驚蟄》這部作品便以自然界的節氣變化為引子,通過雙人舞的形式探討了生命、成長、變化等深刻主題。舞者在舞蹈中不僅展現了身體的力與美,更通過情感的細膩表達,引導觀眾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主題與情感的拓展不僅豐富了雙人舞的內涵,也使其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心靈需求[4]。
四、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創新的啟示
(一)對舞蹈藝術的影響
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新,對中國舞中雙人舞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風格變化上,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雙人舞單一、固定的藝術風格,使得雙人舞呈現出更加多元、開放的面貌。傳統動作的精髓與現代舞蹈的自由流暢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不失現代感的獨特風格,極大地豐富了雙人舞的藝術表現力。在表現力提升方面,融合創新使得雙人舞能夠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表達情感,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和表現形式的創新,使得舞蹈作品更加生動、形象,能夠觸動觀眾的心靈,引發共鳴,并且不僅增強了雙人舞的藝術感染力,也拓寬了其受眾群體,使得更多年輕觀眾開始關注和喜愛這一藝術形式。
(二)對文化傳承的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人民的需要,就是文藝工作者創作的追求,提供人民群眾喜愛的精神食糧,就是文藝工作者的任務。而在國際競爭中,體現民族文化精神,讓中華民族傲立于世界之林,更是文藝工作者的長遠目標。融合創新在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雙人舞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通過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新,雙人舞不僅保留了傳統元素的精髓,還賦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這種創新不僅有助于讓傳統文化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也激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融合創新還使得雙人舞在國際舞臺上更加具有競爭力,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和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對舞蹈創作的啟示
對于舞蹈創作者而言,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新為其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建議。一是創作者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理解并尊重傳統文化的價值,將其作為創作的重要源泉和靈感,創作者還應關注現代審美趨勢和觀眾需求的變化,積極吸收現代舞蹈元素和表現手法,為傳統舞蹈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二是創作者應注重創新與實踐的結合,勇于嘗試新的創作理念和表現形式,不斷探索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路徑。通過不斷的實驗和實踐,創作者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作理念,創作出具有時代感和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三是創作者應注重與其他藝術門類的交流與合作,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創作經驗和表現手法,為舞蹈創作提供更多的靈感和可能性[5]。
五、結論與展望
本文通過對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創新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兩者結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從歷史沿革到現代審美趨勢,再到具體作品如《家》與《驚蟄》的案例分析,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的融合不僅為雙人舞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還拓寬了其藝術表現空間,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在動作技巧、音樂伴奏、服飾道具等具體層面,更深刻地影響了雙人舞的主題表達與情感傳遞,使其更加貼近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展望未來,中國舞中雙人舞的傳統元素與現代審美融合創新將繼續成為推動舞蹈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入,更多創新性的融合嘗試將不斷涌現,為中國舞中的雙人舞乃至整個舞蹈藝術領域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這種融合也將進一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讓中國舞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李璨.淺析當代中國古典雙人舞《思兮長相憶》的創作手法[J].作家天地,2024(10):166-168.
[2]李嘉欣.論中國雙人舞的多元融合與審美意蘊[D].廣西師范大學,2022.
[3]劉鈺.雙人舞作品表意功能及趨勢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2.
[4]周欣怡.中國古典雙人舞中托舉技術的運用——以《萋萋長亭》為例[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7):104-106.
[5]謝思.淺析雙人舞技法在舞蹈《親親荷包袋》中的體現[J].中國民族博覽,2019(07):128-129.
作者簡介:楊文藝(1990-),男,河南南陽人,本科,國家二級演員,從事舞蹈表演研究。